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三:20条“我应该或者我不应该”和20条“我想要或者我不想要”,选择以下角度中的一个:
1.我的生活
2.亲密关系
3.亲子关系
4.领导/员工
5.自我设定
关于我自己
——不应该
1.我不应该按他人的期待生活
2.我不应该顾忌世俗眼光
3.我不应该向外界寻求肯定
4.我不应该依据过去的经验来判断现在、未来
5.我不应该轻易受他人影响
6.我不应该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言行
7.我不应该在没尝试之前就轻易放弃
8.我不应该放纵自己的欲望
9.我不应该隐藏、压抑、抵触自己的情绪
10.我不应该对自己的长相自卑
11.我不应该用外界的标准来评判自己
12.我不应该攻击自己的错误
13.我不应该否定自己
14.我不应该随意给他人建议
15.我不应该期待要求他人按自己的意愿表现
16.我不应该卷进他人的情绪故事
17.我不应该和他人比较
18.我不应该只能接受自己“好”的一面
19.我不应该过多介入爸妈的关系之间
20.我不应该给自己设置“应该”
——我想要
1.我想要自己能连接内心真实的声音,发现自己的热情所在、天赋才华
2.我想要自己能听从内心真实的声音,勇敢地行动
3.我想要自己能坚持行动
4.我想要肯定自己
5.我想要接纳完整的自己
6.我想要充满觉知地生活
7.我想要富有创造力
8.我想要财务自由
9.我想要尽情体验世间的一切,接纳一切的发生
10.我想要如如不动,不被外界动摇
11.我想要学会化妆,美丽自己,享受自己的美丽
12.我想要学会做饭,满足自己
13.我想要周游世界,了解、连接不同的文化
14.我想要分享自己,与更多的人连接
15.我想要肯定更多的人,和对方一起找回那个真实、完整的自己
16.我想要守护自己的边界,不被别人的攻击影响,也不影响别人
17.我想要更专注地投入生活的当下
18.我想要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和神奇
19.我想要吸引到一个灵魂伴侣
20.我想要放下对于“美好幸福”的执着,带着觉知去接纳一切的发生
对话练习(the dialogue exercise)
如前所述,完形治疗目标就是要使一个人的功能获得整合,进而容纳其人格特质中被否定及拒绝的一面。治疗者尤其注意当事人人格上的功能分裂状况。而人格功能主要可分成“优势”(top-dog)及“劣势”(under-dog)两极,因此治疗的重点也就在于此两者之间的拉锯上。
通常胜利者代表了正直、权威、道德、命令、主宰及操纵,就好像一对“挑剔的父母”,他们用“应该”、“必须”的心态来困扰人,并且以灾难性的威力操纵别人。相对的,失败者则是借助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被保卫、歉疚、无助、懦弱无能等方式来牵制着对方,所表现的是被动的一面,是不负责任、借口逃避的一面,胜利者与失败者间即通过这种不同的方式争斗以期获得控制权。
这样的争斗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一个人承诺和解决方式无法执行,为什么懒散的习性持续不改等。霸道的胜利者常以命令的方式教别人如此这般,而失败者则带挑战性地像扮演一个不服从的顽童。在这种为夺得控制权而斗争的情况下,就使得个体分裂成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两部分,双方始终争战不歇,为的是要争取自己的存在。
上述人格中双方对立的冲突即导因于内射机制的作用。通过这种机制,个人常把他人(通常是父母)的观点纳入自我体系中,皮尔斯认为一个人必须,同时也是不可避免地会汲取别人的观点和特质,但是若未经自身批判而全盘接受他人的价值观是很危险的,因如此将会阻碍一个人的独立自主性。所以一个人对自己所投入的内射,必须小心察觉是否会戕害自我系统和阻碍自我人格整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