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能够欣赏超模的美,但成不了超模?
最近坚持一天读一本书,读了几周后,重新拾起每天写点东西的习惯。原以为这几周的阅读经历已经打通我的任督二脉,足以让我在写作中游刃有余。结果,抬起笔,过了三秒,又放下了笔,这个循环持续了n次,终于在第三个小时憋出4个字:写不出来。
于是我对输入——输出公式深表怀疑:为什么我输入了,还是没有输出。
重温一部老电影时,依旧被美轮美奂的场景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这时脑中突然蹦出一个想法:我看了这么多好电影,什么时候我才能做一部这样的电影啊。
然后突然之间,困惑我已久的问题便有了答案:
审美力提升有积累过程,通过大量观察和分析优秀作品得来,看电影便是这样一个过程;创作力提升也有一个积累过程,做电影便是。但「做」比「看」耗时久(1小时看完的影片,做可能需要 1000 小时或更久),所以一个人的创作力永远低于审美力。
这跟阅读与写作是一样的:阅读就是一个「看」的过程,你大量阅读,见识不同风格、体裁的好作品,慢慢拥有挑剔的眼光;写作则是一个「做」的过程,就像读一本好书可能只需要一天,但是要写出这样一本好书则可能需要一年。所以,很正常地,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写作的能力比阅读的能力要低。
尽管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一直被联系在一起,但阅读和写作就如审美力和创作力,问“为什么我输入了,还是没有输出?”这样的问题就像是问“为什么我欣赏超模身材的美,但我不是超模?”一样,拥有混乱的逻辑。
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阅读和写作,从来都不能混为一谈。
-
阅读本身需要投入、包容、体认,才有了打破自身的局限和狭隘的可能性,也便有了打量自身和人类的眼光,于是开始懂得真正的谦卑和哀矜;
-
而写作,是为了表达与交流,就如杜拉斯所说:“在文字里,我延伸着我的暴力,让爱情窒息到无处可躲,使我想哭的是我的暴力”。而这份表达,开始让我们有所惧,惧怕自己的浅薄,没有底气。
所以尽管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素材,捕捉灵感,但也只是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具有因果关系的理所应当。
至此,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我输入了,却没有输出”这个问题。当然,接下来,你有两种选择:
-
视之为不创作的理由(「我永远不可能做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
视之为持续创作的动力(「让我再来缩小一点差距」)
看你怎么想了。
查理·芒格在其演讲中提到的医学博士约瑟夫·米拉一直是我的一个榜样:这位博士精通骨肿瘤病理学,他决定写一本教科书。于是休了一年假,每天工作17小时,每周工作7天,整整坚持了一年。假期结束的时候,他写出了世界上最好的两本骨癌病理学教科书中的一本。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积累,来缩小那一点点差距,是我永恒的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