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准备要上市的企业,破产了
作者:财深道长
前言:本文根据一个朋友的亲身经历整理成文,个中经历对有志于资本市场的广大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充分还原现场情景,现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之,辑入财深道长《这些年所遇到的那些奇葩老板》一书,特此说明。
一、这家企业想上市
2014年初,通过猎头介绍,我进入一家民营企业。
这家企业主要做某种通用设备的国内贸易,员工一百来人,每年营收大概五千万,利润二百来万的样子,公司的短期目标是要上市,长期目标是做成阿里那样的平台。
公司的上市思路是,先在新三板挂牌融资,然后通过吸收合并或者增资扩股,形成滚雪球式的规模效应,直到登陆主板。
这幅宏伟蓝图对于已经在国有企业“稳定”工作了近十年的我,无疑是很有吸引力的,毕竟,相比于眼下几乎可以“一眼看穿二十年”的平淡未来,此时的我迫切需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辞职,实现职业生涯的跨跃。
公司老板姓李,是个八零后,稍胖,留着板寸头,显得很是精明强干。面试的时候,他在办公室忙了好久才有时间召我进去面谈,很明显,年少得志的他对于财务是完全不懂的,甚至对于公司的基本定义都是一头雾水,近一个小时的谈话基本上都由他在夸夸其谈,主要内容如下:
一、当前我们正处于本行业最好的时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行业先行者已开始老去,富二代又不成器、多数不愿意接班,我们公司面临着极好的历史机遇,全体员工都憋足了一口气要搞点大事情,具体计划是先通过吸收兼并来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业务平台,进而形成主导市场的行业格局。
目前我们的主要问题是缺钱,所以需要上市融资,然后进行行业整合,形成规模效应,做大做强。
二、公司创立十多年来,业绩逐步走高,自己事业大成,家庭美满,外面还有私生子(这也可以说[if !vml]
[endif]),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在个人欲望上已是无欲无求,所以公司上市主要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员工发展和回报社会。
三、“我们在本地没有对手”,排名行业前列,因为管理体系先进,创业团队强大,受到很多竞争对手追赶,但我们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我们欢迎一切竞争!有员工离开公司后自行创业,我都给予大力支持,有的还被公司收购回来。
四、“我们员工素质高,公司福利好”——说着说着,忽然叫秘书过来说:“下月的那个员工旅游就定普吉岛吧”——那一刻,我忽然产生了一种转身就走的冲动,但是又被他的另一番话说得停了下来:
工资方面没问题,给你三万,而且我们公司的事情很简单,你只要把账给我梳理好就行,(新三板)上市是水到渠成的事。
面试结束时已近傍晚,李总顺道和我吃了顿时饭,吃饭时他倒显得格外谦逊,那一刻忽然感觉他应该就是我的真命天子,公司虽然不大,但是看上去“充满了活力”,老板本人举手投足也有点像是真正的大老板风范(尽管其中漏洞颇多,但人家也许真的是不拘小节呢!)。
最终权衡下来,我决定还是放弃那份稳定工作,冒一次险。
谁知道,入职第一天我就后悔了。
首先,这个公司每天早上都要盛大召开一针鸡血式的早会。
这个早会可不简单呢,需要一百来人全员参加(老板或者出差的员工除外),与会者除了汇报工作,还要会喊口号,演小品,唱歌跳舞,说相声等,简直就是一锅大杂烩。
早会的时候,老板有时会在最后做总结性发言,大多数时间就在边上静静的看着各路戏精的表演,感觉很享受的样子。
新人报道第一天更是得上台做一番隆重的自我介绍,虽然这也没什么离谱的,但对于不善表达的我来说,却有一种被猴子耍的滑稽感,毕竟我是财务总监啊。
如果不是事先做过调查,这是一家实实在在的贸易公司,初次参加这样的早会肯定以为自己进了传销窝。
其次,公司的办公环境更是让我大跌眼镜。
作为公司财务总监,竟然还要和几名会计、采购乃至人事在一起合用办公室,不说财务工作必须的保密与谨慎吧,其工作氛围比我在上家做财务经理时还不如,而且在我们办公室后面就是老板娘的办公室,那一双无处不在的目光,使得我在进办公室的一刹那就像进了牢房似的,心里真是拔凉拔凉的(这也让我后来养成了面试时一定要问清楚办公室安排的习惯)。
第三,如果说上面两条勉强还可以忍受,最让我忍无可忍的还是偌大的公司竟然没有账!
