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秦人的故事】93、三十而立

【老秦人的故事】93、三十而立

作者: 枫离秋 | 来源:发表于2018-08-29 19:50 被阅读170次

    孔子绝对是中国的符号,他的重要性有两点,

    其一、春秋战国时代,为我们留下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这些思想家所遗留下来的思想。我们过往太过于强调经济,认为历史的发展只是经济起了决定作用。实际上社会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他是各个子系统相互统合的产物,而不是某项独尊的产物。

    而思想往往成为变革的先导,因为其他的变革,包括经济变革,政治变革,其成本太大,所以思想变革,就成为了人类变革的先声。

    其次,生物的进化往往依靠体能的发展,而人类的进化,则是依托智力的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思想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中国极为缺乏对于思想的观照度,中国的思想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原因在于,中国的思想奠基于春秋战国时代,而这个时代是个大变革的时代,所以作为中国的思想家,他不能完全脱离现实而存在,所以他的思想是有一个指向的,就是如何解决春秋战国的战乱局面。也就导致了中国思想家的功利色彩。

    其二、如何认识孔子,就是如何认识我们自己。曾经中国有本很有名的书叫做《孔老二罪恶的一生》

    未卜先:文革时期连环画《孔老二罪恶的一生》​zhuanlan.zhihu.com

    这是在文革的批林批孔时期出现的。虽然他是特定政治环境下的产物,但是也有一种鲜明特点。他是遗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的思想。

    我们暂且不谈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思考一下,什么是我?

    在佛教认为,“我”实际上只是一堆记忆的集合。比如说昨天的记忆经验组合成了昨天的我,今天的记忆经验组合成了今天的我。然后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相互勾连的。

    引用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像说明,我们应该理解,“我”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对于过去的记忆和现在的连接方式。

    如果昨天的事情你完全忘记,我们就割裂了昨天和今天。

    因此我认为我们去考察一个思想者,要用一种张力的思维。什么是张力?

    也就是一张一驰。就如同一个人伸出拳头打人,首先要收回拳头。

    我们可以思维一下为什么中国文化到如今陷入困局?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号称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个说法是很名不符实的。为什么呢?

    西方的文艺复兴,是以复习希腊罗马为旗号,反对中世纪的哲学体系。

    而中国呢?中国是以全面打倒儒家学说,甚至是扩展到整个传统文化。进而又没有思想作为补充。新文化运动,至少犯了几个错误

    1、革命对象错误。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大的失策。中国文化是三系文化,分别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这三家思想构成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

    其中,法家思想是帝王控制官僚系统,儒家思想是帝王控制底层人,道家思想是读书人出世的归宿。所谓儒家思想控制底层人,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的最小单位是以宗族为核心的。在宗族中,人们遵从血缘社会,以儒家思想为归宿。

    比如,很多时候审判权都不是归于政府,而是宗族长老。因此,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特别是改造以后的儒家思想,以家庭为单位,把家庭伦理扩展到社会伦理,所以孝即是忠。

    但是在高层,特别是官僚系统中,这帮人握有利益,用孔子那一套,太和风细雨了,是不起多少作用的。所以帝王就要运用法家思想,以法、术、势才能控制住官僚系统。而儒家思想都是被法家思想改造以后的思想。

    因此,新文化运动以打倒儒家思想,这就导致底层文化空缺。他没有打倒法家思想,因此专制阴魂不散。甚至现在有心人曲解法家思想,认为法家思想比儒家思想还好,能够使得社会稳定,这完全没有意识到法家思想本质上是专制制度的思想基础。

    而儒家思想打倒以后,又没有正确的思想作为补充。因此对于底层的社会教化功能就缺失。

    而法家思想又处于极其尴尬的地位,

    其一、法家思想是为了维护专制而生,所以专制体制是不能自主地排斥法家

    其二、如果反对法家思想,就会矫枉过正,把法家工具法律也打倒,最终会出现一个法律的真空时代,这个代价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

    所以人类思想的变迁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绝不能以政权的方式扭转思想的发展。比如说,春秋战国的分封制向专制转换,中国花了五百多年的时间。

    而西方的文艺复兴,包括启蒙运动,也整整花了五百多年的时间。

    而在这个历史进程的人,只是在推动历史向前运行。

    2、功利性的学习方式

    这一年和春秋战国时期几乎一模一样。中国人是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才去学习西方。所以他学习的时候当然具有浓厚的功利性色彩。我们学习西方是为了救亡图存,所以我们只是学习他的应用层面。没有意识到,他的文化底层是什么?

    当然,这些并不是去怪罪新文化运动如何。恰恰相反,我们应当感谢新文化运动。因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任何点状的运动都是不能展现历史进程的。

    比如说,明清时期中国仍然是老大帝国,但是从历史进程中,中国已经落后了。

    我们可以看一下一份东西方的发展

    南宋/嘉定年间

    1215年 英国教会和贵族迫使国王约翰签署【自由大宪章】 该宪章规定国王也受法律约束。

    南宋/淳祐年间

    1250年 法国的Bazac1e Milling Company在公开市场买卖股票——第一家【股份公司】 

    明/?年间

    14xx年 火绳枪(Musket)在欧洲出现,年代不详。1475年的文件已有详细的结构描述。 154x年传入中国,称为“鸟铳”。射程/精度超明朝的“火铳”。

    明/成化年间

    1474年 意大利威尼斯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近代特征的【专利法】 专利法极大推动了发明创造。

    1481年 意大利牛人达芬奇开始进行全面的【人体解剖研究】 达芬奇留下详细全面的器官解剖图。

    明/弘治年间

    1492 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航行【到达美洲】 开始了新大陆的时代。

    1505 西班牙人贡科尔多瓦发明了步兵作战的【西班牙方阵】 由火绳枪和长矛组成,威震欧洲

    明/正德年间

    1521 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的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明/嘉靖年间

    1543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临终前发表【《天体运行论》】 开创现代天文学

    1545 意大利数学家卡尔达诺发表《大术》,包括【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通用求根公式】 

