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和你分别都像是永别,玛拉·莱斯特这样说到。这是1940年上映的爱情悲剧片《Waterloo Bridge》中的台词,影片中文译为《魂断蓝桥》。由费雯丽饰演玛拉·莱斯特,罗伯特·泰勒饰演罗伊·克罗宁。
《魂断蓝桥》是世界经典三大凄美不朽爱情电影之一,芭蕾舞演员与军官的爱情悲剧,多少年来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让人热泪盈眶。
初看电影时,觉得开篇两人的进展过快,第一天认识,第二天就要结婚。但想想是玛拉·莱斯特那样的女孩,也就理解了,毕竟费雯·丽是真正的绝代佳人。基于电影的背景,故事发生于一战期间,罗伊作为一名军官,注定是朝不保夕,当遇见真爱时,当然要拼尽全力去追求。再者,也许是中西方爱情观念的差距使然。这些因素使得电影的开篇呈现,让人觉得有些随便,但爱情这种事,魔幻的很。现实也许比这更荒唐呢。
说回电影,两人决定要去结婚时,我以为一开始就会遇到阻碍,无功而返,毕竟是爱情悲剧。但一切都很顺利,得到长辈的认可,拿到批准,军婚优先,去往教堂。一切都很顺利,顺利的让人害怕。事情最怕的就是在快要成功时给一记当头棒喝,一切努力都变为泡影。不幸的消息传来,军队要提前出发去往战场,火车是开的那样快,两人只得匆匆远望一眼。我第一次希望追火车的戏码上演,当时真的是为戏中人而喜,为戏中人而悲。
在这之后,玛拉的生活也难以维系,她几乎一贫如洗。她因与罗伊见最后一面,失去了舞团的工作,随后好友基蒂与她一同辞职。好在基蒂的鼓励和与罗伊的来信维系着她对生活的热情。直到在报纸上得知了罗伊的死讯,她的精神崩塌了。最后她为了生活,沦为了应召女郎。但老天又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多年后两人在车站相遇了,面对玛拉,罗伊的爱意不减,甚至更胜从前。玛拉该何去何从?
其实看到中间,我以了然这注定是个悲剧结局。除了战争背景的驱使下,还有性格悲剧使然。剧中好多台词都表现了玛拉的性格,她感性,情绪化,但又悲观,易自暴自弃。当两人去结婚时,玛拉说‘it is too easy,I am frightened.’;为与罗伊母亲见面,花掉了仅剩的10块钱;在看到罗伊的死讯,晕了过去;与罗伊母亲见面时无法承受打击,而变得胡言乱语;此后伤心欲绝的玛拉沦落红尘,为了生存。而影片中的基蒂则是与玛拉性格截然相反,两人的对照则更能凸显玛拉的性格悲剧。基蒂热情,向上,讲义气,为了两人的生活瞒着好友去当了应召女郎。正如基蒂说的,we are young and it is good to live.如果罗伊爱上的是基蒂,也许一切都会不一样。
玛拉去拜访罗伊家,克罗宁夫人不计前嫌,热情的欢迎了她,表示她们会成为很好的朋友。亲人们也热情的欢迎了玛拉,因此这也使玛拉的负罪感特别强烈,不愿使罗伊家的声誉受影响,以及自己难以原谅自己,于是留下一封信不辞而别。罗伊疯狂寻找,找到基蒂,得知了事情的真相,玛拉并不是去车站等待自己,而是去应召。罗伊悲从中来,继续寻找玛拉,但爱人已经在滑铁卢桥变成了冰冷的尸体。象牙雕掉落一旁,孤独落寞。后来,罗伊终生未娶。
当玛拉将赋予自己幸运的象牙雕送个罗伊作为定情信物时,不幸就开始了,也许是罗伊将运气分掉了,很难说罗伊死而复生是否有象牙雕的功劳。我猜导演有这个巧妙安排。故事开篇,处于二战时的罗伊看着象牙雕在滑铁卢桥上陷入回忆;玛拉死时,也给了象牙雕一个特写;结尾也出现了象牙雕。很难说这不是一个重要线索。
当然,电影也反应了战争的残酷性。空袭的警报声响彻天空,人们挤入防空洞;自知时日无多的人们到处寻欢作乐;爱情被战争粉碎。电影也只是冰山一角,一二战中这样的事情可能是习以为常
这不仅是一部经典的爱情片,也是一部反战片。没有用过多的镜头渲染战争,但战争的残酷性不言而喻。
斯人已逝,生者独悲。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