是的,作为一百来人的公司,虽然也配备了四五名会计,可这些会计做的都是些什么啊!内部往来、业绩提成、开具发票等等,说白了就是一个收支明细,根本没有按照财务规范来进行合理建账和建立公司组织架构。
那公司的税务怎么办呢,竟然是请一个兼职的代账会计来做的!
我彻底晕倒了,这是要我另起炉灶的节奏啊。
这样的内控程度,有可能上市成功吗?
初步沟通了会所的负责人,其回复是,因为新三板只要两个会计期限,内控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只要我们把近两年的账务重新整理一下,合乎规范就可以通过审计。
也就是说,需要我们财务部用几个月的时间重新做好两年来的账务,以此作为上市审计的财务基础——只是,账是可以做出来,可两年来的内控体系却不是凭空就能建立起来的吧,这很有点拔苗助长的感觉啊,会所的话让我直发晕——这也可以?说好的内控健全呢。
但不管怎么说,来都来了,干吧,死马也要当活马医啊,总不能在刚刚放弃十年的稳定工作后就失业吧……
好在公司上下对财务的工作还算支持,人力、物力都是有求必应,只是,这种支持在不专业的内控体系和管理意识面前,反而更像是一种嘲弄(详见后文,此处不再赘述)。
第四、通过一番账务整理,我终于明白了公司急于“上市”的真正原因。
和很多民营企业一样,这家公司也有着自己津津乐道的创业传奇,公司对外统一的宣传口径是这样的:老板原本是一个外资大厂的业务员,在将业务工作做到极致之后,开始了自己单飞。在起步阶段正好碰上了百度推广的风口,初步尝到百度广告的甜头后,通过猛投广告,销售额从几十万逐渐做到了四五千万,这也成了公司宣传中“前瞻眼光”、“互联网基因”的由来。
随着公司的壮大,这家原本发展势头良好的贸易公司开始膨胀起来,炒房、买车、旅游,各种宣传等等,兼之当时阿里、腾讯、乐视生态圈的概念正火,更让老板产生了大干一场的幻觉,动不动就是开大会、建平台,开口生态圈、闭口原始股,全员上下一针鸡血,被钱烧得好不热烈。
但是,得益于行业风口而成长起来的喧嚣,却始终无法掩盖皮包公司的实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只能把所谓的优秀团队拿来作为“核心竞争力”,创业初期尚可支持,随着初创红利的逐渐消褪和公司的膨胀式的发展,各种问题挟裹而来,一个最实质性的问题更是如影随形:资金短缺。
公司成立十多年来,累计利润有六七百万,炒房花了七八百万,旅游、培训大概三四百万,每年个人及家庭花销近百万,十多年下来倒欠上千万的外债(外加几套房贷),现在几乎每月都是赚光花光、经常拆了东墙补西墙。
所以,“融资”成了他们最为迫切的事。
目前公司的外债构成如下:
首先,银行贷款方面,厂房抵押贷了五百多万,作为贸易公司,机器设备近似于零,其他已没有什么可抵押的资产,无法再增加授信。
事实上,银行真不是不支持实体,只是有些公司的胆子太大了、路子太野了,银行当然也得考虑必要的风险。
其次,正好遇到某商行鼓励中小微企业发展,只要成立三年以上,销售额正常,银行流水正常,税务没问题,基本上就可以贷款,于是又贷到一百多万。
感觉银行真的是很尽力了。
最后,剩下的资金缺口就只能找一些私人贷款,基本上都是高利贷,好在利率还可以,只有10-40%左右。
甚至向内部员工进行贷款,10%的利率,比银行定存高多了,所以不少员工也乐意投进来。
这样零零总总的就欠下了一千多万外债,但是公司的资金还是有缺口。
这时,正好赶上国家支持小企业发展,新三板开挂,宣传说这是国家专门为创业型、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设立的资本平台,准注册制前提下的新型股票市场试验田,只要公司成立时间在两年以上,有一定规模,账务没问题就可以上。
于是,所谓的“人脉”、“圈子”迅速启动,三大师(券商、会所、律师)哦哦叫的开始了各种培训,不少地方政府更是开出了类似于主板上市的高额补贴,新三板几乎成了广大中小企业融资做大的最佳平台。