    明/万历年间

    1593 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发明【空气温度计】 

    1602 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第一个【证券交易所】 

    1608 荷兰的眼镜制造者发明了【折射式望远镜】 

    1609 意大利物理学伽利略用自己改良的折射式望远镜,作出大量天文发现

    【木星的4颗卫星、土星光环、太阳自转、金星盈亏】 

    1616 意大利僧侣Niccolo Zucchi制作了第一个【反射式望远镜】的雏形 

    1618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前两条定律在1609年发表) 直接启发牛顿想出万有引力定律

    明/崇祯年间

    1632 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提出【惯性原理】 直接启发了牛顿搞出三大定律

    1637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发表【《方法论》】 重要哲学著作,大大影响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

    1637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发表《几何》,提出【直角坐标系】 奠定解析几何的基础

    清/顺治年间

    1654 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和费马开创【概率论】 

    清/康熙年间

    1665 英国发明家胡克发明【显微镜】,并第一次【观察到细胞】 

    1670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制作了第一个【内燃机模型】 

    1679 法国物理学家丹尼斯·巴本制造了第一个【蒸汽机模型】 

    1684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发表了【微积分理论】 牛顿也独立提出该理论,发表时间稍晚

    1687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含【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略懂物理学的都明白这两个的重要意义

    1689 “光荣革命”之后,英国议会迫使国王威廉三世签署【《权利法案》】 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标志君主立宪制度建立

    1689 英国思想家/哲学家约翰·洛克发表【《政府论》】 系统驳斥了“君权神授”。

    清/雍正年间

    1730 英国人约翰·哈德利发明【八分仪】,用于确定经纬度 1732年开始装备英国海军,之后改进为“六分仪”

    1733 瑞士数学家欧拉发表《变分原理》,开创【变分学】 理论物理的重要数学工具之一

    清/乾隆年间

    1738 荷兰数学家丹尼尔·伯努利发表【《流体力学》】 奠定【流体力学】的基础,对航空等领域很重要

    1748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出版【《论法的精神》】 全面阐述“三权分立”

    1762 法国思想家卢梭写成【《社会契约论》】 阐述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

    1764 英国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

    1768 英国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之后创建棉纺厂 第一家机器生产的工厂

    1776 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开创了“现代经济学”

    1781 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康德发表巨著【《纯粹理性批判》】 哲学史上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1781 英国发明家詹姆斯·瓦特改良出【实用型蒸汽机】 开启蒸汽机时代

    1785 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发现【库仑定律】 电磁学第一个定量的规律

    1787 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批准了【美国宪法】 第一部成文宪法

    1788 法国数学家拉格郎日创立【拉格郎日力学】 分析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789 法国医生吕布兰发明【制造纯碱的方法】 

    清/嘉庆年间

    1799 德国数学家高斯22岁发表博士论文,证明【代数基本定理】 

    1804 英国发明家特里维西克发明实用型的【蒸汽火车头】 

    1807 美国工程师罗伯特·富尔顿发明【汽船】 由蒸汽机驱动

    1809 德国数学家高斯发表《天体运动论》,提出【最小二乘法】 重要的数学优化技术

    清/道光年间

    1830 法国数学家伽罗瓦19岁奠定【群论】的基础 现代代数理论的重要基石

    1831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提出【电磁感应定律】 对于电气化时代而言,这个定律太重要了

    1847 意大利化学家索布雷洛发明【硝酸甘油】 爆炸力极强

    1850 法国造出第一艘【蒸汽机辅助动力的战列舰】 

    清/咸丰年间

    1854 德国数学家黎曼开创了【黎曼几何学/椭圆几何学】 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

    1859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发表【《论自由》】 古典自由主义的奠基之作

    1859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开创了进化论/演化生物学

    1860 比利时工程师艾蒂安·勒努瓦制成第一台【燃气发动机】 

    1860 美国人克里斯托夫·斯潘塞发明【自动步枪】 1862年正式装备美国联邦陆军

    清/同治年间

    1862 美国总统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 

    1865 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提出【孟德尔定律】 奠定遗传学的基础

    1865 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组】 经典电磁理论的里程碑

    1866 瑞典科学家诺贝尔改进硝酸甘油,发明【黄色炸药】 加速了现代军事工业的发展

    1869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表论文,首次提出【元素周期律】 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1874 俄国数学家康托尔奠定【集合论】的基础 集合论是整个数学体系的根基

    清/光绪年间

    1879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改良并推广了【电灯】 

    1885 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制成了第一台【汽油发动机】 

    1896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元素的放射性】 

    1903 挪威工程师埃吉迪乌斯·艾林制成第一台【燃气涡轮发动机】 

    1905 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 颠覆了古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

    上面我们讲到孔子在中国可谓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在古往今来对孔子的评价出现了两极化的倾向。

    中国古代说: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但是有一个人的评价,我们应该有很大的探讨余地。就是黑格尔曾经对孔子有过这么一番描述

    他曾作过一个时期的大臣,以后不受信任,失掉官职,便在他自己的朋友中过讨论哲学的生活,但是仍旧常常接受谘询。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按即《论语》——译者〕,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可以说这个评价几乎就是认为孔子的学说是一点哲学内涵都没有,只是一些各个民族都存在着的老辣的平常道德。

    那么黑格尔说得对不对呢?我们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黑格尔说得没错。

    打开《论语》你能看到的也只是道德说教,绝对没有西方哲学那种逻辑思辨力。

    所以,这反而出现了好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其一、一些老辣的道德说教,何以能够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其二、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大变革时期,在同样的历史关头,何以西方人选择了民主体制,而中国选择了专制体制?

    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学说。我们下面一点点来剖析。

    儒家思想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文化?

