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帕夫雷什中学可以说是他的毕生心血。在这个普通的乡村学校里,他将自己平凡无奇的工作——一位普通乡村学校的校长——做的不同反响。帕夫雷什中学也由偏僻的乡村学校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不少远方的来访者来此求取教育真谛。在他的这所学校里还有一个小学校也十分值得每个人去学习思考,即家长大学。苏霍姆林斯基在致力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他通过家长学校加强了学校和家庭间的配合,力求协调一致。同家长的无数次彻心长谈,一封封怀有赤诚之心的家长来信和“家长学校”课堂上的热烈讨论,引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反复思考。《家长教育学》就是他长期思考和研究的结果。这本书案例与论述相结合,接连不断的冲击着读者的心田,发人深省,让人沉浸在浓郁的感动之中想要一口气将它读完。
教育的责任在谁的肩上?
我们现在的社会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变化,街上的行人总是步履匆匆的去追赶着适应着这种变化。人们都在为更好的生活而奔波忙碌着,时常会忘记感受和反思当下,有时我们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说:“孩子学习不好都是老师的责任,送孩子去学校就是为了学习!”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教育过程是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这也就说明了仅靠学校和教师去承担教育的责任是远远不够的。
在《家长教育学》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了一位乌拉尔优秀工人的来信。这位先进工人痛苦地诉说道:“正当他获得勋章,接受大家的祝贺时,十二岁的儿子也给他来了一个“祝贺”——从家里逃跑了。”当时在乌克兰共和国内有十几个农庄作出规定,凡父亲在家不好好教育孩子的,两周不准上班。苏霍姆林斯基曾询问其中一个农庄主席,这么办,农庄会蒙受多大损失。这位农庄主席回答得好:农庄一年为此约丧失一百卢布,但社会宁肯失去一百卢布而不愿失去一个人。苏霍姆林斯基还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父母养而不教,不仅父母会失去孩子,社会要失去公民,而且还要危害国家和人民。他打了一个比喻:没有教育好的人好比是架发动机出了毛病的飞机,飞上天去,不仅机毁人亡,还会毁坏地上的城镇。
首先,家长要意识到自己对孩子成长有着巨大的不可代替的影响力。家长是孩子教育的启蒙师,是孩子精神品质的烙印人。家长们,当您们把自己作为人最基本的教育责任推诿给他人,而自己忙着去追逐金钱名利时,请您为您的孩子仔细阅读并考虑一下下面这句话:“世上每一种工作都对应着许多有能力的人去完成,但每一个孩子真正的父亲(母亲)只有一个。”接下来,当父母意识到自己无与伦比的重要时,就需要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科学家、数学家,但是每个人都要做妻子、丈夫、父母。”他的学生在学校里学习10年,家长则要在“家长学校”里学习13年,所学习的心理学、教育学课时共计250学时。他还认为,无论是家长还是将要建立家庭的青年,都必须掌握有关家庭、婚姻的基本道德修养以及教育孩子的必备知识,家长要以身作则并且保持家校一致。我认为“家长学校”是我们当下亟待切实实践的,一是因为它能解决家长在教育中的困惑;二是家长学校这种氛围能改变社会上一部分群体对教育的冷漠;三是家长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但可以不断的完善自己,同时还能对下一代带来更为积极的影响,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种途径。教育不单单是学校、教师的责任,它还是所有父母和将来要成为的父母的人的责任,也就是说教育是生活在这社会中每一个人的责任!