在各路中介大军出动之前,一家嗜血的顾问机构最先扑了过来。
在这家顾问机构的“辅导”(其实叫忽悠也许更合适)之下,这家年销售额只有四五千万的民营企业喜气洋洋的开始了他们的资本运作之路。
首先,对企业进行定位,美其名曰提升企业的想像空间。
顾问们首先指导公司进行自我定位,做市场总结和行业分析,以发掘企业的发展潜力,打造企业的核心价值,提升企业的融资估值。
所谓的自我定位,无非就是创造一些悦耳动听的口号,堆砌一些激励人心的规划,将各种可能再吹大几倍进行宣传而已,网上就有很多类似的案例,懂的自然懂,这里具体就不多说了。
其次,对企业进行估值。
顾问公司没有做过任何测试,甚至连公司的财务报表都没看过,与老板几次会议后,根据新三板的平均估值和其他企业的情况,给公司开出了每股6-10元的定价,老板为了讨个吉利,最后敲定了股票发行的价格:对外每股6.88元,内部员工每股3.88元。
感觉真是一群三八啊。
第三,进行融资。
公司定位、股份定价后,真正考验顾问功力的时刻到了:如何融资?
需知,前面的所有工作其实都是在为这一步做准备的,顾问公司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能否融到钱,因为顾问费就是根据融资额来计算的(大概6%)。
也就是说,如果顺利,顾问公司几天的收费就比银行一年的利率还高几倍,算得上是暴利了。
那么,他们有什么绝技,能够在公司还没上市前就能融到钱呢?他们走的可不是天使轮、A轮、A+这样的正常路径(正常的投资机构也不会看上这类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和规模的贸易公司吧),他们的融资对象也不是那些风险创投机构。
他们不走寻常路。
具体说吧,这家所谓的顾问公司里有一位特别能吹的大佬,各种会长、理事长、荣誉顾问的名誉贴了一身,走路都恨不得挂满铃铛,开口就是“民无股权不富”、要不就是“八十年代靠改革,九十年代靠开放,新的世纪靠股权”。
在这位大佬雄辩口才的主导下,公司召开了轰轰烈烈的上市启动大会,实际上也就是大佬口中所谓的“原始股投资大会”。
启动大会战果丰硕,扣除一些托和内定好的真实投资者,仍然收到了现场近百名“激情投资者”的投资款几千万。
事实再一次的证明,这社会真的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那些平常对于资本市场高山仰之的众多小老板、暴发户中,有不少人真的把这个所谓的“原始股投资”当成了一次暴富机遇。
有人会问,毕竟还没上市啊,甚至券商、会所都没定下来,就开始上市宣传,还号召公众投资,这不就是非法集资嘛,还有王法吗。
就算是吧,关键大家你情我愿,有钱难买人家愿意啊。
此时正是新三板概念热火朝天的时候,各路中介纷纷急红了眼似的扎了进来,所谓的投资顾问们更是充当了趁火打劫的排头兵,在他们的推波助澜之下,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没多少责任心的小券商(也有一家排名在五大以内的券商给予拒绝了,值得点赞),一人满嘴跑火车的律师,他们连基本的前期尽调都没有,就签了合同、收了首付款,然后坐等会计师出报告,搞股改(估计这些人精们一开始就知道以公司目前的内控水平根本就不可能通过股改、更不可能挂牌成功,所以首付款都收的比较高)。
当然,会所也不是善茬,同样在没有任何尽调的情况下就笑纳大笔首付款,并且进驻审计了(后来发现不少会所都是这样的风格,不论可行性多大,先收款再说,中介行业接近官僚式的执业特色,内行的都懂。而且这些首付款是一种很安全的收款,不必承担任何责任,找不到他们的任何把柄。企业对此更是毫无办法,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行规吧,但我认为这更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个合格的财务或者董秘对于企业发展是多么重要)。