    文化指的是,人类面对特定的生存环境,所形成的反应。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地中海地区特定的生存环境,当地的人类形成的独立的反应体系,就是西方文化的源头。而黄河流域形成的反应体系,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所以这个生存环境才是文化的根源,但是生存环境不等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只是他很重要的内容罢了。

    而要形成独立的文化,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1、交流隔离,指的是双方的文化形态尽可能屏蔽,通过时间打磨才有可能形成独立的文化体系。

    比如说,东西方文明长时间都是隔离的状态,相反中国内部的文化,由于交流频繁,就会出现文化的融合。所以文化融合不是无条件的,恰恰相反,文化融化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形成文化的生存环境都不一样,怎么能简单融合?所以中国古代文化的融合,大多是少数民族文化形态,把自己消灭掉,然后几乎以一个空白的状态融入汉文化。再比如,佛教传入中国,就需要把文化改造,否则不能融入原有文化形态。

    2、地理隔离,这是交流隔离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一定的地理屏障,两大文明体系就会融合,最终就不可能形成两大文明。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由于和中原地区相互战争,最终必然就会融合。《左传》记载

    公作楚宫

    鲁襄公听说楚国有个宫殿,于是也仿造。这就是两国的文化融化。

    因此反过来,我们需要考察中国文化的根源。

    中国文化又称之为黄河文明,他的主要发祥地是黄河流域。我们在春秋战国很容易听到这种话,比如说

    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指的是吴、越、楚几乎都是断发文身。形容其野蛮、不开化。所以在春秋时代,南方可不是柔弱的代名词,恰恰相反是勇猛、刚强的代名词。

    那么为什么黄河流域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农业问题。

    黄河的下游是冲击平原,黄河泥沙量大,由于它十分疏松,所以利于开垦。这样一来,农业文明迅速发展。

    农业文明的发展,就会出现几个问题?

    1、由于土地是固定的,而早期人类生活在血缘社会,所以农业文明开展,就要依靠集体协作,个人自由就无法伸张。

    2、而由于农业文明的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中纬度地区是利于生殖的,所以两者出现矛盾。

    3、中国地形是个封闭地形,几乎就只能在中原地带生活。

    因此这样就会出现几个推论

    1、中国不可能出现半工商业文明,因为交流不便

    2、人类不断增长,而土地只是集中在中原地带。那为什么不去南方开垦?早期人类在中国的文明遗迹不只是集中于黄河流域,恰恰相反,南方长江流域也有文明遗迹,甚至已经有了城市,但是一个普遍的常识是,南方没有成为主流文明,甚至说他都不能独立发展起来。为什么呢?

    其中黄色部分是可耕地地区。那么中原文明和可耕种地区是惊人重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南方是亚热带气候、热带气候,土地贫瘠。事实上,世界上的主要文明都集中在温带气候。

    那么由于人口增加,这就导致对于中国人而言,自然的威胁远远不及人类自身内部的威胁大。

    所以西方哲学具有自然主义倾向,一上来,就是《论自然》。就是鲜明具备本体论、本源思想。而中国文化一上来就是道德问题。因为只有规范道德,才能使得内部斗争威胁降到最低。

    而早期人类是处于血缘家庭,所以中国人探讨就必须从血缘出发。也就是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然后再去建构整个文明形态。

    所以我们就能理解,孔子为什么那么强调仁、德、孝。、

    反过来再去看西方文明,刨去基督教文明。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希腊文明。而希腊文明发生的地区,是被海洋切割的一个个独立岛屿。并且位处于亚欧非三大地区交界处。

    古希腊文明同样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土地和人口的问题。中国人的解决办法就是压抑人性,用道德去约束人类,尽可能降低生存成本。

    古希腊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他的土地虽然是固定,但是贸易是有可能的。所以他们就倾向于去发展商业和手工业。而中国由于地区封闭,不可能出现大规模商业。

    而地中海地区,环境优良,利于航海和商业。这就会导致商业出现,而商业出现又会出现两个推论

    1、商业讲究契约,所以产生契约精神

    2、商业、航海讲究冒险,所以产生冒险精神

    而为什么中国不能发展?从最原始的来说,因为农业是最主要的生存来源。如果精壮劳动力不进行劳作,这会直接威胁到当时人的生存。

    而在后来,特别是战国一直到明清,为什么也不发展商业。此时农业已经降低了他的重要性了。原因在于这么几点

    1、商业流动性强,不利于征税

    2、商人走南闯北,心眼多,不利于统治。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3、商人谋求利益,容易和官僚系统勾结,这就对帝王的统治造成威胁。比如说,吕不韦的奇货可居。再比如说,清末时候官僚系统和洋人走私鸦片,大量的税款中饱私囊。

    4、民穷则帝王富、民弱则帝王强。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 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 以赏战民,则轻死。

    所以在中国古代认为,弱国如何对付强国?就是需要阴阳颠倒,扭转乾坤。怎么扭转?就是让强国更加强大,最终物极必反,阴阳就可以颠倒了。因为强国更为强大,诱使他征伐,消耗他的国力,让他的内部不合。

    这里所讲的东西方差别,并没有优劣之分,因为上面已经说了,文化是特定生存环境下的反应。他只是一个事实判断,而没有价值判断。之所以会让人感觉有价值判断,是因为读的时候,预先已经有了一个价值判断。比如说,契约精神是好的。

    上面我们讲到,中国哲学为什么以道德、人伦为基本出发点,他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特殊的生存环境建构的。

    下面我们谈谈孔子学说的基本出发点。

    首先,我们要理解,周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历史从武王伐纣说起,周部落本是一个弱小的部落联盟,经过周部落的文王、武王的领导,最终在牧野之战中战胜商朝。

    周部落落后到什么程度?《诗经》记载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基本上货币商品经济都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一个部落联盟性质的政权。

    当周部落打下江山,周朝面对的是比他们先进多的商朝遗族。因此周朝要完成这么几个任务

    1、周代的政权合法性如何体现?

    2、周代如何安抚商朝遗族?

    3、周代如何完成政权的巩固?

    对于第一个问题,周朝打出的旗号是“天命”二字。

    何为天命?《尚书》记载

    已,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宁王惟卜用,克绥受兹命。今天其相民,矧亦惟卜用。呜呼!天明畏,弼我丕丕基。

    他的核心意思是,商朝无道,上帝赐予周部落,吊民伐罪,以德来立天下。换言之,政权的合法性来源于是否符合天命的德行。此之谓明德。

    这种思想,就成为周部落打出的旗号,而这种思想,实际上带着原始民主的印记,也就是造反有理,革命无罪。

    而面对商朝的文明和遗族,周朝为了安抚和控制这些政治势力,主要采取建立军事地点,而这些军事长官,逐步形成了分封制的雏形。

    所以分封制就在中国逐步形成,他的核心要点是以血缘纽带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在中国的分封制有着很明显的这么几点

    1、他是政治顶层设计的产物,带有明确的政治特点,这也导致中国最终走入专制社会的原因之一

    2、中国的城市,主要偏重于城,也就是军事政治功能,而非经济功能。

    其后便是大搞封建,依据和天子的血缘亲疏,诸侯被分封到各地,特别是原来商朝势力浓厚的地区。以达到以藩屏周的功能。

    在周王朝分封的过程中,他也逐步实现了各地区的文化融合,民族融合。实际上,这种分封制是有军事殖民的意味。怎么说呢?

