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死亡诗社》
0083组本次课程用她们创造出来的“变形金刚矩阵”来为我们讲析了两部电影《死亡诗社》和《本杰明.巴顿奇事》。一次课、有限的时间讲两部电影,这在常规的视角来看是很难讲深、讲开的。他们会怎样去展开电影的解析与分享呢?我们非常的期待。
本场电影布局的分享是:
电影《死亡诗社》:故事讲述——张宇完成;电影的分析与解读由戚贤来完成。《本杰明.巴顿奇事》由雷娟单独完成。对于两部电影都看过的我来说。无疑这一场讲得非常的精彩。印象最深的比如:张宇在故事讲述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思考,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无疑故事已经不全是电影中的故事了,而是张宇体会到的、感受到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有张宇风格的故事。戚娴的分析,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电影语言方面、心理层面、哲学层面的细腻而全息的解读。有着很强的现实对接性、她通过不断的变换视角来审视和解读人物。让人物逐渐立体和鲜活起来。让人物成为了我们能够去接近和理解的个体。雷娟的讲述,其实从她播放的电影剪辑版开始,我就开始忍不住热泪盈眶了。自己看电影的感受被调动和唤起,以及在她讲述自己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以及自己由此而发生的变化和随后的思考。很深的情感体验的分享。让我很深的被触动到了。总之这是一场非常丰富的盛宴,以下我讲具体来梳理一下自己在课程中感受到的和触动到的点。
一、《死亡诗社》是怎样一个传统而有激动人心的故事 —— 张宇
1、小黑讲故事的基调:讲故事为主、主要讲基廷老师者条主线、时间把控。
2、故事开始前的发问:关于好老师的定义;关于足够好老师与改变你命运的可能性;此刻的你,在内心所向与外界期望间谁的比重大?
第一幕 入学仪式上的众生相。 威尔顿学校的关键词:全美最优秀预备学校、100年的历史、75%入常春藤盟校;校训:传统、荣誉、纪律、优秀
关键人物的关键词式的解读。
这一幕,张宇以关键词的形式,交代了这部电影的主要背景。以及从第一印象的视角来介绍引入电影中的几个核心人物:校长、基廷、尼尔、陶德
第二幕 语文到底有没有标准答案 & 死亡诗社的重新成立 引发两代年轻人身上的能量与火种。
第三幕 我们是否尝试过换一个视角看世界
第四幕 内战的陶德与迸发激情的尼尔
第五幕 沉默背后,或许是一只野兽
第六幕 学校的目的是什么
第七幕 控制的父亲
第八幕 不是意外的意外
谢幕 我们心中从此种下了种子
3、思考: 尼尔的死亡到底基廷老师有没有责任?
4、彩蛋: 回到最初的场景
乔布斯:“你的时间有限,别浪费生命过别人的生活。不要被教条所束缚,因为那是别人生活的目的。别让其他人的不同意见压过你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要勇于追随自己的内心和直觉,它们其实早已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除此以外都是次要的。”
再次看到张宇分享上来的这一段话,一位有力量感的导师给你的引导和忠告的感觉。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勇敢的成为你自己,看似简单,却需要很深的自我意识水平与反思,需要一次次的直面自己的恐惧、去突破那些深深卡住自己的瓶颈和卡点。
二、浪漫主义中的个体启蒙 —— 戚娴
1、电影语言层面的解读
(1)电影画面
电影通过优美的画面、光影的明暗、动态画面的切换、具体场景表达情绪表现出电影的内涵和韵律,这感染观众的关键所在。
(2)电影音乐
主旋律的首位呼应形成闭环;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起伏、辅助叙事
(3)电影叙事
在电影《死亡诗社》中,交织式对比结构模式得到了鲜明的应用。这种结构在遵循情节发展的线性时间顺序的同时,又同时设置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叙述线索,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关系,通过这种对比性张力的运动,电影叙事进程得到推动,叙事主题也随之架构了起来。
导演高明的叙事手法 —— 高张力情节的压抑表达。Eg.尼尔自杀的枪声以及陶德悲伤的处理。
2、心理学层面的解读 从客体关系和经典精神分析的视角去解读电影中的核心人物
(1)基廷老师:
从客体关系情感链接能力的维度、从自体心理学中自体发育水平、人格完整性的维度、对于引导学生热爱这个维度、擅长做接口、有过硬的技能(浪漫主义+理性)
在昨天晚上专业组的课上T在基廷老师这个点上,提到了关于基廷老师的补偿,以及他并没有把在这所学校中的折损进行一个自我坦诚。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孩子的爱究竟是一种爱、还是一种补偿?如果是补偿,那么它的局限性在哪里?如何突破这个局限性?在补偿这个点上进行升维?