良好的家庭坏境
除了家长学校以外,帕夫雷什中学的高年级学生会接受爱情、家庭这些方面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每个青年人的必修课。的确,父亲母亲是饱含着伟大情感肩负一生责任的词语,值得每个人用一生去学习反思。家长的不良嗜好和品行或是不相爱的父母,都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这种伤害对于幼小纯真的心灵是不可小觑的,不给孩子带来这些伤害是作为合格家长最基本的原则;除此之外,良好的家庭坏境离不开高尚的精神文化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图书角,家长要热爱阅读,给儿童树立好的榜样。用阅读充实孩子生活的同时,还应当让孩子多去接触自然世界,学会观察,通过编讲童话故事的形式让词汇在孩子的心底留下感情的印记;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劳动的重要性,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独立学会关爱他人,体会奉献的快乐,用“相互恋爱”的情感氛围去温暖孩子,影响孩子。
正确的爱与罚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明智的父母之爱。他认为畸形的爱主要有三种:骄纵的爱、专横的爱、赎买式的爱。骄纵的爱是一种缺乏理智的爱,它会腐蚀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变得懒惰、自私;专横的爱会抹杀孩子的特点、品质以及才能与爱好的统一,易形成逆反心理,变得粗暴冷酷;而赎买式的爱是父母用物质上的需求来衡量爱,以免除父母应尽的责任,在这样“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情感是粗野的。明智的爱应当是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特点,严慈相济。
故事一:一位母亲有七个儿子,最大的十岁,最小的三岁。母亲用面团做百灵鸟,每个孩子各一只,还给自己做了一只。百灵鸟从烤箱里出来了,最小儿子的在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偷吃了一只。当大家坐在一起分享时,发现七只小鸟每人分得一只而妈妈那只没有了。最大的孩子说:“您的百灵鸟在哪儿?”“我的百灵鸟飞出小窗了!”母亲回答,叹了口气,把胳膊只在桌子上,思考着。最小的儿子的眼睛落下了泪,他开始怜悯妈妈,想把自己的百灵鸟送给妈妈,但他已经吃完了。他既不能站起来也不能说一句话,也不能抬起头看兄弟的眼睛。兄弟们跑到外面玩了,在阳光照耀的草地上追逐、嬉戏,而他依然坐着、坐着,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
故事二:男孩经过刻苦学习还是不会做作业,教师在考勤薄上写到:“您的儿子不愿意学习请采取措施”父母每次看完考勤薄都将男孩痛打一顿。孩子恨透了学校和自己的家,他就故意不完成作业并破坏纪律。
教育需要惩罚,不同类型的惩罚有不同的影响。我们应当像故事一中的母亲一样用言语、行动或是任务促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留出自我反思的空间。这也就是教育的留白,它能影响儿童在内心世界进行激烈的对话,从而点燃善念的火花。故事二中的做法是粗鲁的不提倡的,这用看似激烈的做法实际上削弱了教育的力量,它的影响是打击了孩子内在的积极性和他的自我教育能力,激起了孩子心中的仇恨。“要尊重孩子的无知。”波兰教育家的这句话意味深长,它提醒着我们要善待孩子的过错,所谓的无知或许也是可塑性的源泉。一位老教师曾在她年轻的时候将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逼回了家。她认为这个孩子是愚蠢的、堕落的、没有发展前途的。一次老教师的电脑坏了,维修工来帮她修电脑,她惊叹与维修工娴熟的技艺,夸赞不绝。当维修工抬起头是,老教师震惊的一句话也说不出,这竟就是她曾认为的愚钝的无可就药的学生。善用惩罚有时也是对孩子潜能的一种保护,不要因为一点过失,就用不恰当的惩罚来否定孩子的全部。世上没有心中不留善良花火的人,儿童更是如此,轻率的惩罚,罚的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他心中对自己和他人的期待。因而我们应当意识到,惩罚不是情绪的宣泄或恐吓,它应该从尊重和换位思考开始,以为了让孩子更好发展为原则,通过运用一些教育机智来实现惩罚之善,惩罚之善是打开孩子潜能世界大门的金钥匙。
孩子要拥有幸福的能力,而不是继承幸福生活
新生命的降生基本都伴随着美好的期待与祝愿,全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更高的基础上再现自己,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高的智慧,更美的品德,生活的充实而幸福。
这些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像遗产一样轻而易举的继承,需要孩子付出自己的努力去习得一种幸福的能力。这里我们从行为品质和劳动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角度一: 卓雅的母亲十分溺爱骄纵自己的女儿,母亲突然得了慢性病,但女儿并不肯留下了照顾自己的母亲,坚持要去旅行。苏霍姆林斯基带卓雅来到了农庄甜菜场并告诉她这里有一位母亲,她的三个儿子都在前线英勇牺牲了,不管隔多少年,这悲伤也不会从母亲的眼中消失。卓雅认识了这位母亲,这一天给卓雅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卓雅从此变了,她尽自己最大可能给母亲带来欢乐,并且乐于助人,照顾孤寡老人。