    周人把臣民分成两类,一个是国人,一个是野人。

    所谓国人,指的是原来周人的后代,他们居住在城邑之中,所以称之为国人。他们的政治地位比较高,比如说

    1、他们能享有教育,被称之为官学

    2、他们能够战争

    3、他们享有议政的权利

    而相对应的是野人,上面的权利,统统不存在,还要承担繁重的赋税。他们原来是当地的土著居民,因为周人的军事殖民,他们就成了“二等公民”。有些野人十分原始,还处于狩猎和采集的社会。

    比如说,韩原之战,救助秦穆公的人,就是野人。

    於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

    这种封建制度,朱熹曾经评价说:

    若论三代之世,则封建好处,便是君民之情相亲,可以久安而无患。

    这种安详的社会秩序和环境,也成为孔子思想的基本出发点。那么朱熹所说对不对呢?

    对于封建制度,中国历史上历来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分封制是极其糟糕的制度,最大的弊病就是导致地方势力做大,尾大不掉,比如《史记》记载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第二种看法,就是孔子或者朱熹的看法,认为分封制度保证了社会稳定。

    跳出中国历史,我们发现分封制度,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前体社会制度。中国之所以迟迟无法进入资本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国是专制制度。导致政权凌驾于其他社会系统之上,没有平衡政权的能力。而分封制度保障了这么几点

    1、贵族的荣誉感和人格自尊。在分封制下,君权并不是很强,所以当时的贵族能够以人格独立的状态去议政,这正是民主制度的前提条件。但是一旦进入专制社会,官僚系统完全失去这种人格尊严,要么谄媚于最高权力,要么就愚忠于最高权力。

    2、这种社会制度,保障了思想自由,也使得从周代一直到先秦成为中国思想的奠基期。

    即使拿出国祚来说,单论西周接近三百年的时间,也是远远超越专制王朝的平均国祚时间。

    分封制度是当时人能够选择的最好制度,实际上他能保证周王朝的政治稳固。

    在分封制下,周王朝又创立了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其影响程度直到今天。

    他是延续了动物社会的天然的血缘纽带为基础,他把嫡长子这一系的人称之为大宗。其余全部为大宗。所以天子是最大的大宗,而所有诸侯都是小宗。相对而言,诸侯在封国内为大宗,其余为小宗。

    这种制度的优越之处,我们下文再述。

    在宗法制度上,又产生了等级制度,一切的衣食住行都有相应等级,各个等级的人不能逾越制度的性质。这种制度,又称之为礼乐制度。为什么称之为礼乐制度呢?

    礼:指的是,从上而下,从亲而疏的所有礼制的总称

    乐:指的是,祭祀的时候,通过血缘为纽带形成的一套制度,主要是增强血缘的亲近

    而这种制度,最终并没有挽救西周王朝,中国必然进入春秋战国时代。为什么呢?主要是这么几点原因

    1、西周的分封制是建立在政权之上,他是典型的政权干预的结果,因此政权的衰弱,明确导致分封制的衰弱。而西方的封建制度,包含经济成分,两者能够互相制衡。

    2、血缘纽带日渐松弛。大白话说,亲戚不串门,容易生疏了。

    3、分封制下的封国,由于和当地文化相融合,比如说齐国因为面朝大海,就带有海洋文明的气息,实力逐步超越周王朝。

    4、经济逐步发展,工商业农业分离,货币经济开始出现,农耕技术发展,铁器逐步盛行。

    当然,致命一击是犬戎攻破镐京,平王东迁洛邑。这个平王东迁洛邑和三家分晋是有相同意义的,就是对礼制的破坏。为什么呢?

    平王本是幽王的嫡长子,即使刨去褒姒一笑而亡天下一事,犬戎之祸确实是平王这帮人弄出来的。这种亡国之举,竟然是下一代领导人搞出来。这是很明显的破坏,对于诸侯而言就有这么一道难题

    1、平王亡国,间接导致杀死幽王,是为不孝。而孝是血缘政治的纽带。理应不能继承君位。

    2、平王是嫡长子,有明确的继承权。

    因此,平王的举动就很犯难了。

    下面谈论,一个问题,也就是血缘政治的意义是什么呢?

    在人类历史上,人类总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有这么一个社会,他能够人人平等。而这种,梦想,也只能梦想,他的实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为什么呢?

    因为不平等和平等有这么一个微妙的关系。当个体不平等,往往能够使得社会平等。而个体平等,必然使得社会倾向于不平等。

    比如说,每个人一生下来,只要不是残疾,他都是一样的个体,无论是体质还是智力趋向于平均状态。

    那么既然大多数人都是一样的,凭什么你来统治我?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个体的平等,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因此当这种观念形成了以后,社会必然动荡不安。

    所以早期的思想家,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就是人为设置个体的不平等,去使得社会形成稳定状态。这就是君权神授也好,血缘政治也罢的出发点。

    除此之外,通过人为设置的最主要体现就是劳动形式的划定。比如工匠,历代世袭,永远不可能变化,这就是人为划定一个标准。在这个标准中,中国的专制制度延续两千年而不倒。

    通过这种政治设计,他们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状态,这也是周王朝能够实现稳定的社会关系的原因之一。我们从此也可以预见未来历史的发展,当血缘关系解体,个体的不平等,就通过智力的差别(科举制度)来体现。所以相比于周朝,专制王朝就显得动荡了。

    孔子世家长达一万多字,而老子列传却寥寥六百字,可想老子逍遥事外,如此的虚无。按照《史记》记载,要不是尹喜拦下他,他可能连一个字都不愿意留给世间。当然这个故事是个传说,老子之所以写《老子》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是史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如果我们探知孔子的身世,那么孔子姓什么呢?

    孔子应该姓子。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家世可以追溯到宋国,他是商朝遗族的后代。

    那么他为什么又姓孔氏呢?