很快,会所在经过初步审计后,发现公司的账务存在两处硬伤(实际上近两年的账经过我和临时征招的六七名专业会计重新倒饬后,大家心里都清楚,在这种拔苗助长式的临时突击下,问题何止两处,只不过是这两处太明显罢了)。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收付款通过个人卡,与销售无法一一对应。
具体表现在,公司为了逃税以及业务方便,大部分销售都是通过几十张私人银行卡进行的,收款后大多不开发票,钱直接进了老板个人的口袋;相对应,部分货款也是通过私人银行卡进行支付、且不要发票。
关于这个问题,会计师的意见是,收款时要视同收入增加,补缴几百万增值税;付款要视同成本降低,要补缴几十万所得税,同时,私人卡收款的部分还要视同资金占用,由老板自己归还公司,合计就是近千万的资金缺口。
不过,只要企业愿意出血补平,会计师可以点头通过。
二、内控体系紊乱,库存账实不符,成本不真实。
具体表现在,销售四五千万的公司,其采购、销售与存货流转还是纯手工作业,每次盘点和成本核算都近乎于吵架,有的产品采购没有发票、但销售要开票,有的产品销售不开发票但采购时有发票,种种疑难症状形成犬牙交错之势,导致存货账实不一致,成本更是无法准确配比。
这两大问题,任意一个都可以造成突然死亡,更何况还有其他问题(历史问题、同业竞争、地点人员不独立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最苦的就是会所的审计师了,不过不是签字会计师,而是下面打杂的审计老师。
签字会计师在这种排雷阶段是不会出面的。
审计小组四个人忙了快一个多月,开始几天公司还天天好吃好喝好招待,一周后就住公司大宿舍、吃公司大食堂了。
会所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单位,事实上也是一个血汗工厂啊。
当然,这在表面上很公平,你能你去考呀,通过了考试你也可以轻松的,不能考就别瞎BB,BALABALABALA……
闲话少述。
再说几个审计老师天天加班,企业的会计人员当然也天天跟着连轴转,一个多月过去,结论是没法整,特别是关于成本核算不准确的问题。
其实不奇怪。
成本核算本来就会计核算中难度最大的一块,甚至它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会计核算问题,而是公司各部门内控流程是否健全的综合反映:采购不规范,材料成本就无法加权平均;仓库账实不一,材料和产品就无法准确统计;员工工资不规范,人工费用就无法可靠分摊……这些问题远非某一个部门所能搞定的,就算是老板支持,公司认可,单靠一个财务总监来督导、而其他部门对此却没有自觉深入的了领悟,也是无法让整个内控体系健康、有效的。
所以,成本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企业的内控问题,已经融进了企业的管理基因,只有那些有着严格制度意识的企业,成本核算才有可能真正做得准确。
言归正传,在实际整改中,因为制度执行不力,东边日出西边雨,说执行却不执行:流程往往绕了山路十八弯,最后的数据还是死在结案前。
在这样的管理意识面前,公司对我在内控整改上大力支持就越来越象是一笑话。
比如,存货刚刚整改好了,下一步销售一催发货,或者采购来催收货时,仓管的思维又跟不上趟,又是乱发货,或者没有据单收发货,或者不去及时的日清月结,随之又落下破事一堆,而财务那边还在埋头按账上的数据在推算进销存呢,算出来一看,艾马,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又如,今天刚刚对账完成,明天采购下单又忘记了先做订单、暂估入账,然后又是票到、货到、账未到,看似堵在财务了,实际上完全是采购的流程错误,结果该补的补不了,不该付的还是付了。
