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五·五四】
宋咸淳辛未,正言陈伯大议:考试士子,诸路运司牒州县,先置士籍,编排保伍,取各人户贯三代年甲,书明所习经书;年十五以上能文者,许其乡之贡士结状保送。一样四本,分送县、州、漕、部。临唱名时,重行编排保伍,各人亲书家状,以验笔迹。士人苦之,赋诗云:“刘整惊天动地来,襄阳城下哭声哀。庙堂束手全无策,只把科场闹秀才。”
咸淳,是宋度宗赵禥(qí)的年号。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10年(1265—1274)。咸淳十年七月宋恭帝即位沿用。次年改元德祐。
咸淳辛未,即咸淳七年,1271年。
正言,音zhèng yán,官名。唐有左右拾遗,宋初改为左右正言,掌规谏,分隶门下、中书二省。《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帝以补阙、拾遗多循默不修职业,二月乙未,改左、右补阙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为左、右正言。”
陈伯大,即陈坚(生卒年不详),字伯大。台州温岭(今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泽国镇前陈村)人,南宋末时官员,任御史中丞。与贾似道(1213—1275)为同乡,亦同时同朝为官,且是贾之爪牙。《宋史·列传·卷一百九十七·儒林八·唐震传》载:“(贾似道对唐震不满),御史中丞陈坚以谗者言,劾震去。谗者,乃怨震者也。”《泽国陈氏宗谱》载:陈坚在宗谱中被列为四世,简介:“宋绍熙四年(1193)癸丑进士,擢宝章阁待制,监察御史,卒谥‘文节’,创造‘一门五进士’。”“一门五进士”指的是陈坚本人和两子两婿都是进士。谱上还记载,陈坚“子二:淳伯,进士;宗,进士。女二,长适同里进士郑子仙,次适南塘进士戴(戴逸卿)”。
附:宋·萧某《沁园春(讥陈伯大御史)》:士籍令行,伯仲分明,逐一排连。问子孙何习,父兄何业,明经词赋,右具如前。最是中间,娶妻某氏,试问于妻何与焉。乡保举,那当著押,开口论钱。 祖宗立法于前。又何必更张万万千。算行开改会,限田放籴,生民凋瘵,膏血既朘。只有士心,仅存一脉,今又艰难最可怜。谁作俑,陈坚伯大,附势专权。
士藉,音shì jí,宋末地方官府所编本地举人名籍。咸淳七年(1271)置。凡举人之家,皆编排成保伍。每家开具乡贯、三代、年龄、娶妻姓氏、兄弟男孙人数;其中有习举业者,则各书姓名及所习赋经。各家子孙,凭此籍所录年甲,年满十五岁,即与本乡贡士结保,向县衙请举,领取印历,登入士籍。士籍一式四份,分属县、州、转运司和礼部。保伍于每次唱名放榜后,重新编排,新举人按上述规定,保明上籍。虚增人名、冒充举子者,同保皆要受罚。
贾似道当国,御史陈伯大,奏立士籍。凡应举及免举人,州县给历一道,亲书年貌、世系及所肄业于历首,执以赴举。过省参对笔迹异同,以防伪滥。(《西湖游览志余》)
路,音lù,在此指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唐中叶后,道实际上已名存实亡,节度使所辖之地虽不少称“道”,但道制行政区划已混乱不堪,到了宋朝,最高行政区划是“路”,路略似唐之道,是仿唐代的道制而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然后转化为行政区。这表明中国的行政区划在唐宋王朝进入了道(路)制时期。该时期从7世纪初至13世纪后期,达六百余年。北宋末年号称拥有26路,路之下设府、州及带县的军、监,府、州、军、监下设县及不带县的军、监,地方行政区划实行路、府(州、军、监)、县(军、监)三级制。金代,沿宋制,至泰和五年(1205)金章宗并临潢路于北京路,全国分为19路。路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是年,金国境内有府、州179,县683。至元代,实行行省制度,行省—路—府、州—县,形成了四级地方行政制度,故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运司,音yùn sī,古代官名。转运使司转运使、盐运使司盐运使的省称。宋·吴自牧《梦粱录·解闱》:“三年一次,八月十五日,放贡举应试诸州郡府及各路运司,并于此日放试。”转运使在唐代始设。初称水陆发运使,后设诸道转运使,分掌水陆转运和全国谷物财货转输、出纳。宋初改设专职都转运使和转运使,掌一路或数路财赋,后又兼理边防、治安、钱粮、巡察等,成为居府州之上的行政官职。而元、明、清设都转盐运使,专管盐务。运司也指运司衙门。清·吴嘉纪《海潮叹》诗:“敛钱堕泪送总催,代往运司陈此情。”