    这就要从一个人说起,这人叫做孔父嘉。

    孔父嘉原来是宋殇公的大司马,掌管军事。孔父嘉的妻子长得非常漂亮。

    当时的太宰华父督欲强占其妻,于是散布说,国家屡次对外战争,皆是因为孔父嘉。

    于是引起贵族不满,将孔父嘉杀死。宋殇公得知孔父嘉的死亡,大怒。

    华父督就一不做二不休,把国君杀死。

    而孔家害怕华氏的报复,于是改姓孔氏。之所以为孔氏,原因在于孔父嘉的本名为子嘉。

    字为孔父,于是取其字,故为孔氏。

    孔父嘉有个儿子叫做木金父,他的孙子孔防叔害怕华氏,于是迁居到鲁国居住。

    然后,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而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

    叔梁纥是鲁国著名的大勇士,有史为证。

    当年,晋国为了拉拢宋国,攻打逼阳。晋国统领天下一百年中,灭国战只有三场,可想晋国对此战的重视。

    当时鲁国作为盟友,也参与了此战。

    逼阳看到联军来袭,于是巧设一计,把城门大开。于是士兵涌入城中,突然他们把城门放下,想要关门打狗。

    叔梁纥竟然举起城门,让城内的人赶紧出来。可知其力气之大。

    但是叔梁纥有个遗憾,就是他的继承人问题。他有个儿子,叫做孟皮。但是这个儿子身患残疾。而叔梁纥一天天老去,肯定不能让孟皮做接班人。

    此时他遇到了一个女子,为颜氏。《孔子家语》记载为颜征在。

    这位颜征在才十几岁,而叔梁纥已于花甲之年了。

    两人认识以后,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这里有两个信息,

    其一、野合

    其二、尼丘山

    什么是野合呢?这可难坏了过去的儒生了。中国自古有为尊者讳的传统,于是他们解释说,因为颜氏年幼,而叔梁纥年长,年龄不相当,所以叫做野合。

    这明显是有问题的,那些君主们,妻子就一定和他们的年龄差不多?

    野合是什么呢?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所谓野合,指的是在法律的保护下,在某些特定节日下,实行野合。比如说,春天一到,万物复苏,这个时候,古人就会祭天,乞求子孙繁盛,然后去郊外某些地点野合。

    为什么呢?因为性生殖是动物生存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原始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制,这个氏族必然消亡,所以必须广泛的交配,才能延续氏族的存在。所以商朝、周代保留了这种习俗,在法律的规定下,在规定时间内,可以实行野合。

    所以野合并不非礼,他是合情合法的事情。据《诗经》记载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

    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春天一到,男女就去河畔边,嬉戏打闹。

    包括如今,在法律上是不禁止婚外情的出现的。

    所以在这个时期,可能颜氏和叔梁纥就遇见了,两人来到尼丘山,祈祷,希望生下儿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生。这个时间是通过日食来判断的,因为这一年,鲁国有日食现象出现。

    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

    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

    孔子一生下来,长得就不一样。因为他的头长得跟尼丘山一样,中间低,四周高。平常人头都是中间高,四周低。

    所以因为他的相貌奇特,所以叫做丘。取自尼丘山。而尼丘山因为孔子的出生,为了为尊者讳,被人改名为尼山。

    字,仲尼。仲,是伯仲叔季的排行,所以文革的时候,说他是孔老二,以此得名。尼,是尼丘山的意思。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

    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孔子三岁不知道父亲葬在哪里。颜氏也不愿意说起。

    后人就问,为什么颜氏不愿意说这件事情呢?

    有人认为,因为孔子是野合而生,他的母亲耻于说起此事。所以孔子到母亲死的时候,是不知道父亲是谁的?

    这里有个春秋时期的习惯,

    其一、当时人是不会去打扫墓地,只是在家里去祭拜

    其二、墓地上也没有明确标识

    原因在于,延续了动物一些传统,不去违背生态环境,免得墓地去占用耕地资源。

    所以孔子是不能通过这些信息去判断父亲的墓地。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小的时候,家庭非常穷困。他自己说,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也就是很多比较低贱的工作都做过。

    孔子小的时候,喜欢摆出东西,好像在祭祀一样。后人解释说,孔子一生下来就好礼。

    我们不管他是不是好礼。我们知道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

    那么儒的本意是什么呢?

    要理解这点,我们要理解儒家思想是怎么来的?

    儒这个字,原来并不是指儒家。他的左边画了一个人,右边画了一个需字。这个需是什么意思呢?

    甲骨文,就画了一个人淋湿的场景。他的意思是沐浴,他指的是司仪在举行祭祀之前,要沐浴,表示诚敬。

    而儒,实际上就是这么一帮司仪。

    因此,儒从原意上看,实际上只是一帮主持祭祀的人。这帮人后来成为文化的掌握者。

    因此,这帮人就成为先秦所有思想的鼻祖。

    首位,就是老子。老子本是周王室的史官,史官除了要记录历史,更重要就是祭祀、占卜。

    当然史官也是有不同的分类的。

    那么传说,老子是孔子师,孔子的思想实际上就是从丧葬文化中来的。

    所以说,孔子的思想是发扬了周公的思想。周代的分封制,是以血缘为代表。那么血缘关系怎么才能鲜明的体现呢?

    无非就是丧葬的仪式和祭祀的祭典。而祭祀除了祭祀山河大地,最重要的就是祭祀自己的祖先

    所以说,儒家思想是从丧葬文化出发。

    人类的文明史,建立三大阶段,就是所谓的神学文明,哲学文明和科学文明。

    中国文明主要在前神学文明,也就是中国人并不崇拜神灵,更没有发展出一神教。但是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中国人是崇拜祖先的。

    人类的所有思想,首先是从祭祀血缘开始,通过祭祀血缘,开始对生死的探讨。这样才有文明史的开展。

    比方说,人类看到活人和死人,发现他们的物理属性没有任何变化也是同样的体重,身高。那么为什么一活一死呢?于是就发展出灵魂说。

    而灵魂说,就是人类对自身的探讨开始了。这样一来,人类自觉地探讨自身,就会引起整个思想的探讨,文明也就由此开端。所以老子主张说: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圣人(氏族部落的族长),他们治理民众,不让他们想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每天吃得饱饱的,把身体锻炼好,去采集狩猎,这样的社会才是最美好的。

    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郰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十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死了。他的母亲当时是三十二岁,也可以说这个女人的一辈子,过得并不怎么样。

    但是她培养出圣人,《孝经》说: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孔子自身也是践行了这句话。

    孔子死后,孔子希望把母亲和父亲合葬。但是问题是,他不知道父亲葬在哪里?