要完全改善这些问题,除非将采购、仓储等等部门全部换人,这样下去费用可就大了去了,而要在短时间靠指导培训达到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
于是,会所审计的事就进行不下去了,股改第一步就挂了起来,后面的事更是想都别想了。
审计事宜就这样近乎搁置下来。
但是,公司上市的声势却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了起来。
通过顾问大佬成功主持的上市动员大会,使得公司在股改还没完成、上市一事八字还没一撇的时候就已经成功融资五千多万。
股民的钱真的好赚啊,尽管这些所谓的“股民”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股民。
充其量算是一个投机者吧。
这些投机者大略分为四类。
其一、亲友、老乡类的投机者。
因为关系熟,他们大多在以前给老板借过钱,利息比银行高得多,从此成了老板的铁粉,以其老乡、远亲居多,资金来源有打工存下的辛苦钱、一夜暴富的拆迁款等。
其二、土包子类的暴发户。
多是公司上下游的小厂商,因为是几乎看着公司从小做到大,所以产生了很大的迷信,对老板的话深度认同,相信公司确实能做大,再加上网络上太多关于上市暴富的宣传,自己也想跟着暴富一次。
其三、自认为高明的投机者。
特别搞笑的是一位年已六七十岁的纺织厂老板,自己的公司比我们公司大得多,竟然不知从哪个角度看好了我们公司,自诩精通财务投资的他在十分谨慎的看完我们提供的报表后(根据老板授意做了一些修饰),虽然犹豫了好久,却还是投下最大的一单,成为老板之外最大的自然人股东,算是被坑得最严实的一个。
其四、真正不差钱的土豪。
有一个北京拆迁户(也可能是富二代、官二代),账上常年躺着几个亿的闲钱,整天不是在这上课就是在那培训,尽想着投个新阿里的美梦,看到我们老板演讲不错,竟然想也没想就投了几百万,一直到公司破产也没看到他露面,真算是视金钱如粪土,让人不得不感叹人傻钱多。
而对于老板来说,随着启动大会的成功,自己也不由得跟着迷信起来,认为公司肯定能做大做强,为大家带来更好的回报,所以现在这种融资简直就是无本买卖啊,反正还是自己绝对控股,稀释一点股权有什么关系?融到就是赚到啊,更何况大多数投机者连个“股东”的名份都没有(由老板或者老板娘代持之)。
就这样,大笔资金不怎么费力的就进来了,简直比之前辛辛苦苦借高利贷容易太多,老板的脸上乐开了花:眼看一切都很顺当,更增添了他自我宣传的动力,做着公司迅速做大的美梦,天天在朋友圈晒着公司高速发展,员工热情高涨,要不就是今天新马泰,明天港澳游。
顾问老师给老板灌输的理想是,只要在新三板挂牌成功,融资进来的这些钱就安全了(算是合法的投资),然后要么大力发展、高歌猛进,要么以上市企业名义拓展融资平台,最差也可以打包卖给其他企业,只要团队还在,公司就在我手上,最好是像马云那样虽然只占不到一成的股份,但公司还是我所控制,岂不美哉。
不过如果他知道公司最终上不了市,甚至连股改这关都过不了,所谓的融资实际上只是非法集资,所融到的资金即将迎来爆雷(老板对大多数投机人都有承诺:一年内上不了市会本息奉还),相信他就笑不起来了吧。
这里补充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正常募资与非法融资的区别。
有限公司的正常募资或者增资,是要针对特定对象,你我约好,各出多少,共享盈利、共担风险,而且股东数量必须是50人以下,章程签好后就去工商注册登记,也就是俗称的开公司。
而非法融资、向公众非法吸收存款,则是指在未经相关部门审批的情况下针对不特定对象进行募资,或者承诺高额回报、或者承诺其他有违正常金融管理的犯罪行为,刑法里都有明确的规定。
犯罪行为一般人当然不敢碰,但是其间的灰色地带就难说了。
特别是很多中介机构,丧失了起码的职业道德,在灰色地带上做足了文章。
具体按以下步骤执行。
第一,既然禁止高息揽储,那我就低息募资,对外怎么说呢,当然要说好听点,说这是原始股投资,你们去查一查看一看,肯定是包赚不赔的,甚至我可以承诺,如果上市失败,我保证以不低于同期银行利息的额度来归还本息,就这么任性。
