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生僻词汇如“嚆矢、振翮、祓魅”之类,句子也非常拗口,像“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等等。
很多媒体和大咖纷纷发声,称“看不懂”。
读者在阅读全文时,时不时就要停下来想想“这是什么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才能继续往下看,这样的阅读体验容易让人失去耐心。
虽然也有人说,高考的考场就是用来“炫技”的,别说生僻字,如果考生有十八般武艺,也要尽情发挥。
对于毕业多年的我来说,无意质疑考生的能力,关于网络的各种站队也见仁见智。
但我却从这篇让很多学者名人都发声的作文里,看到了新媒体文章需要避开的几个坑。
【01】不好好说话
电视剧《甄嬛传》热播时,由于剧情深入人心,加上剧中的台词颇有古诗韵味,让很多网友沉迷其中,说话都带着“本宫”、“极好的”、“真真”之类的用词,一时间“甄嬛体”火遍网络。
我们都看得出,明明好好的一句话,非要拐弯抹角,极尽“奢华”,说话和听话的人一样累得慌。
当然,“甄嬛体”多数被当成调侃,一笑而过罢了。
但写文章就应该“说人话”才能让人看得进,看得懂,读起来流利通顺,读者才有兴趣去了解你文章表达的观点。
《生活在树上》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跟观点文有相似之处,就是需要思维清晰,语言准确。
可有的作者宁愿彻夜冥思苦想,也要用“毕生所学”的词汇和句式,来让文章看上去高大上。
结果反而不伦不类,不知所云。
我曾经在写稿子时也不知不觉地“用力过猛”,当时我看了一部戏曲作品,准备写一篇书评,也许入戏太深,写出来生涩而别扭,通篇都是戏曲的味儿,我竟然还没察觉到,自己的文风被原著带跑了。
从苏沫老师的点评中就可以想像,她看到我那篇作业时有多无奈。
梁文道在《我执》里写到:“擅于文字的,终将死在文字的手上。”
孔子的《论语》都是简单直白的语言,能把家常话说得让人咀嚼回味,这才是真正的高深。
华丽的词藻确实夺人眼球, 但用平易近人的文字也可以写出举重若轻、有力量的文章。
说穿了,作品是写给人看的,不是让人猜的。过度“珠光宝气”的文章,那是暴发户的气质。
可以尝试在完成一篇文章后,让家人或朋友读一读,通过别人的反应来判断你的文章有没有“好好说话”。
【02】主题角度太大
知乎上有个问题:如何评价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置顶的回答有一万多个点赞和一千多条评论。
回答者陈伯龄认为《生活在树上》的观点是“对于传统,我们要批判性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有自己坚持的原则”,他还作了全文分析,证明该作者写的是“人人都懂”的道理,而且没有“实质性内涵”。
写作班老师讲过,如果要写一些老生常谈的主题,那就要写出新意,而且选题切入点要小。
就像综艺节目中,很多经典老歌经过新生代音乐人的加工、重新编曲,又能唱出不一样的味道,这就是新意。
关于选题角度,有的作者下笔就是“人生、自由、人性” 之类的方向,读者看了之后会觉得“好像是那么回事,又说不清是怎么回事”。
很多小伙伴想把文章写得大气磅礴,往往会从大角度切入,但是大角度的观点都要从多方面去阐述论证。
一篇新媒体文2000字左右,是不够篇幅来说清楚大角度的观点的。如果写得太多,读者可能没有耐心看完,写得太少,又会显得考虑不全面。
当切入角度小了,这样的主题更清晰明确,还不容易跑偏。
汤小小老师在《高效写作》一书中,提供了一个怎样确定自己所选的角度是不是足够小的方法:剥蒜法。
剥蒜法就是把选题一层层剥开,直到拨出最后一层。
比如,我们基础班的命题作业“教养”,就可以一层一层细分,除了教养的好坏之分,还有对外界、对家人的教养等等,再由此继续深层剖析,以此类推到最后的点,就是最适合的选题。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柔软的角落,如果一篇文章的主题小而尖锐,能让人看了秒懂,就更容易直击人心,产生共鸣。
因此先把主题切到最小再下笔,文章才不会显得空泛无物。
【03】缺乏读者思维
《生活在树上》的满分成绩到底是不是实至名归且不去评论,单单从高考这个特殊角度来看,考生写的作文是给阅卷老师看的,阅卷老师就是高考作文的“读者”。
可一旦被发布到网上,让文章的受众突然蔓延到全网,众口难调导致被多方诟病,站在读者角度也没错,毕竟词汇生疏,句子晦涩已经足以让很多人打退堂鼓了。
可见,没有换位到读者的思维去写的文章,就是自嗨。
综艺节目《奇葩说》第六季里,资深“老奇葩”黄执中竟然在第二期输给了“新奇葩”主播雷哥,让节目的忠实粉丝们一片哗然。
这场比赛的的辩题是——“该不该给部门新同事发喜帖”。黄执中的观点是不该发,他认为“差别对待”才能让人生的选择有价值。
而雷哥说:“刚进职场的新人大多举足无措,特别希望有老同事能主动过来跟我接触,特别害怕差别待遇。”
黄执中走的是高大上的人生意义的路线,而雷哥看似没什么新意,却说出了节目现场的年轻观众们的心声,因此他成了当期节目的最大赢家。
写新媒体文也一样,从读者的角度想问题更能得到回应。表面上看,文章讲的是“我的看法”,实际上却是“你们的想法”。
要让读者产生代入感,就需要了解你的读者是谁,他们想看什么,盲目的自我感动只会让文章无人问津。
有的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妥协,自己明明想写诗和远方,怎么可以苟且呢?但真正能让你在写作路上走向“诗和远方”的,除了流量,更是读者的心。
写在最后: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评价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时说:
“这篇文章给高分可以理解,但给满分就会被拿到社会上经受语文教育之外更宽泛的审视和争议,是会产生社会层面示范意义的。”
同样的道理,新媒体文发表在网络上,也是要有“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的心理准备。
避开以上三个坑,站在读者的立场、尽量选择角度小的主题、用读者容易接受并理解的文字来表达,相信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新媒体文。
作者介绍
柯婉,汤小小写作基础班、提高班、书评影评人物稿班学员。十点读书邀约作者,慢热撰稿人,一边写字,一边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