    于是他就把母亲的临时安葬在五父之衢,就是某个十字路口。

    他就站在十字路口痛哭,然后乞求有没有知道自己的父亲葬在哪里?

    有个人,看到一个十七岁的人在痛哭,就来询问。

    一听,是这么一回事。他说他自己知道,于是带着孔子找到了父亲的墓地,两人合葬。

    这件事情可谓是名震鲁国。为什么呢?

    到叔梁纥这一代,孔子的家世从商朝的天子,成为宋国的诸侯,到宋国的大夫,到了鲁国啥也不是。最后他的父亲成为士。

    孔子在他的母亲生前,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等到他的母亲死后,他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是叔梁纥。

    孔子于是非常兴奋,因为他竟然是贵族的后代。他要干一件事情,让父亲和母亲合葬。

    让母亲和父亲合葬,相当于宣告自己是贵族血统。

    我们可以想象,孔子在不知道身世的时候,做了很多低贱的工作,他从来不曾想象未来是怎么样的。一夕之间,他知道原来自己也是贵族,这种滋味自然不一般。于是他必须告诉普天下人这件事情,所以必须让母亲和父亲合葬。

    但是一个沉重的事实摆在他面前。是什么呢?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上面我们说到,孔子的母亲去世后,孔子让母亲和父亲合葬,意图宣示自己的贵族身份。

    在孔子守孝期间,季孙氏邀请士去赴宴。

    这次宴席是有特殊含义的。因为鲁国朝政被三桓把持,而三桓之中,季孙氏最为强大。因为在春秋时期,权力的高低依靠军事实力来说话。比如,晋国的执政由中军将担任。

    季孙氏举行宴会的主要目的,就是这些后进子弟进行考核,相当于进入这次宴会的人,未来都有可能入仕的可能性。

    孔子听说了以后,孔子也欣然前往。因为孔子觉得自己也是贵族。

    到了季孙氏这里,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拦住了他。

    这位阳虎,就是未来架空季孙氏,而统领鲁国之人。但此时他还年轻。

    孔子道明来意,岂料阳虎说了这番话。

    说:我们主人请的是士,不是请你。

    潜台词很明显,你不是士。也就是这个贵族体制并不承认你。

    史书没有记载孔子听完这番话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心情。

    孔子晚年说: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在这个时候,孔子就是他口中的野人。因为他在以前,应该是没有系统学过礼乐的。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厘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公元前535年,孔子十七岁。

    当时三桓之一的仲孙玃去世,在去世前,他对儿子仲孙何忌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他原是宋国人,其祖为弗父何,让位而扬名。而他另一个先祖正考父,历仕三朝,我听说圣人的后代,必然有贤能之人,孔丘不就是这样的人吗?如今孔子好礼,我死以后,你一定以他为师。

    这里出现了两个历史人物。

    一个是弗父何。

    弗父何是谁呢?弗父何主要事迹就是让位给弟弟。也就是说,如果弗父何不让位,孔子这一系可能就是宋国国君。

    另一个是正考父。

    正考父历仕三朝(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位高权重,但是他极为谦卑,他三次受命,官职越高,却一次比一次谦卑。

    于是等到仲孙玃去世,仲孙何忌和南宫敬叔就拜师于孔子。

    《史记》这个说法,肯定有问题。一个十七岁的人,你能向他学什么?再说了,孔子都被人赶出来了,仲孙玃从哪里得知这个籍籍无名的青年人?

    实际上按照《左传》记载,此事发生在公元前518年,这一年孔子33岁,这个日子还是比较符合历史和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的。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孔子在十七岁被阳虎赶出来以后,为了谋生而做了很多工作。

    在十九岁的时候,在季孙氏那里谋得了一个管理仓库的职位。后来又去管理牧场,为季孙氏养育牛马。虽然工作很低贱,但是孔子做的非常认真。

    同时,郁郁不得志的孔子决定仗剑走天涯,离开鲁国,前往宋国。宋国是孔子的祖国。

    宋国这个国家很有意思,他几乎是思想家的摇篮。

    比如说,庄子宋国人,墨子宋国人,孔子宋国人。

    这也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因为宋国是殷商文化的聚集地,相对而言,文化气息还是很浓郁的。

    孔子来到宋国以后,据史书记载,孔子这一年,也找一个最爱的深爱的想爱的亲爱的人来告别单身。

    这个女子叫做亓(音同其)官氏。孔子这个人,长得相貌堂堂。身长九尺六寸,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一米九。

    婚后不久,孔子就回到了鲁国。在这一年,孔子也生下了他的儿子,孔鲤。

    伯鱼之生也,鲁昭公以 鲤赐孔子,荣君之貺,故名鲤字伯鱼

    孔鲤,字伯鱼。

    之所以有这么名字,是因为孔子有了这个儿子以后,鲁昭公前来,赠送鲤鱼。所以就取名为鲤。

    那么问题来了,孔子现在无非是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人,最多属于成年人。凭什么鲁昭公前来,还赠送鲤鱼呢?

    这是有原因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以孔子当时的名声,足以引起鲁昭公的重视。

    那么孔子有什么名声呢?

