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心随笔(44)
———省点酒钱多买书
有位Q友在空间留言,赞我的文章“越来越食人言烟火了”,这个标题不知道会不会又给她(他)赶出人间。
读书其实也是一件很世俗的事,和喝酒一样,雅也好俗也罢,无非是一个心境。
“愁极兼无买酒钱”,这样的心情才最伤神,有酒喝兼有书读,幸福得都不忍再提回不了家的事了。
这三周没回家,到小区西边的万达广场采购一些每天晚上生吃的萝卜黄瓜西红柿,到收银台结账路过卖啤酒的货架,一眼看见两元钱的“今日特价”啤酒,试买了两罐,回到寄心斋和自己吃了一顿优雅的周末晚餐。
第二周又买了一次,特价换了其他品牌的,还是两元,还买了两罐。喝的时候忘了看生产日期,喝过后心中闪过一个念头,会不会超市把快到期的放到特价专柜折价卖。理性随即占了上风,站在商家的角度分析,打消了这个疑问。
如果我是啤酒商,在超市醒目位置能争取到一个特价商位,难道不是我应该和超市老板极力争取的吗?
这是一笔性价比极高的广告生意,换个角度考虑,如果在超市醒目位置放个样品广告,价码再加十倍超市肯做吗?
生活中的事往往和此,你是怎样看待它,你就会怎样对待它。
昨天晚上一个人在寄心斋里读电子书看新闻,一心两用之余惦记着“川建国”同志总统大选的事。美国总统大选还是没出来结果,倒是电子书屏幕上跳出1.99元限时抢下单的广告,对我来说,眼前此事比美国选总统更大。
扫了两次码才,一转念间突然意识到,一本书比一罐特价啤酒只少了一文钱,一个铜板的差价,基本在同一个心理价位。但是为什么直觉又把它划入“一元区”,这是商家定价套路,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这套玩法我年轻时就懂,也能熟练运用,却还是经常不经意掉进“套路”里。
女儿对我买东西的议价能力超级不认可,每次商家告诉我便宜了多少钱,她都要拿出手机验证一下,一般都是原本的标价,没打折是比较好的结果,只是让白白赚去一份满意,心理上还是感觉亏了。最坏的结果是掏了比标价还多的钱,还多赔出一份满意,像从“人傻钱多”的地方来的。
“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而不在套路里。”
关键要看自己觉得值不值。“行为经济学”有个“心理账户”的概念,不同的需要在心理上是不等值的,譬如“聊十块钱的”,和林黛玉还是焦大,能给你的时间就天差地别了。
书值估算稍微麻烦一点,一本有价值的好书我愿意出价一百多,普通一点的几十块,电子书里好的我愿意出到三十几,黄其帆的《观察与思考》就是这个价位,正定在我心理帐户那个区域。差一点的十元以里吧。
前几个月争月买电子书都花一百多,心理上就觉得花多了,偶然间发展有借阅功能,一口气借阅十多本,借够一个月的定量,一个铜板不用花,但是影响了阅读兴趣,一个月下来的倒没读完。
刚刚数了数微信支付记录,六个1.99元,这六套书是用省下来的六罐啤酒的钱买的,可以给读书加点能量。要是再读不完,啤酒也白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