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的日渐充裕,儿童吃饭问题成为家庭育儿过程中令人头疼的大难题:一边是家长强迫输入,一边是孩子反强迫:不吃!
暂且不论谁对谁错,我们先来了解下“吃饭”的本质。吃饭是人的一种本能,也就是天生就会的事。身体消耗一定能量之后,会产生饥饿的感觉,之后有了进食的欲望。试问:吃饭这种本能可以强迫吗?我想不能。当然不排除这种情况:现在的孩子可供选择的食物太多,造成了挑食、偏食、厌食的坏毛病。那是什么东西助长了孩子的这些坏毛病呢?
要判断孩子是不是真没有食欲,拿一样他们喜欢的东西出来,问问孩子想不想吃就知道了。如果一样好吃的东西对他们都没有吸引力,那么这孩子恐怕是真不饿,这样的情况,不在今天讨论范围内。如果想吃,那就有进食空间,这时候的问题是为什么有进食空间而孩子不吃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一、家长过分负责,总替孩子做主。试想这样的场景:您原本不是特别想吃饭,结果旁边的人给您盛上一大碗饭,夹上一大堆菜,附带几句哄劝几句威胁,您能食欲大增吗?我反正不能,我会想吐。
原因二、还是因为家长过度负责,越俎代庖。在经历了第一种挣扎反抗后,劝饭的人收获不多,负责导致的强迫症再次爆发:投孩子所好,搞点他们喜欢的东西填饱肚子再说,否则会长不高。孩子不好好吃饭的结果是吃到了更好吃的东西,错误行为得到奖赏,助长了孩子偏食、挑食、厌食。
原因三、“吃饭到底为谁?”这个重要问题没有拎清。您承认不承认:一件事只有完全归自己负责时,一个人才会尽力而为。
说了一大堆,如何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解决儿童吃饭问题?
第一、光是正面想不行,得反向思考。总要求孩子吃饭,他们不吃。那反过来,你们不吃就不吃。奶奶辛辛苦苦做的饭菜请孩子吃,不吃。那好,你们不吃就不吃,下次奶奶都不请你们吃了。“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拥有的总是有恃无恐。”让一个人追求一样东西的最好方法是让他得不到或不容易得到。
第二、调到一切有利因素完成任务,建立“奶奶做的饭菜好吃”的公众形象,不是奶奶求孩子吃饭,而是奶奶的饭菜很可口,一会就会吃完,此处奶奶真的可以考虑少做点饭菜,想到“手慢无”,孩子就得努力吃。
第三、如何创造和维持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容易形成:①孩子知道吃饭的好处和不吃饭的坏处。②色香味俱全的饭菜会带来快感。③吃完饭就不会饿了。
经典条件反射:孩子的大脑渴望那个他们喜欢的人手里拿的东西。(我瞎想的。)可以贴些快乐吃饭的图片在餐厅试试。
说到底,几个因素结合起来,1.经典条件反射,2.品牌效应,3.色香味俱全引起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三种力量结合起来会形成强大的作用。
此处再回到吃饭的本质:1.饥饿感,2.自己做主,3.自己负责。现在的问题是:1.强迫饥饿,2.不让孩子做主,3.替孩子负责。
可做的调整:1.树立“奶奶的饭菜好吃”的良好形象。2.奶奶提高调子,不怕孩子不吃饭。3.孩子自己负责,自己决定吃多少。4.不吃饭的孩子不能吃零食,大人不许追着喂东西。
要使孩子在正常轨道运行,需要来自大人的一股力量,也需要孩子自身力量,(而且孩子总是试图偏离的,)当这两种力量达到平衡,他们 才会一直运转自如。(牛顿《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
参考了几本书的重要理论:1.《教育心理学》行为学习理论、2.《穷查理宝典》关于可口可乐的创造模式,3.《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向心力的作用。不知死了多少脑细胞,结果有待验证。
吃不吃饭,这是个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