    孔子会稀缺行业的事情,就是所谓六艺。

    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这个六艺实际上掌握起很难,别的不说,以礼来说。

    周礼,应该说是当时的必修课吧。但是我们看《左传》,晋国人来在这里丢脸。而当时的贵族,不是文士,而是文武兼修,因为贵族必须承担战争的义务。

    所以六艺都能精通,当然是稀缺人才。

    所以以此,孔子名扬国内。

    孔子还是有理想的,但是孔子实际上是一个实务家,他不同于老子。老子曾说: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而孔子,包括后来的儒家都倡导,知行合一。

    上次,我们讲到,儒是祭祀的司仪。然后转换为文化的拥有者。

    而孔子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抓住了文化的传承。

    孔子虽然年少时期,做过很多低贱的工作,但是对于孔子而言,这绝非他的目标。所以他希望凭借自身努力去进入贵族行列。

    这时候的孔子,你硬要说他有多大的抱负,可能没有。二十岁的青年人,此时的他应该是希望得到贵族的认可。

    我们不必神化孔子,他也是一个很平凡的人。

    等到孔子逐渐成长,他从志于仕向志于道转化。

    什么意思呢?如果成为一个官员,固然可以管理国家,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一个人如果止步于此,他当然不是一个圣人,顶多是造福一方的好官罢了。

    孔子转化为一个价值的倡导者和传播者。章太炎曾经说:

    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 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 ··· ·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私名为儒

    孔子的出现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理解孔子的关键

    孔子何以成为圣人,为什么中国只有这一个圣人。

    这就从整个当时的历史环境去理解,在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有一个专门的词去界定叫做,轴心时代。

    什么是轴心时代?一言以蔽之,就是当人类迈入文明化社会,面对文明化的暴虐,思想家对他的批判。

    我们可以发现,几乎当时所有的思想家,都是反动者。

    孔子主张退回周代,老子主张退回氏族社会,柏拉图、苏格拉底认为民主制只是花哨的管理形式。佛陀认为,断除贪欲,以缘起观正视社会。《圣经》记载,上帝把亚当夏娃赶出伊甸园。

    我们发现,这帮人对于文明化以后,人类的堕落,抱有极其悲观的态度。所以几乎这帮人都主张,放弃文明,就是控制贪欲,就是让社会变好。

    包括我们看整个中国思想史,从春秋的精髓,到战国时期的浮躁。春秋中期,老子还有雄心追问“道”的运行。到了晚期,孔子就根本不谈这些,直接以政治实务精神去面对社会。

    到了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暴虐的法家思想出现了,他几乎毁灭了一切精神,一切为了战争,我可以毫无底线去达成目标。

    严刑峻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极为动荡,不以这种思想去统治,就无法维护社会秩序。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家倍出的时候,但是永远不可能出现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家。

    而孔子他的贡献是三点

    1、孔子是中国的启蒙者,西方启蒙者往往以哲学家担任,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使得教育普及化,承担这项功能。

    2、孔子是中国的宗教者,宗教必须承担劝善的功能。如佛教的《大吉祥经》说:

    奉养父母、

    照顾妻儿、

    行事周全: 

    这是至高的吉祥。

    ....

    恭敬、谦卑、

    知足、感恩、

    适时闻法:

    这是至高的吉祥。

    他又说: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摩西说:

    第五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

    第六条:“不可杀人。”

    第七条:“不可奸淫。”

    第八条:“不可偷盗。”

    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条:“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而孔子主张,恕。孔子说: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谓恕,就是如心。以我之心,如你之心。换言之,将心比心。

    孔子主张,慎独。认为君子即使在没人的时候,也应该约束自己。

    这里,他们共同指向的是一致,就是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因此,儒家承担这部分功能。

    3、孔子是中国政治的发扬者。

    孔子主张,礼、仁、德,这些都是他的政治思想。后来,中国两千年以此为主流思想。

    可想而知,古往今来,只有孔子一人,兼具三者。

    老子是一个纯粹的思想家,但是不具备广泛启蒙和宗教的功能,他自己也不愿意做这个启蒙者。所以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名符其实。

    上面我们讲到,孔子在二十岁左右,他的梦想就是进入贵族阶层。

    到了孔子二十七岁的时候,公元前525年,此时的孔子虽然小有名气,但是还属于籍籍无名的状态。

    这一年,郯国国君来会见鲁侯,于是孔子亲自来请教郯子。

    在三十岁之前,孔子还干了一件事情。就是来到郑国,拜访子产。

    据《郑世家》记载

    子产者,郑成公少子也。为人仁爱人,事君忠厚。 孔子尝过郑,与子产如兄弟云。

    子产死于公元前522年,即使是子产的生前最后一年,孔子也只有二十九岁。

    按理来说,子产应该是法家开创者,但是孔子对子产的评价极高,称呼他为

    古之遗爱也

    这反应出,春秋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是还未达到战国时期的动荡程度。为什么呢?

    因为从思想史看,春秋时期思想还是一篇混沌,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划分。例如,子产是偏向法家,但是他也有很多儒家的举措。

    到了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思想家们就必须对症下药,所以学说的分野就很明显。

    子产的一些思想应该是影响了孔子的。比如子产说: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孔子后来说: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所以儒家思想虽然承担了一部分宗教的教规功能,但是他毕竟不是超验性宗教,而是进入人世的思想。所以这就给出了一大片空白,给佛教的传入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汉传佛教普遍放弃了小乘?​www.zhihu.com

    三年以后,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孔子已经闻名于鲁国。孔子自己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那么孔子三十岁,立了什么呢?

    孔子在这段时间中,开始了他的事业,兴办私学。

    私学和官学相对,所谓官学,就是对国人教授相应的知识。

    但是随着人口增加,享有官学的国人逐渐增多,但是君王的权利衰弱,代表着官学的背后的权利系统衰弱。因此,一方面希望接受教育的人增多,一方面官学系统无法支撑这么多人的需求。

    私学兴起,正是弥补了这种不足,通过私学的产生,百家争鸣的历史开始展现出来。

    私学的创办者并不是孔子,但是论规模,及其影响程度,孔子都是当之无愧的人。

    孔子说: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也就是十条干肉作为学费,我就教他。

    那么学生来孔子这里学什么呢?什么都学。

    很多人以为来孔子这里是学所谓他的思想。实际上并不是,大部分人过来实际上是学一门技艺的。所以孔子是中国民办技术学院的创办人。

    当时人评价孔子说: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就是孔子真是一个能人啊,他怎么会这么多技艺啊。

    那么孔子的招牌学科是什么呢?是丧仪。有史为证,

    《论语》记载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这里的丧事不敢不勉,就是说,办理丧事的时候,不敢不尽力。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后来墨子批评儒家的时候,曾经说:

    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又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然后起,杖然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又以命为有贫富寿夭、治乱安危,有极矣,不可损益也,为上者行之,必不听治矣,为下者地之,必不从事矣,此足以丧天下。

    其中有一条就是儒家主张厚葬。墨子是代表底层人的心声,所以极力反对儒家的厚葬习俗。

    丧葬的出现,也促使儒家的礼制观念的出现,曾子说;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里有深刻的社会内涵