第二,好像上述承诺是金管部门不允许的,那好,我就口头应承、私下允诺,必要时我可以给你字据保证(没要?那就算了)。
第三,上面两条主要是忽悠大部分土包子的,对于真正的大户,直接以工商登记、增资入股的办法给予绑定(因为股东人数限定50人以内,不可能所有股东都这样处理),这样的话即使公司上市不成功,这种投资入股的方式对于企业而言也是百利而无一害,因为投资需谨慎、股市有风险啊,有限公司的风险比股市风险更是高了无数倍,赢了还是亏了,账怎么做,哪家不是老板说了算。
靠着投机挤进来的都只能是小股东,不可能有话语权的。
在这种方针指导下,通过宣传造势,公司在股改前就募集了五千万资金,先通过所谓的原始股投次大会进行造势,再经过供应商、客户和一些亲戚朋友、各路中介的互相宣传,形成一种只可意会的暴富暗号,小道消息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很多土包子开始排队入坑。
特别是对于那些所谓的亲戚朋友、上下游厂商来说,大多是做些小生意、或者近几年拆迁致富,钱来得容易,于是就尽想着钱生钱、一日暴富的美梦,再加上老板本人的各种豪阔宣传,很多人一个字据都没有就给打了款过来。
那么,这些人的资金以什么方式落袋为安呢?
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么就写个字据,要么就做份合同,证明是用于投资的款项,合同的内容通俗到不堪入目,每一份拿出来都是赤裸裸的违法铁证。
对此,律师们捂着脸说:我们不同意啊,我们是肯定不同意的,不要告诉我哦,就当我没看见好了……
对于那些金额较大的投资者,则是直接做工商变更,以增资扩股的形式加入,这就比较厉害了,因为这样的话,公司一破产,这些投资者基本上就是颗粒无收,最关键的是这些人竟然真的愿意做工商变更。
话说,这些投机人中,也有不少确实是有钱的,见过世面的,难道不清楚以这样的小股东身份加入进来,万一上市不成功不就是竹篮打水了吗?毕竟他们根本没看过公司财务状况,怎么就能那么自信呢?
想到一句话,智商不够,到手的财富也保不住,说的就是这些人吧。
闲话少叙,五千万就这样很快收到,连带广大股民( “投机者”)的殷殷期望。
钱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
首先,在上市启动大会前后花了100来万,主要用于创立大会,各种礼品。
其次,顾问公司的费用是300万(按所谓的“融资额”提成)。
第三,三大师(券商会所律师)费用大约近150万(是指首付款,按说当地政府会有相应补贴,但至少要在股改完成后才能给到位)。
第四,偿还高利贷、银行贷款支付了上千万(其中包括某农商行行长的几百万个人贷款,话说某银行行长也能搞高利贷,我真是吃惊的)。
剩下的这家给十万,那家给百万(真的是给哈,可能是以前被人家催款催怕了,现在想找点优越感吧,甚至预付了几家上百万的货款);再几百万买点机器设备,表示公司开始重视研发;员工工资也有了大幅上调(这点还是值得称道的,不过没有改变员工流失率高的状况,而且公司的各种节目表演和会议更多了)。
左一拔,右一拔,花钱似洪水,赚钱如抽丝,很快账上就只剩几百万了。
这时,时间已过去大半年,财务部虽然累到两眼一抹黑,会所审计却仍然没有丝毫进展,大家开讨论会的时候,一般都是这样的场景:
律师:我们没有任何问题,券商进驻我们马上就进驻、尽调。
券商:我们主要看会所的进度,会计师报告一出我们马上进驻、尽调、筹办股改。
会所:目前主要是银行卡收款太多,以及成本核算不准确,存货管理不规范,这些都搞好了,才可以审计、出报告。
财务:主要原因是仓库无法做好存货收、发、存管理,账实不一致,销售、生产无法做好产品BOM表核对,采购无法做好新产品编码管理。
仓库:主要原因是采购、销售无法按规范流程作业,仓库无法把控存货收发。
销售:仓库有货不能发,说是没见到流程,再这样客户要跑光了!
