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家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为了追求内心的绘画梦想,突然弃家出走。在异国他乡,他贫病交加,可对自己心中的梦想却愈发坚定。 (摘自封面简介)
暑假读这本书时,思特里克兰德对于艺术义无反顾的追求让我敬佩,但即使我再敬佩他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再清楚这样的人在世上难能可贵,我依然认为他自私、冷酷、没有责任感,因此书也越读越压抑,后面干脆就没再读了。
于妻于子,他枉为人夫与人父,没有任何的交代,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预兆的,做出了突如其来的选择,让他抛家弃子,去追寻自己虚无缥缈的梦想,也许穷极一生,他的妻子都不能理解自己看似幸福的家庭为何突然变了模样,不理解他什么时候有了绘画的梦想,不知道为什么追寻梦想就一定要抛弃所有……
于朋友而言,他似乎也不曾投入感情,或许被动,或许是对绘画过于投入,让他不曾在其他人身上投入精力,无论是“我”还是戴尔克·施特略夫。
于勃朗什·施特略夫而言,遇到他无异于一场灾难,无论是他们之间关系的荒谬,还是在思特里克兰德眼里,从始至终,她仅仅是帮助他作画的模特儿而已,这都足以将结局导成悲剧。
这就是我眼里的思特里克兰德。
今天又拿起了这本书,接着读了几页,看到了毛姆这样的一段叙述。
在我对这么一个自私、残酷、野蛮、肉欲的人进行描写的时候,居然将他塑造成了一个拥有着非常高的精神境界的人,我本人对此也感到很惊诧,然而,我必须承认这就是事实。 相较于别的艺术家,不管是他的生活,还是他的工作,都更加艰苦。斯特里克兰德在看大部分人眼中能将生活装扮得更美好、更优雅的东西时是那么的不屑一顾。无论是名,还是利,他都没有任何的兴趣。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办法经受得住这样或者那样的引诱,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对世俗人情做些让步,你却不能对斯特里克兰德成功地拒绝了这些诱惑进行表扬,因为在他眼中,根本就没有这些诱惑。他就从未想过要妥协与退让。
读到这里,我发现自己与毛姆的认识不谋而合,这也许就是他所表达的意思吧。
也许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一员,永远也无法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抛弃所有去追寻心中的目标,为了它不仅可以牺牲自我,也可以牺牲别人,但懂得人情冷暖、过有血有肉的人生何尝不美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