(2)尼尔的分析
从心智化的角度去看尼尔——一个符号化层面上仿佛捏着一把好牌的完美学长;从人格回旋空间看心理运行机制的运行情况;从内部客体的建立的视角去看尼尔的内部客体状况。被符号化了的羸弱自体,无法在个体化和社会化的层面上,给予自体足够的支撑力。从温尼科特理论的视角:活出自己的破坏欲这个点上的观察;弗洛伊德理论的视角下:本我与超我的双重压力下,自我的虚弱与无法支撑。
在这个点上张旭兰觉得其实用虚假自体的最终崩解来看尼尔的自杀也是比较恰当的。
尼尔父亲的:全能控制,与作为抑制性客体在尼尔的生命中出现。母亲的羸弱缺乏力量感,让尼尔失去了最后的“救命稻草”。由此来看家庭中原始依恋与病态的爱对于尼尔的绑架。
(3)陶德的分析:“孩子内在转化机制的不同决定了他们会产生不同的客体经验和心智结构。自恋发展水平高的核心就是持续保持生命的活力,包括好奇心、好学心、行动力,最终沉淀下来就是情趣。” 成熟的过程:整合的能力,外在资源与分化中的突破性整合。
3、哲学与社会历史层面的解读:福柯、权利、卡农、理性、浪漫主义
(1)福柯的权利观视角
以福柯在 《规训与惩罚》中所论述的权力观为视角,《死亡诗社》中反映出的三种交织的权力,即以校长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机构的规训权力; 以文学课新教师基汀为代表的改革创新派教师的知识权力; 以尼尔父亲为代表的家长的话语权力。
学生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以其独特的方式行使着自己的微观权力。
(2)反抗卡农过程中个人自由意志的崛起。(内心力量的最高体现就是自由意志。自由意志需要不停的追寻,足够高的自由意志让你的生命具有感染力,让你不会困死在一个人、一件事上。)
(3)电影中的象征。(富尔顿中学——传统和束缚;洞穴——自由、本能的释放;基廷——林肯;尼尔的死——耶稣受难 )
(4)一个过分强调现实主义的时代需要浪漫主义的启蒙
小七同学的全息式是讲解,给我一种眩晕感。她的灵活和多角度多视角的分析,让电影所展现出来的丰富内涵,有了一个很好的呈现。当然电影中所包含的信息绝不仅仅是这些。但是她却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路径和视角去接近这部电影。
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三、《本杰明.巴顿奇事》 —— 雷娟
1、电影改变自同名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 魔幻现实主义故事
2、时间生命之河的逆流者 在不可逆的时间维度上,我们能做什么?
尼采哲学人生三阶段:骆驼、狮子、婴儿
3、从哲学视角与生命相遇
我们一生与“无数客体”相遇,他们不同的人生路径,教会了我怎样生命的哲学?
电影中隐喻
4、情感主线
本杰明与黛西的爱情线的交织与推展
5、透过影片下的自我观察
6、自己在心理学上面的收获与感受分享。
在课程的结束部分,T做了点评,以及着重提到了基廷老师身上的补偿式的反抗。以及当你对别人的心灵不太了解的时候,千万别轻易的去碰。
课程结束,第一感觉就是真精彩,有压力。下一场该我们组上场了。小伙伴们,一起加油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