从懂的拿起遥控器看电视起,众多的荧幕角色就已经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对于一个荧幕上的好人,我们敬佩不已,始终觉得他就是整个剧的唯一;对于一个荧幕上的坏人,我们咬牙切齿,常常对他的出现满怀恨意。我们都从中学会了分辨是非。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我们经历的丰富化,我们慢慢发现,荧幕上角色的塑造渐渐没有了绝对,没有绝对的好坏,没有绝对的善恶,好人有令我们不满甚至为之厌恶的作为,坏人也有令我们感动甚至为之疯狂的瞬间。
不知道是导演们的取材角度和思维在进步,还是演员们的演技和塑造在精湛,还是我们的关注点和需求点在变化,有时候一部作品中的反派角色也具有了很高的人气,甚至超越了正面角色;正反的界限也逐渐模糊,出现了被观众们称为“亦正亦邪”的角色。无论是因为剧本的刻意安排还是演员的精湛演技或者超高颜值,这类角色人气越来越高,被我们又爱又恨着。
提起《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STAN(加里奥德曼),我相信看过的朋友对他不知是爱还是恨。STAN——一个狰狞、毒辣、凶残且风度翩翩和神经兮兮的缉毒警长。电影中这个缉毒警长形象邋遢、自始至终都穿着略显破旧且看似从没洗过的浅色西装,爱听贝多芬的音乐,而且听音乐时最讨厌被别人打搅,杀起人来犹如指挥演奏般优雅。STAN就像是一个翩翩起舞的嗜血恶魔,他拥有恶魔的外表、恶魔的灵魂以及更具杀伤力的恶魔风度。这只恶魔在他管辖区域内的黑白两道里只手遮天。此外,没有任何人能证明此君精神绝对健康,然而STAN的每一根毛孔都散发着恶魔的狰狞本色与优雅气质,而正是这种亦正亦邪的气质让人欲罢不能。
越来越喜欢那些亦正亦邪的角色“可以说影片一半的魅力来自于STAN,影片要是少了他,或者说少了他出色的演出,这部影片肯定要黯淡许多。”
我觉得能得到这种评价,足以显示出观众是有多被这个角色所吸引,这个角色有多被观众所肯定。
还有《复仇者联盟》汤姆·希德勒斯顿塑造的洛基,《无间道》刘德华塑造的刘建明,《东方不败》林青霞塑造的东方不败等等,很多的作品中逐渐凸显出那些反派角色的悲哀和孤寂,在他们邪恶的形象中掺杂了些许善良或者令人同情的情愫,而我们在感慨演员的颜值和演技的同时,也被角色那微弱的人性光芒所折服。
为什么那些亦正亦邪的角色越来越被观众们所爱?因为作品,演员,观众都在变化,都在逐渐成熟。
其实荧幕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好坏和善恶,全凭作品的刻画,演员的演绎,更多的是作为观众的我们的情感。
每一部成熟的作品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每一个成熟的演员都演绎着角色的真谛,每一个成熟的观众都注目着撩人的细节。
我们也越来越关注那些亦正亦邪的角色,慢慢由恨生爱,又爱又恨,深深被吸引。
有很多人说起过,荧幕作品角色特性的变化,我们对好坏角色判断标准的变化,是文化的进步,是社会价值观的进步。我并不否认,只是我更倾向于这种种变化是我们对内心,对生活的认知变化。我们从那些亦正亦邪的角色里看到了自我,感到了渴望,得到了宣泄。
脱离荧幕,观察我们自己。我们只有一个人生,又各有不同,忙碌而复杂的生活埋没了我们的个性,磨平了我们的棱角,在无数的规则里我们安分守己,可心里却仍然扑不灭那星星的野火。
而恰恰,那些亦正亦邪的角色,他们放肆、狂野、任性又那么可悲、可怜、可惜,诸多的特质掺杂在一起就像我们的内心一样矛盾,我们开始理解他们的做法也痛恨他们的方式,我们开始喜爱他们的个性也厌恶他们的自私。终于,我们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对他们又爱又恨,也对自己矛盾的内心又爱又恨,对生活又爱又恨。
我们的生活里没有荧幕上那些难以置信的剧情,我们也想自私地追求一些东西,也想不顾一切地打破一些东西,然后放肆地反抗那些束缚,但是
Life isn't like in the movie,life is much harder. ——《天堂电影院》
我们要克制自己,不仅仅为了自己。也正是因为这样,那些亦正亦邪的角色便被我们所关注,因为我们没有的、渴望的东西(比如放肆、个性)被他们一一展示,我们自身的、现实的东西(比如束缚、犹豫)被他们悄悄刻画。
那些亦正亦邪的角色,就像是对我们“自我矛盾”的写照:渴望放肆但又接受束缚,渴望宣扬但又略有自卑,渴望个性但又承认怯懦。
最终
越来越喜欢那些亦正亦邪的角色,也越来越接受自己的内心,也越来越理解生活的多变。
越来越喜欢那些亦正亦邪的角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