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从了解孩子、影响孩子以及纠正他们的缺点,成人需要掌握儿童性格发展方面的知识导入,贯穿的还是鲁道夫的理论基础:对所有人而言,想要成为群体中的一员,这是基本的人性需求。只要他有归属感,他就能贡献他的精力,进而满足每个具体情况的需要。每个人生下来就具有成为社会中的人、拥有足够社会情感的潜能。所以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有相应的目的,证明他在家庭、学校及社会中的地位,对他而言可能是无意识的,但作为大人要学会去辨别和引导孩子。
一、遗传、环境与创造力
孩子经历两种刺激:一种是通过生理功能和遗传;另一种来自成长环境及身边的人,首先是他的母亲。亲爱的也一直和我强调作为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以我现在的状态很难教好孩子,但时间已经等不及的,一起行动吧!
二、生活方式的形成
当孩子对内在和外部环境经历进行解释的时候,他会得出结论:什么方式能最有效地参与自己的社会生活。他对待日常生活的态度构成了他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模式,这对每个人的个性都至关重要。所以才说见微知著,每个人的很多小习惯和表现都能引申出这个人的许多方面。
三、自卑感的动力
由于成为被群体接受的人并能参与到群体中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对任何孩子而言,和成年人一样,他们最痛苦的经历就是感觉自己比别人差。没有归属感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最大的苦难。自卑感会抑制或限制社会兴趣的培养。这个说法用在我身上也挺贴切的,我就是社会兴趣很低的一个人,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养成他们实际上足够好的意识。
四、家庭氛围
爸爸和妈妈是最先为孩子提供体验的人,这些体验帮助孩子认识社会生活的价值和氛围。他们的行为不仅让孩子记住各个社会阶层的特质,而且还为孩子树立人际关系的范例。所以称为好妈妈之前,要先锻炼好自己的为人处世,做更好的自己。
五、家庭星座
孩子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家庭中的作用。主要内容在《挑战:父母》中有提及,家庭有多个小孩的话,每个小孩都会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地位并守护,做老大和做老小还有中间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努力和困惑,要各个击破。
六、训练方法
孩子的行为,无论好行为还是坏行为,只是他对父母反应的逻辑结果,孩子基于这个结果产生新的行为,父母继续产生反应,于是新行为再次强化这个逻辑结果。由于父母经常对孩子的心理目的(经常是无意识的)没有察觉,他们便不知不觉成了孩子挑衅行为的受害者。所以对待孩子要有耐心并且有方法,要所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七、孩子不良行为的四个目的
他可能尽力地引起别人的关注,或试图证明自己的权利,或可能寻求报复,或展示自己的缺陷以便获得特殊的服务或避免自己的责任。
在学龄儿童身上观察到的几种典型行为模式,可以作为这四种模式的例子:积极-建设性行为是那种要在班上争第一的极端雄心,通过让自己成为“老师的宠儿”表现自己的有用和贡献;积极-破坏性是班级中的小丑、恶霸,粗鲁和目中无人的叛逆者;消极-建设性是那些用自己的魅力和可爱设法取得特别关注和青睐的孩子,他们自己不用做任何事;消极-破坏性是懒惰和顽固的孩子。通过研究这些典型行为,能更好理解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表现,尽量引导他们到学习上。
八、童年的三个阶段
学龄前儿童、学龄期儿童及青春期孩子。观察孩子在各个阶段对满足自己心理目的做出的反应,具有重大意义。小孩能很容易地认识他的目的并改变它们。当把目的解释给青春期孩子的时候,它们对自己目的的认知也没有很大困难,但要改变它们则需要时间和再训练,而成年人认识和改变自己的目的则很困难。这就是成熟的结果,成熟可能让成人合理化、文过饰非、故作姿态等能力不断增加。所以我很容易为自己找到很多借口,不愿意走出舒适区,喜欢自欺欺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