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师古《急就篇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
日本人生活中的木屐,原是我国古代的木履。
先秦时,鞋袜被泛成为足衣。
足衣是古代服饰名,自汉代始,足衣又有内外之分。足之内衣为袜,足之外衣指鞋。
汉服的足衣分为:舄、履、屦、屐、靴、鞋 。
草屦是黄帝之臣所做,即草鞋 。
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伊尹以草为履,以帛为屦。
周人以麻为鞋。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南粤笔记》记载:“枹木附水松根而生,香而韧,可作屐,曰枹香屐。潮人刳之为屐,轻便而软,是曰潮屐。”
又说“粤中婢媵多着红皮屐,士大夫亦尚屐。沐浴乘凉时,散足著之,名曰‘散屐’。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
靴来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潮州木屐、杭州合村绣花鞋制作技艺、邳州绣花鞋、邳州麻编鞋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以下是几种古代的鞋子:
红色缎绿镶边云头履云头履
云头履在明代多为官员和士人所穿用。明初多黑履,到了明朝中期以后,云头履才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顾炎武《日知录》中说:“万历初,庶民穿腃(幐)靸,儒生穿双脸鞋,非乡先生首戴忠靖冠者,不得穿厢边云头履——俗呼朝鞋。至近日而门快舆皂,无非云履。”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谢公屐谢公屐
鞋履虽小,天地尤大。谢灵运是东晋的大文豪,闲暇喜欢翻山越岭探索大自然,为此发明的“谢公屐”,甚至李白还在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一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谢灵运列传》中提到:“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意为谢灵运每次登山都穿上木底鞋,上山时便去掉前面的鞋齿,下山时则去掉后面的鞋齿。
谢公屐的制作是用“露卯法”。即先在楄(屐底),凿以榫眼,其孔穿透,然后将屐齿之榫从下自上穿于屐底,并用铁钉销住。在《晋书·五行志上》中记载:“旧为屐者,齿皆达楄上,名曰露卯。”这样,如要拆下屐齿,只需拔掉铁销子即可;如要装上,仍用铁钉销住。
弓鞋
弓鞋是古代缠足妇女所穿的鞋子。 妇女因缠足脚呈弓形,故其鞋有此名。妇人缠足一说起于南朝,一说起于五代。明、清两代样式有平、高底多种,并饰以刺绣与珠玉等。
缠足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对女子来说绝对是酷刑。是用布将女性双脚紧紧缠裹,使之畸形变小。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