    其一、通过血缘关系,去建构社会秩序

    因为早期人类全部生活在血缘家庭之中,他的社会关系都是亲戚。因为当时氏族本身就没有多大,即使到了后代,也存在大量的宗族村落,可以为证。

    所以很自然,假如说原来的氏族我是通过不自觉地发扬血缘关系,去建构社会。那么等到社会超血缘了,他也有这样一种历史惯性。

    其二、血缘社会能够使得社会稳定

    这一点,是孔子的高明之处。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是春秋中晚期了,社会动荡。而西周时期,社会一片安宁,于是儒家思想就会发现,原来血缘关系建构下,社会是极其稳定的。所以他们就理想,回到血缘社会。

    所以孔子学院,早期招生,不谈那些思想,而是谈技艺谋生。如《论语》说: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请求孔子教他如何种菜。孔子说:种菜一事,你应该去找老农。

    实际上,这里有个问题,如果孔子不会种菜,樊迟怎么可能来找他?实际上孔子会种菜,只是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有人来孔子这里,就是学一门技艺的。孔子曾经说:

    汝为君子儒,莫为小人儒。

    君子儒就是所谓价值承担者,他们寄托着孔子的思想。而小人儒,就是那些来孔子这里学习专门技艺的人。

    后来墨子评价这帮小人儒说:

    其亲死,列尸弗敛,登堂窥井,挑鼠穴,探涤器,而求其人矣,以为实在,则赣愚甚矣;如其亡也必求焉,伪亦大矣!

    他们的父母死了,陈列起尸体而不装殓。上屋、窥井、掏鼠穴、探看涤器,而为死人招魂。认为还在,愚蠢极了。如果不在,一定要求,太虚假了。

    就是说,这帮人丧葬仪式搞得极其复杂,你不找他,都不能死。

    实际上,当时的私学大多如此,郑国的邓析开办了法律系。专门教人诡辩来逃避罪责。

    但是随着孔子的年岁增加,私学名声越来越大,孔子也不满足于仅仅教育人技艺,于是开始转向去教授学生思想。

    孔子这个举动,也使得春秋时代的面貌焕然一新。士这个阶层迅速壮大,他们成为那个时代的政治管理者,价值传播者。

    这也造成了,孔子门下,什么人都有。《荀子》记载说:

    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有人说,孔子的门下,怎么什么人都有啊。

    孔子门下,各色人等都能找到,有很富贵的,如子贡。有很贫穷的,如颜回。

    那么孔子的私学为当时带来了什么呢?

    首先,就是一股批评社会的风气兴起。因为各家都在找寻治国之道,形成了各种思想。

    其次,他开启了启蒙的要素,因为原来教育的权力是被官学统领的,大部分人受不到教育。即使受到了教育,教育也十分僵化。

    但是私学的展开,使得思想解放,不同的思想互相碰撞,必然有其启蒙的地方。

    孔子的私学,是战国百家争鸣的开端。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解放是和两个要素有关

    其一、是封建制解体

    其二、治国强兵的要求扩大

    这使得,虽然各门各派的思想不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如何治国?

    随着社会动荡程度加深,文化也愈加浅薄,只是着眼于国家的治理,这就导致中国文化全面以效率为指向。春秋的礼仪之邦就开始消失,成为效率型政府。

    因此,儒家的人格有一条,叫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种思想,正是反应了春秋时期贵族的独立人格。而这种贵族文化下移,就构成了儒家的人格。但是随着专制之风刮来,这种人格荡然无存。

    而且私学给孔子带来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他培养的这帮学生,逐渐形成了一个政治团体,极大影响了鲁国的政治生态。

    这也给孔子出仕做官奠定基础。

    谈到私学,就必须谈到孔子的教育。

    实际上,孔子的教育并不是我们狭义理解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他的教育,更多偏向于教化。

    孔子自己说: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他主张对民众应该实行教化,一个人没有受到教化,而犯错。应该谴责政府,而不是这个犯错的人。因为政府没有做好教化工作。

    当然,我们所谓的教育,还是他的教育思想。一般认为,他的教育思想是两点

    1、有教无类

    2、因材施教

    所谓有教无类,就是无论什么人,他的地位如何,我都愿意教他。这里的有教无类,注重的是地位。因为我们说过,当时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权利,而不是任何人都有权利受到教育的。

    因此,辜鸿铭曾经翻译为

    Among really educated men,there is no caste or race-distinction。

    在真正的受过教育的人中,没有种姓和种族歧视。

    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朱熹说:

    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习气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就是通过教育,来达到人性无差别的状态,因此”有教无类“就被解释为,有了教育,来泯灭类的差别。

    在这个说法,扩展出来,就会形成这么几点,就是人和人的差别有什么?有五种

    1、种族的差别

    2、阶级的差别

    3、道德的差别

    4、智力的差别

    5、学习的差别

    而通过教育,就是把这些差别泯灭掉。那么这里的教育,就是偏重于我们所说的教化的含义。特别是针对种族、阶级、道德的差别。当然这里的泯灭,是要符合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因此这种说法也有道理,甚至比通行的解释还切合当时的情况。

    但是我们此处的探讨还是通行的含义。

    其次是因材施教,《论语》记载一个案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孔子说:如果我听了一个道理,是不是应该立刻去做呢?

    孔子说:不行,你应该去听听父兄的意见,怎么能马上就做呢?

    冉有问了同样的问题,

    孔子回答说:应该,你应该马上去做。

    还有一个弟子,公西华听了就糊涂了。

    就问孔子说:老师,这两个人都问了同一个问题,怎么你给出的答案不一样啊。

    孔子说:子路这个人,性子急,所以我要他去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而冉有处事不够果断,所以我教他马上去做。

    这其实就是因材施教的一个典型案例。

    这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和西方的教育有个很明显的不同。中国的教育谈人事,他是有直接的功用和目的性,并且每一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是西方的教育主要探讨自然,自然总是如此,因材施教就不太妥当。

    当然自然如此,但是学生并不是如此,老师需要因材施教。

    但是话说回来,因材施教也不是可以普遍展开的教育方法,他只限于精英教育。

    孔子如果叫别人如何丧葬,我是难以想象如何因材施教。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教育从来不是一个普遍化的事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秦人的故事】93、三十而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ok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