牒,音dié,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用竹或木制成的短简。将短简编连在一起也称为牒。图牒指书籍。
保伍,音bǎo wǔ,释义:1、古代民人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因以“保伍”泛称基层户籍编制。宋·曾巩《陈康民管勾永兴等路常平制》:“勑具官某等:朕为保伍之法,寓耕战之政,典农之官属以兼领。”2、意思是指根据户籍制度将居民组织起来。《宋史·食货志上一》:“给授桑土,潜拟井田,营造室居,使立保伍。”《明史·詹兆恒传》:“时江北民避乱,尽走南京。兆恒虑贼谍阑入,处之城外,为严保伍,察非常,奸宄无所匿。”宋·叶适《役法》:“盖昔者保伍其民而有保正副,将以兵法部勒其下。”3、指编组在同一基层户籍单位中的邻里居民。《宋史·度宗纪》:“(咸淳九年五月)丁卯,申禁奸民妄立经会,私创庵舍,以避征徭,保伍容芘不觉察,坐之。”
户贯,音hù guàn,即户籍。因其上列乡贯,故称。《魏书·韩麒麟传》:“往年校比户贯,租赋轻少。臣所统齐州,租粟才可给俸,略无入仓。”按:乡贯,祖先居住的地方,即籍贯。《五色石》:“例逐一记名登册,备写乡贯。”
年甲,音nián jiǎ,意思是年龄。宋·刘克庄《木兰花慢·己未生日》词:“思量减些年甲,怎奈何,鬚与鬢难瞒。”《水浒全传》第四一回:“右边一带,论年甲次序,互相推让,花荣、秦明、黄信 ……共是四十位头领坐下。”《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二》:“门外一个后生,年甲三十。”
贡士,音gòng shì,是中国古代会试中考者之称。原指古诸侯推荐给天子的士。唐、宋时,以州(府)、县科举考试(乡贡、乡举)中试者称乡贡士。明代,贡士分两种情况:一为入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一为贡入国子监的生员。清朝时,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士。清制称会试考中者为贡士,再经殿试赐出身,乃为进士。但由于殿试不黜落参试人员,因此习惯上每于会试考中后即称进士。
漕,音cáo,原指通过水道运输粮食:漕运,漕粮。在此为“转运使司”的代称。因为漕运是转运使司的重要职责,故以此代称。
部,在此指负责科举考试的礼部。
刘整(1212—1275),字武仲,邓州穰城(今河南南阳邓州市)人,祖籍京兆樊川(今陕西西安),宋末元初著名将领,元朝水军的创始人之一。金末时投奔南宋,隶属于南宋名臣赵方麾下。刘整本为宋朝名将,由于受到吕文德的陷害,被迫降元,提出“欲灭南宋,先取襄阳”的关键战略,官至骠骑卫上将军、行中书左丞,卒赠龙虎卫上将军、中书右丞,谥号“武敏”。
襄阳城下哭声哀,指蒙军围困攻占襄阳之战。至元四年(1267)十一月,刘整在降元后入朝进言:“欲灭南宋,必先取襄阳。”自此开始,元军就长期围困襄阳城,他们先后在城西南和城东北修筑城堡,控制宋军白河、汉水及陆路交通,在城西和城南立栅,切断宋军东路,又在迎旭门外的汉水中筑台阻遏南宋水军。至元七年(1270),阿术采纳刘整建议,造船五千艘,操练水军七万人。以加强水上作战能力,使宋军无法再经汉水入援襄阳。至元九年(1272),刘整向伯颜建议欲取襄阳,必先取樊城。至元十年(1273)正月,在回回炮的助攻下,元军将领阿里海牙攻克与襄阳唇齿相依的樊城,并屠其全城,襄阳彻底成为孤城,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劝谕襄阳守将吕文焕。攻破樊城后,阿里海牙移攻襄阳,仍发回回炮轰击,所中无不摧陷,城中守军大乱,不少宋军将士逾城降元。由于刘整之前在城下劝降吕文焕时,被伏弩所伤,遂要求强力攻城。但阿里海牙不同意,亲自劝降,并折箭为誓,担保吕文焕性命前程,至元十年(1273)二月二十四日,吕文焕和儿子出城投降,归顺元朝。襄阳因而失守,南宋灭亡成为定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