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欧封建制度和西周的封建制度大体类似,何以西欧走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却走入了皇权专制社会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战国时代会很清楚地表达出来,虽然如此,但是在春秋时期,已经初露端倪。
所以,我们不妨在这里就简单去阐述一番。做一个承上启下的工作。
1、个人主义
在战国时代的思想界,曾经出现过一个人,这个人只需留下一句话,却足以流芳百世。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这句话还是《孟子》中记载,孟子记载这句话,主要是贬损杨朱的思想。
为什么杨朱这一句,却能够流芳百世呢?
就是他体现出一种个人主义的倾向。实际上,杨朱想表达的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个人主义。杨朱本身道家中人,他的意思是说,
古人之,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如同法家那样,要求人人为一人服务,那是一个糟糕的社会。但是像儒家,要求人人亲其亲,讲究仁爱,那个社会也是一个糟糕的社会。
只有,无所取,无所得,才是真正的治世。这一点,是典型的老子思想。我们在前面也很系统讲过老子的思想,这里就不去深究。
但是中国主流思想,是排斥杨朱这种思想(至少表面上)。那么为什么中国出现排斥个人主义的倾向呢?
这是由于中国特定的生存模式决定的,中国的生存模式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是不占优势的。
其一、中国主流文明集中于中原地带(指的是黄河中下流平原以及黄河冲击平原地带),中国核心农业区,就是此地。但是,这块地方,优势是土地肥沃。
但是劣势一点也不比优势小,就是此地夏季酷热、冬季严寒,降雨量极度不平均。动不动,不是干旱,就是洪水。《春秋》这本书有大量篇幅就是记载鲁国祈雨。
而且,此地没有可用的金属矿产资源。一直到春秋时期,铜矿那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因此,黄河文明面临着比其他地区文明更为严厉的生存成本。
比如说,以金属冶炼技术为例,四千年前,苏美尔人有了铜制工具。中国什么时候呢?
春秋时期,金属农具开始普遍使用。并且作为农业文明的畜力,中国文明也远远低于其他文明,牛耕在春秋时期才普遍使用。因此,铁犁牛耕的时候,是春秋经济上的重要特征。
那么这会导致什么情况?
导致,自然环境很恶劣,使得抱团意识很强,以血缘氏族强化,成为早期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其他文明,都是通过血缘解体,跨入新的政治实体。但是中国早期,是出现血缘的强化,甚至一直到了秦王朝以后,血缘的影响力一点也没有减弱。
可是,血缘氏族的扩大,也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人口的暴涨和土地资源的有限的矛盾,成为了当时人的面对的主要问题。
也就是,中国人一方面要面对自然环境的戕害,一方面还有应对人际关系复杂而带来的社会问题。并且,随着人口暴涨,出现了自然环境的危害逐渐小于人际交往的危害。所以,由于人际交往的问题越发明显,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交往的探讨,而不是自然环境的探讨。
这使得中国人的思维,不同于西方,中国人的思想集中于人伦问题,而非自然问题。而我们知道,自然环境的考验,是产生宗教的一大土壤。但是中国人主要要面对人伦,这也使得,中国人的超验宗教,无法展开。
而中国人的思想,是尊重祖先,而非是神灵。
所以宗教的势力,不存在。
2、商业和农业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大矛盾,就是农业和商业的问题。中国是重农抑商的国家。春秋时期还不明显,但是到了战国,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春秋时期,曾经记载说,郑国先祖和商人约定,政府不干涉商人的商业行为。导致郑国商业发达。这种,契约精神的初露萌芽,却不能伸张,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由于,商业行为,会极大地危害中国人的生存环境。
因为,商业所带来的利润,要远远大于农业。假如说,人人都趋利,而不去发展农业文明,这会使得,大量人口饿死。
其次,在战国时期,主流是战争,而战争所有的税收和后勤,都要依靠农业文明的发展。如果是商业,那么整个战争无法可持续。
因此,这使得中国人无法发展商业。其次,中国人的商业的基础也很薄弱。
古希腊人生活在地中海沿岸,他是一个开放地形,有利于商业。但是中国是一个封闭地形,商业文明很难伸张。
所以,资本的势力不存在。
3、战争
春秋战国将近五百年的战争,完全改变了中国人的国民性。这五百年的战争,从根本上左右了将近两千年的中国历史。
为什么呢?
春秋战国的战争,使得政府的势力迅速壮大。因为任何国家,一旦进入战争,整个国家,就已经不称其为一个正常国家了。
所有的行为,都要依赖于战争。那么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就是战争驱动着,政府调动一切资源来维护战争的消耗,使得政府的权力大大扩充。
这场五百年的战争,给中国人带来了这么几个影响:
其一、文化趋向于爆裂化和功利化。
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就反复强调,春秋战国的文化思想,必须以纵向视角贯穿起来看。因为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得社会极为混乱,导致文化思想的爆裂化。
我们来看,老子的思想,是非常温和的思想。老子本人也是隐于无名。但是到了,孔子,孔子已经非常功利化和实务化,已经完全没有老子那样的隐者了。
到了战国时期,最吃香的人,不是那些有着深刻思想的思想家。而是能够把黑说成白,把白说成黑的纵横家。儒家思想,也从讲礼,到了荀子讲法制。甚至成为韩非子的思想启蒙。
这表明,社会形势变得极其混乱,使得文化都变得浅薄和功利。而这种文化,影响至今。中国人到如今,还要问问,这有什么用?
