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喜欢从笔下生出故事和人物的感觉。
看见很精彩的电视剧或者小说时,一般人的反应是非常兴奋,高兴读到了佳作。
而我的心情会复杂一些,一方面为读到好故事而感到高兴,一方面又为“我为什么还没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而忧伤。
这种想法促使我拿起了这本《写作课: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
艾丽斯·马蒂森的《写作课》不同于其他我看过的写作指导书,它的分类不那么清晰,叙事语言不那么简洁,反而像学生时代听老师站在讲台絮絮叨叨,一遍一遍希望能把重点嵌进你的脑袋里。
我想这来源于作者艾丽斯·马蒂森本就是大学写作课老师的身份。她是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在大学担任过22年写作课教师,其中还有著名的耶鲁大学和布鲁克林学院。中间也曾生儿育女中断了事业,但对写作的渴望催使她仍走上了作家之路。
当时会选读这本《写作课》,也是因为书单推荐人的一句话:少有的会探讨女性作家写作的教程书。
她的经历本就励志,并不是少年成名,带着一股文人的韧劲儿:作为一位妻子和母亲担着家庭的责任,同时还有着很重的眼疾;先是热爱诗歌,有过三年一直被拒稿的经历;再开始撰写短篇小说、五十岁开始撰写长篇小说,长篇也是投了又投,改了又改才成功出版;在编辑的建议下她出了这本写作教程《写作课》,期间也在小说界得过几次重要奖项。所以尽管困难重重,她还是在写作领域成就了自己。
创作就像放风筝
回忆一下放风筝的步骤:先要让风筝自然顺风扬起,一开始就拉线反而无法让风筝顺利升到天空。但一旦到达天空,就必须不断重复放线,扯线这一循环,以保证风筝越飞越高的同时不会半途脱离控制。
写作也是一样,一开始可以任由情感自由挥洒,但之后必须用理性梳理调整,如此反复才能得到一部好作品。
而所谓理性的梳理,就是一定要让故事意料之外的同时合乎情理。
无论是虚构文章还是非虚构文章,都要讲究真实,总不能纽约明明属于美国,你却硬把它写到非洲去,却还要读者看得下去吧?
反过来说,非虚构文章也不见得一定要与事实一模一样,适当的想象与修饰对于故事可读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灵感就像蜘蛛网,但是怎么结出来呢?
《写作课》中作者通过孙子对蜘蛛网的观察延伸到写作者的想象力。
蜘蛛丝明明很轻,却能在蜘蛛的编织下网住许多猎物,甚至可以只靠一根丝支撑住自己在空中荡来荡去。(想象一下蜘蛛侠)
作家的想象力也是如此,想像的世界也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你可以在那里合理地凭空失重:小说并不是只能使用现实中真实的素材,这反而会使作者和作品显得怯懦和保守。
你肯定要发问了:我也知道不能光依靠现实素材,但是灵感到底从哪里来呢?
第一:你要拥有自己的“采石场”
作者通过详细分析《米德尔马契》作者乔治·艾略特的小说创作笔记《采石场》来证明了收集素材的重要性:
为了创造没有接触过的医生形象,阅读了大量的医学资料:
就算不是所有记下来的记忆点都可以被用上,但当你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采出有用的矿石来。
列出人物关系列表以及事件列表:
撰写长篇时,有利于把握人物性格以及事情发展过程。可以有大纲,但不要被大纲绑死。
记录自己日常的日记和见闻:
适当的在作品中融入带有作者情感的情节和感想,也许对让读者对内容有所触动更有帮助(书中未提,个人想法)
第二:做任意性练习
你可以选一个下午,去超市观察人群,从中找到你的角色或者角色的一些特质。
要注意一点:写故事时选择的地点越具体,越有助于你进行场景塑造以及设定人物行为。
第三:作者需要“虐待才智”
要敢于虐待自己笔下的角色,因为人物只有犯错并身陷困境,才会具有真实性和吸引力。
但是要注意:在小说中设置困境是为了激发出人物的特质,而不仅仅是将他们推入绝境。
如果你笔下角色的原型取自你周边的人,你自然会虐不下手,害怕真的引导出伤害他们的事。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虚构角色时,可以选用周边人的某些事件、行为或者特征,但不要把他当做完全原型。
撰写短篇小说要注意什么?
短篇小说至少有两三个事件,两次转折,最后一个事件要有确定性,得像一个结尾才行。
设置的事件不一定对人物造成影响,但要对读者造成影响。
短篇小说更注重细节的表现,比如心理描写,行动的细节等。
撰写长篇小说要注意什么?
一定要设置好主要情节,可以是一桩犯罪,一场事故也可以是一个误会。
接下来你可以有两种选择,①以主要情节为起点,设定引发的次要情节②以主要情节为结点,设定次要情节以导致结局。
使用特定的句子、对话和事件激发读者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时对这些内容特别留意。
这一点上我在阅读《阿特拉斯耸耸肩》上深有体会,我对结局他们邀请优秀人物另外组建社会感到不置可否,但是对于贯穿全书始终的这句迷之问句:“谁是约翰·高尔特?”记忆深刻:一开始只是像个都市传说,看到中段认为是神秘组织招收同好的标语,看完全书后我却认定了这句代表着:约翰·高尔特象征每一个不懈追求真正自由的人。
成为作家的觉悟
《写作课》中艾丽斯·马蒂森多次在不同的章节中谈论到了女性在写作中的困境:比如严肃小说中总是没有以职业女性为主角的作品,似乎女性就应该没有职业,只有爱情和家长里短。而女性作家也更容易陷入“自我审查”从而失去自信而放弃写作。
但是有家庭,有孩子,金钱不足都只是借口,总会有办法平衡生活和写作的,只要你想。
作者的亲身经历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想最终成功,一定要取得心态上的平衡。(这点无论男女)
不能太过不自信——
要对这一持久战保持蓬勃的事业心;
把作品给别人看可以帮助你审视缺点,但如果你感到“别人”讲的话会把你打击到放弃写作请及时换人;
而且不自信会导致各种写作问题:不留线索地进行间接描述,导致作者知道为什么但是读者却不知道;太过沉溺于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导致故事不客观;刻意打乱时间顺序反而导致读者看不明白;对省略的错误应用导致真相不明。
也不要对写作抱有太多期待——
修改对写作来说是必须的,而不是一种折磨或不认可;
多次投稿不被接受也不代表你完全失去希望;
可以拥有写作以外的主职工作,把空余时间拿来写作其实也绰绰有余:
我很喜欢《写作课》中作者的一段话:
“写作需求其实与轻度残障差不多。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一点,就无法平衡生活和写作了。假如你患上小毛病,大夫说:’每周两次,每次小憩两小时,按此执行你就能康复。’你总能挤出时间来。”
《写作课: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的书名其实已经很好地概括了全书:
这是一本告诉你如何写好小说,帮助你审视写作问题的纯教程书,同时穿插了作者艾丽斯·马蒂森在写作中遇到瓶颈如何解决以及现实中生活与写作产生冲突时如何解决的亲身经历。
如果你正在找一本不花俏,不炫技的写作指导书,我对你是否选择看《写作课》的推荐指数是80%。
如果你同时是位女性,那么是否选择看《写作课》的推荐指数是100%。
开始种植你的写作小树苗,最佳时期是十年前,或者是现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