故事中的卓雅到后来受到溺爱变少了,给予别人的爱变多了,她并没有因此变的不幸福,相反她变的更幸福。由此可知两点,第一父母给予的关爱照顾与孩子的幸福值并不成正比,有时这种无条件的给予本身就是一种伤害,它会损伤幼儿对幸福感受的敏感性,使之变得麻木冷血。第二,家长应当让成长中的孩子去全面的接触世界,其中包括令人悲伤的事物,因为即便是伤害也有它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痛定思痛才让人成长。父母所要做的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有勇气放手让孩子体验。此外让孩子成为一个爱人之人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以身作则。当一位家长前来向苏霍姆林斯基抱怨儿子只知道为自己着想时,苏霍姆林斯基严肃地反问他:“为什么你的亲身母亲住在一间只有一扇小窗户的阁楼里?为什么你不让她与全家在一起生活,甚至不让她与你们同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当你这样做的时候还能指望你的儿子成为一个集体主义者吗?”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的一言一行在不经意间就被孩子模仿着,这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教育。因而要让孩子习得幸福的能力,家长最要紧的不是帮助孩子获得关爱,躲避伤害,而是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当孩子遇到成长中的烦恼时,以一种榜样性的力量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有余力时还应把自己的爱给予他人。
角度二:实践劳动是走向幸福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认为“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并且他努力践行着这一信条,从幼儿时期就注重劳动教育,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劳动教育的条件。
巴甫雷什学校对家长提出了如下要求:
1)学前班的家长要让五六岁的孩子在春季种植母亲苹果树、母亲葡萄藤,父亲苹果树、
父亲葡萄藤,让他们学着照料苹果树和葡萄藤,让他们向往着给父母带来快乐,让他们在入学前就能体验到给长辈送上自己亲手栽种的水果时那种人间美好的感情,让他们不把享用大家创造的一切视为快乐和幸福的唯一源泉。
2)家长要让孩子在进入少年期和青年期后对补助家庭开支作一些劳动贡献:从十二到十四岁,少年要挣得购买冬季衣鞋所需的费用;从十四到十七岁,青年要挣得购买全年衣鞋所需的费用;通常学生从十岁起就开始用劳动所得购买教科书和教学辅助材料,让孩子用第一次劳动所得为母亲买一件礼物。
热爱劳动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技能教育也是我国素质教育重要的构成部分,可我们却发现我们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会劳动了,孩子到了小学中高年级还不会整理自己的房间,部分学生因为帮老师擦黑板而哀声载道,甚至一些大学生洗衣服也要邮回家。试问:我们所培养的教育对象如果都不能为自身服务,那又如何能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呢?幸福不是无所事事安闲自得,更不是一大笔财产从天而降。人只有通过劳动自给自足,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他才有可能幸福。家长应当把劳动的权利交还给孩子。
家长首先要教育自己的孩子热爱并尊重各种劳动,使孩子认识到各行各业的劳动在社会中的价值,珍惜一切劳动成果,把劳动当做一件神圣光荣的事去对待。其次家长要学会放手,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会累坏孩子,也不会耽误他们的成绩。劳动能使孩子的身体得到锻炼,并且在劳动中孩子可以将自己的所学潜移默化的运用到实践中,这也是对思维和能力的锻炼。那么如何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呢?有三点建议,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该完成哪些劳动任务(自己的、家庭的),并积极给予具体的表扬这是第一点。不要担心孩子完成不好,重新返工会浪费时间,陪伴孩子成长的分分秒秒都是珍贵的,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为孩子以后的独立做铺垫,可以节约日后更有价值的时间。第二,言传不如身教,良好劳动氛围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但它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的。父母认真工作,家务打理的井井有条,就会让孩子感到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他们也就不会抛弃劳动。最后,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日常劳动和公益劳动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增强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品质和自身的责任感,同时还能够加深幼儿对劳动的理解。
教育受多元因素的影响,因而在不断走向成熟的教育之路上,需要更多的人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做促进教育发展的同行者。希望终有一日家庭教育能真正的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社会全员都能参与到未来希望的培育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