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体上分为两类,即享乐型和追求型。
享乐型的人,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不断追求物质、注重自我享受,不然到离开世界的时刻会觉得很遗憾、很后悔,同时也更注重生物基因更多的留存世界。
追求型人生,以为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不断追求个人实现、注重帮助和分享,不断传递爱和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思想基因能留存人间。
【说明下:上面的简单分类和介绍并不能绝对分清楚和绝对准确,有的两型人格都具有,有的一个也不沾边,细分有很多性格的不同,比如九型人格。】
WHY-不同人格类型是怎么形成的?
当我们不断追问这个问题后,发现本质的问题还是家庭教育。
父母的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没有其他的因素能超过它。其实我们人的很多浅意识、隐形的三观,在小的时候已经形成雏形,长大后只是验证、确认并清晰化,才最终形成自己的三观。
比如一个父亲吸毒的家庭,孩子很可能未成年就染上毒品;一个父母离婚的家庭,很可能让小孩产生婚姻恐惧症或者排斥异性,导致自己的婚姻也受影响;一个父母整体吵架的家庭,也更容易会让小孩养成不合群和暴力倾向。当然,享乐型的父母,比如不务正业、整体吃喝嫖赌,有多少用多少,无形的言语和行为一定对小孩产生深刻影响,因为那个时候,父母就是他们的天和地。
相反,如果父母是更加阳光积极的人,每天在勤勤恳恳上班、积极追求更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孩子是完全感受得到的,他/她也会积极的去学习和感受世界。一个积极向上的家庭就会有某种合力,带着一个家庭向前跑。前段时间不是说有个高考状元,他父母和爷爷奶奶都是名牌大学的高知嘛。其实很多家庭我们也看到,人才是一代一代的出,那一定是父母教育有方。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家庭影响,必将造就不同的小孩人格。
我一直相信的是,小孩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就看教育怎样来描绘。
HOW-怎样从享乐型过渡到追求型人格
首先得说明,不是每个人都认同追求型人格,这个没有关系,本身无对错可言,只是不同的选择罢了。
前面提到享乐型的人格追求更多的物质和享受,这里有两个特点:过程痛苦,结果短暂。
过程痛苦,主要是说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是被动的,过程中碰到困难和阻力时是消极的、勉强的。
结果短暂,主要是讲当实现物质欲望后,很快没有快感,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并不能带来持续的愉悦和兴奋。
而追求型人格的人在不断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人生的精神富足,不断分享和帮助他人。它的两个特点是:过程愉悦,结果持久。
过程愉悦。自我约束、自我实践价值观,感知生命和世间万物,这本身就是最好的享受过程。你可以说达芬奇是伟大天才,是画家、科学家、人体解剖家,但对他来讲,可能只是对世界好奇而已,都是无心插柳的“杰作”。
结果持久。帮助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或许给他人带来一丝慰藉。我们的一句话、一个建议、一次提醒都可能产生重大作用。想想我们自己不也是被他人的思想在潜意识影响吗?大咖的一席话可能点醒梦中人。思想的传播的持久的,也能帮助更多的人。
认识这两型人格的本质,就能更好的帮助我们选择和转化,这才是重点。
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成年人的成长,只能靠自己。
问题思考:
【您是哪型人格呢?欢迎留言分享,分享的过程就是思考和进步的过程】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12773/6d77cc4c9a0221b9.png)
如果文章对您有一点点启发,那会让我很愉悦,谢谢分享和点击【在看】!
欢迎关注【精益感知人生】微信公众号,让我们一起不断探索人生、不断助力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