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公司刚买的《史记》,叠在一大堆《幼学琼林》上面。揉了揉双眼,环顾四周,看着冷清的办公室,一个人都没有了。
作为故事作者要看的书很多连上了蓝牙,放了首很小众的音乐。
因为这首音乐,被公司同事吐槽了一天。
你看,在这个被同化的时代,看似对差异化的审美有所包容,但其实人人都想着和别人一样,害怕被排斥。
A从小接触甜豆腐脑,认为豆腐脑就应该是甜的。当他见到爱喝咸豆腐脑的B时,他就认为对方很奇怪,并试图告诉对方,豆腐脑应该是甜的,而不是咸的。A试图把自己脑中成型的概念灌输到B的脑中,这种行为就是同化,试图把对方变得和自己一样。如果B不同意这么做,那么就联合所有认为豆腐脑是甜的人来排斥A。从某一个角度来说,B影响到了A的权力和地位。
因为从事故事编剧的缘故,与不同家长打交道,家长们都纷纷表示自己的孩子是按照主流教育来的,给孩子报班,给孩子更多的学习机会。这一切看似很合理,因为周围的家长都在这么做。
当然,如果你不这么做,孩子及家长在班级里面是没有地位的。面临被排挤的危险。
个体和群体对抗,让我兴奋在这样的主流背后,不少沉默着,仍旧喜欢绘本故事的家长,想通过素质教育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想自己的孩子沦为应试的工具。他们提倡放养式的教育,对于这些人来说,这种行为成为了小众。其实在现在的社会里,即使没有触碰道德与法律,喜好也已经有了高低之分。
前几天和一些家长朋友约下午茶,每个人都熟练地在屏幕上划着,突然有位妈妈说,
“我上周带孩子出去旅游,对她的奖励,之前语数外都考的不错”。
“现在不抓紧学习,以后来不及了”。
“你没有看最近的微信啊?教育阶层固化了,教育资源都已经分配完毕了,在不好好读书,真的是输在起跑线了”。
大家纷纷抬头看着这位妈妈,附和她的言论,
“对呀,什么素质教育都是骗人的,怎么死都不知道”。
“上次在知乎看了一篇文章,《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上补习班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教育,平等的表皮下,一种制造阶层分化和维持阶级固化的极为精巧的隐性工具。西方教育是天堂?更为精巧而已,辅以社会福利,维持阶层隔离与平衡。
生为穷人,便已输在起跑线。穷学生们经历着一系列的劣势——低质量学校,意味着劣质的基础教育;没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无处提升名校要求的“综合素质”;遭遇困难时缺乏支持,只能被精英阶层制定的游戏规则摆弄。
而正是这群人,在为“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考废除英语/数学……”而欢呼雀跃,而且拿他们臆测的所谓国外天堂般的课堂,为自己的既蠢又懒的人生辩白。
当下的时代,生为穷人,已然不幸。加上蠢,被人卖了尚不自知。懒,则不可救药。我为我的同类哀。
生为穷人,如何忘记忧愁?说真的,我这才发现,成人世界是很有秩序的,当他们围城了一个圈子要说一个事情的坏话,大家都必须有礼貌的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轮到我的时候,我有些心虚的犹豫了。结果,那个妈妈马上疑狐的看着我,好像是狼人杀里面的预言家当晚查杀了我一样。我当时立马表明了态度,“是的,我讨厌素质教育,支持教育功利主义。”
气氛一下子就缓解了。
我环顾着那些人,理直气壮的语气一致的可怕。
我开始认真的思考,确保自己的脑袋没有被撞而失去了记忆,以前放学,都是和同学一起玩耍,玩纸牌游戏,和女生一起跳橡皮筋(我是男的),看动画片,看故事绘本等等。在学校也没有那么严肃。
只是当我长大了之后,在提起这些的时候,就没有那么正大光明了。
看着这群激情四溢的人们,在批判素质教育/放养教育,痛恨自己小时侯的父母为什么不给自己更好的教育,不培养自己的习惯的时候。也许现在的自己会赚更多的钱,有更好的明天。
我就在想,可能是因为不想回看那段时间的自己。我们排斥所有阻挡我们能获得更好生活的东西,也许排斥还不够明显的划分界限,所以选择了鄙视,唾弃,这一类的东西。
就好比深夜的自己,发了矫情到朋友圈,第二天会迫不及待地把它删除。然后假装我们从婴儿时代开始就是一个很成熟的人。
醒来后的人们,要坚强最后,我在从事故事写作的事情,始终纸包不住火。
我拿着刚制作的绘本和朋友说,这是我写的绘本,初衷是想着从“价值排序”的点去重新塑造故事。不仅告诉小朋友选择是需要后果的,也告诉他们,价值观不仅只有西方的那一套东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有价值排序的。
朋友仔细翻阅了之后,对我说,
“现在都不流行进口国外本子吗?你们原创啊?”
“现在的家长说传统文化好,但真正让他们买单的依然是西方那些绘本。”
“你要面对的阻力是很大的。”
我尴尬的喝了口茶,笑笑了。
其实,我不是要求或者宣扬人必须喜欢小众的东西,但我希望保留,至少每个人都有喜欢一个看起来能坚持做下去的事情,而且有说出口的权利。
打完这些字,看着窗外的空。脚下的人们没有停下脚步,也不会抬头看着30层的我。
这一切还将继续。
- END -
本文摘录自:[大妄语](微信公众号)
因参加日更计划,开始发一些过去写的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