其二、完全排斥宗教和资本的力量
前面已经说了,由于战争,兵员、后勤、人口成为农业战争的主流。而资本,只会破坏战争的可持续。使得所有国家,都开始排斥商人的势力。
而宗教思想,更是成为众矢之的。法家作为主流思想,当然要排斥这种,让人怕死的思想。
其三、法家思想作为潜流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中国的主流思想,是儒法合一的思想。其中,法家思想是作为内核出现的。因为法家是伴随着专制社会兴起而兴起的。所有后来的皇权专制王朝,都以法家为核心。而法家思想,是一种极其严酷的思想。他主张建立的就是对于君王的绝对崇拜,绝对服从。把管仲提出的利出一孔,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四、权力制衡的土地彻底铲平
由于宗教势力(此处是广义,包括其他非主流的思想),被战争中的政府所排斥(所谓燔诗书而明法令),使得其他思想不能形成一种势力去制衡政府的权力。
其次,所有的思想是依附于政府才出现,所以所有的思想,都没有独立性。
而资本(广义上的商业)也是只能依靠政权才能生存。使得中国自古,资本势力根本无法制衡政权。只能依附于政权,直接影响到中国近现代史。
任何商人,如果要扩大产业,最终只能走官商勾结的道路,使得中国的内部腐败迅速扩张。
而长期的文化影响,使得中国人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甚至站在政权那里,去谴责商人的行为(所谓无商不奸)。丝毫不知,其实这是一个利益集团的。
其五、个人私有制观念,无法伸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走入私有制社会的一个起点。但是这种私有制,是极其不充分的。他携带着三代以来的经济影响,出现了依附于政权的私有制。而非个人私有制,使得中国出现了假私有,真专制的局面。
而长期而来的文化,也使得中国人不重视个人私有制,而天然拥护公有制。
这些影响,使得中国无法像西欧那样走入现代化社会,只能走入皇权专制社会。
而西欧进入现代化社会,他是通过,基督教、资本势力、政权的三种博弈达成的,其中蕴含着就是权力制衡和妥协艺术。
4、走向统一的内在动力
前面我们讲了,为什么中国走向专制的原因。下面我们阐述,为什么中国走向统一的原因。
其一、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的对立
由于游牧民族和中原文明相互冲突,相互融合,成为中国走向统一的第一个原因。这一点,我们讲战国的时候,会细细阐述。
大体说来,以长城为界,就是天然的农牧业分界线,其北,是无法耕种的土地,只能实行畜牧业。其南是中原农业带。这使得,薄弱的农业文明,始终处于游牧民族的威胁之中。所以春秋时期,管仲号召各国尊王攘夷,已经出现统一的萌芽。
其二、黄河凶险无比,泥沙沉降,需要各国通力治理
这一点,春秋时期一个事件可以佐证。在秦穆公时期,晋国饥荒,秦穆公义务支援晋国。但是秦国饥荒,晋惠公却发兵攻打秦国。使得秦穆公大怒,出现了韩原之战。
这一点可以说明,由于黄河地带,灾害频仍,促使各国必须通力合作,这促使中国有个统一的动力。
其三、地形封闭,文化无法自发发展
我们常常夸耀说,中国文明是唯一没有断绝的文明。这一点,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地形封闭,外面人进不了,里面人出不去。
而古希腊、古希伯来文明,地处亚欧非三洲之地,使得文化交流频繁、文明更迭速度快。
这保证了中国长期的统一局面,主要就是驱除了外来的干扰势力。
而任何文化自身都不可能自发出现发展。因为任何东西需要发展,说明他自身已经危在旦夕了。所以,儒家文明的发展,是由于佛道的发展,使得儒家思想危在旦夕,促使唐朝的韩愈、宋朝的理学家重新整顿儒家思想,才促使儒家思想发展。
而由于中国地形封闭,不可能像西方那样,出现文明快速更迭现象,也极力维护了中国的固有文化形态。这两点是互为表里的。
而且,文明自身不可能孕育出现代化的思想。
其四、秦朝率先突破了血缘政治,建立了官僚系统的政治。
这使得,中国自身有微妙的更新能力。而西方所有实行严格等级社会的国家,等级很难更迭,使得其革命力量强大。相反,中国一旦建立起官僚系统,科举制就已经是发展轨迹之中的事情。换言之,中国一定会出现一套选拔官僚的系统。这套系统,促使中国出现一个更新,尽可能地维护了专制制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