采购:财务不能及时付款,说是没有按流程请款,再这样我们也没法及时采购、客户就买别人家的!
董秘:大家抓紧整改,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老板:あこたっん……しまうになこの……
就这样,离承诺上市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可股改都还是没影的事呢。
终于,有几家股东熬不住了,要撤。
这没什么,反正账上还有钱,撤就撤吧,最后再装一次大款:不但给你撤,还要感谢你撤,因为“正好有人想进来却没有名额”呢,退得好啊,不但给你退还本金加利息一分钱不少的退给你。
此情此景,那几个要撤的人当时也许会有点后悔吧。
事后看来,他们撤的是多么正确、多么幸运啊!
很快,账上资金开始月光了,眼看着又要恢复到以前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
而这一次拆的,可不是一般的墙,近乎于拆长城了。
首先是员工的工资,虽然在全国铺张了多家分公司,各种机器、设备也购置了不少,但是业绩几乎没有什么增长,技术、销售、服务人员的工资就降回来了。
于是,员工流失不可避免,刚刚招进来的几个技术人员,跑得一个不剩,所谓的团队精神、核心竞争力在金钱面前简直不堪一击。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信也。
其次是各种销售,能不开票还是不开吧,少交一点税也是好的,这就几乎又回到原点。
刚刚开始规范的财务体系再次崩溃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要求退款的投资者越来越多,而这时公司已无钱可退。
最后,形势比人强,随着承诺的上市时间已经过去,广大投资者再也等不得了,矛盾一下子爆发,终于造成了所谓的“资金链”崩盘,天天有人堵上门要退钱。
整个事故持续了近两年,从最初的上市动员,到后来的火爆认筹,再到最后的坍塌式退股,整个一场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后来的大半年时间里,李总的主要任务就是天天在朋友圈晒广告,出租或者出卖厂房,准备回老家去发展,随后,这家曾在本地小有名气的贸易公司就销声匿迹了。
是的,在欠下一屁股外债之后,这家准备上市的民营企业,破产了。
以下为财深道长独家奉献,高能慎进:
道长曰,关于资本市场,不论是新三板,还是中小板、主板市场,设立初衷都是好的,也确实帮助了很多企业得以做大做强;但是,也有很多企业,最终却象本文的公司一样,因为缺乏对资本市场的敬畏和正确理解,最终却被所谓的“上市融资”搞得狼狈不堪。
一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准备登陆资本市场之前,一定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一、公司的内控体系是否健全、透明?
二、公司的历史沿革是否清楚?
三、上市目的是什么,是融资?做品牌?还是加强内控建设、提升治理水平?
如果是融资,融资的用途是什么?整个项目是否经过科学测算?
如果是做品牌,成本是否过高?企业是否能够承受?
如果是提升内控,有必要吗?性价比值得吗?这种情况未必比聘请专业机构进行培训来得划算。
四、一定要做好上市成本与收益的预估,做好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分析和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评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盈利比有钱对企业的估值更有利,但是缺钱则比亏损对企业的伤害更大!所以,在企业成长期,我们需要研究其利润表,而企业衰落时,我们更需要关注其现金流量表。
注:本文摘自财深道长《这些年遇到的那些奇葩老板》,详请关注公众号“财深道长”。转载请注明,感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