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伯夷是清高的圣人,一定要有尧舜之君,他才出来做官。他是眼睛里一点点沙子都容不下的人,武王伐纣,他认为以下犯上,以臣伐君,竟然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成了中国历史上清高圣洁、不愿妥协的原型人物。
伊尹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圣人,他是治世也进取,乱世也进取。他说:“上天生养这些百姓,就是要让先知来启蒙后知,先觉来觉悟后觉。我,就是先知先觉之人,我就要用这天道,来知觉天下之民!”在伊尹的心目中,如果天下还有一个男子,或者一个女子,流离失所,没有沾润上尧舜之德之政的好处,那他就觉得是自己把人家推进沟里去的。他就是这样以天下为己任的。
柳下惠是和光同尘的圣人,遇到卑污的君王,他委身侍奉,也不以为耻。不管给他多么小的官位,他也不觉得委屈自己,有点官职,他就干事。他不在乎谁是领导,也不在乎官位有多小,他不愿意隐藏自己的才能。跟谁在一起混,他无所谓,不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就算赤身裸体站我旁边,又怎么能沾染我呢?”相较之下,伯夷则完全是另一个极端,人家跟他站在一起说话,如果帽子没戴正,他都斜着眼睛看,觉得耻于跟人家站在一起。
孔子是顺应时势的圣人,可以退而自处,也可以进而出仕,无可无不可。
比较一下:
伯夷是条件不具备,就绝不干事,绝不参与,所以在周武王治下他都不参与,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
伊尹是一定要参与,而且一定要主导,所以他能把国君软禁三年,等国君悔过改正了,再奉还大政于他。
柳下惠也是一定要参与,一定要干事,到了死乞白赖的地步,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就算当一个村主任,至少我也可以保护一个村的村民。
孔子是可进可退,可以干,也可以不干,一切看情况而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