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
离开下榻地,张老师问我们想去哪里?明月湾、林屋洞、东村?前者,我都去过不止两次,只有东村还没去过,而且常在张老师的朋友圈里看到。
就去东村吧!
关于东村,百度是这么描述的:“东村位于苏州西山岛北部,南倚青山,北濒太湖,与横山、阴山、绍山诸岛相望。东村建村于秦末汉初,因商山四皓之一的东园公曾隐居于此而得名,古称东园村,简称东村。现有古宅:芳柱堂、慎思堂、瑞木堂、仁余堂、延圣堂、学圃堂、留耕堂、绍衣堂、孝友堂、仁德堂、敦和堂、萃秀堂、郎润堂、敬修堂等。另有棲贤巷门、永安桥、东园公祠等古迹。敬修堂——清乾隆金屋藏娇之豪宅。”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村口有个新建的停车场,还有两棵老樟树。在西山岛上,几乎村村都有古树老屋。所以,看到这样的大树,已经不足为奇了。
来东村的路上,张老师特意买了两袋糕点,打算分送给村里的两位老人。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熟门熟路走进徐家祠堂隔壁的一户人家,门敞开着,不见人影。“雪妹,雪妹”张老师喊了几声,依然无人应答。看管“敬修堂”的老伯说,雪妹在的,大概跑去敬修堂里了。
张老师要看望的第一位老人就住在敬修堂的第六进。张老师说,这是敬修堂最精华的核心部分。多年前,正是为了拍摄老屋,才与老太太彼此相识,而且还成为忘年交。
可是,我们来得不是时候,因为老太太的儿媳刚刚去世,这一天恰是三七,里面正在举行法事。我们进去,显然不太好。
这位老太太今年96岁,儿子3年前病逝,儿媳又刚刚离世。村里人认为,这是典型的白梅送青梅(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意思),后代人怨恨老太太过于长寿,小辈折寿,多次劝说老太太搬出老屋,老太太坚决不肯,说一定要死在老屋。
由此看来,这位高寿的老太太不受小辈待见,处境极其尴尬。
据说,这幢老屋(敬修堂)是乾隆皇帝金屋藏娇的地方,传说他多次下江南就是为了住在老屋里的殷家母女。
想进去看个究竟,却不能进去打扰,我觉得很遗憾。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走过这幢低矮的老屋,张老师说,里面供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黑鬼”。为了救护全村百姓的性命,他当着众人的面,毅然跳下毒井。他中毒而亡,全身变得墨黑。当地人感念他的救命之恩,在水井边造了庙,供奉他,纪念他。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看到“义门”,张老师感慨万分。她指着墙上的红字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写上去的却是一位姓金的老先生。
曾经,张老师与金老先生见过几面,彼此聊了很多,现在,金先生也走了,再也见不到了。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穿行在幽深的弄堂里,到处都是老宅。张老师要拜访的第二位老人就住在这幢古旧的高楼里。轻叩门扉,无人应答。邻居说,她到女儿家去了。
真是不巧,两位老人都没见到。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又是一个门楼,叫棲贤巷。
附近有幢老屋,只有外围墙,里面的房子全部倒塌。张老师说,商山四皓之一的东园公曾隐居在这里。多年前,老师来这里,还能看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如今都消失不在。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老房子很多,却破破烂烂,有些还能支撑一些时日,有些已经难以修复,只能眼睁睁看它们倒塌。大家一边拍照,一边感慨。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一对中年夫妻正在老屋里做饭。厨房的墙上贴着一排奖状,这些奖状也有些年头了。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兜一圈,回到敬修堂附近,雪妹好端端坐在店门口。张老师递上两袋糕点,一袋给她,另一袋转交给老太太。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张老师设想的用餐饭店是在太湖三桥最后一座的桥堍。这里,她曾来过多次,吃饭住宿都可以,既能欣赏太湖风光,又能尝到可口的菜肴。
但是,又不巧。这家公家开办的饭店转成私人承包了,还在装修中。拍了几张照片,便驱车到东山。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午餐地点改在东山镇的“聚福楼”。一斤半的清蒸鳜鱼,四两太湖籽虾,口水鸡,银鱼莼菜汤,炒茄子,芸豆,五菜一汤,竟然200元都不到,大家都说便宜。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老师的坐骑,一辆进口的迷你吉普,四人座,没有后备箱。不带行李,刚好坐四人,带着行李,坐三人为佳。
我们去了四个人,每人背个双肩包,秀虹还带着行李箱。坐在车内,包包放在膝盖上,还是觉得太挤。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到了东山,必找小蔡。老师与小蔡一家的渊源,可以写成书。当然,此地不表了。
金庭行(5)东村到东山吃着小蔡家的杨梅,才知道东山的乌紫杨梅品质最佳。舒庭说:“我不喜欢吃杨梅”。可是一尝小蔡家的杨梅,她的嘴巴竟然停不下来。
想买回杨梅,苦于车上放不下。于是,马上加小蔡微信,打算下周专程去一趟。
老师送我们到地铁站,三个人乘四号线返回吴江。金庭行,愉快结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