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聚餐的温馨时光里,我们往往会不经意间涉足一些看似无关紧要却又不失趣味的话题。这样的对话,虽不直接关联于核心交流,却也是人际交往中自然流露的一部分,承载着轻松与随性的氛围。
不久前,我有幸参与了实验室同窗间的一场欢聚,缘由是一位博士生的论文顺利送审,他满怀喜悦地设宴庆祝,成为了那晚的焦点与东道主。原本计划投身篮球运动的我,意外收获了这顿佳肴相伴的聚会,心中不禁暗自庆幸未能错过这份喜悦的分享。
席间,我们的话题广泛而多样,不经意间触及了关于博士论文审核费用及聚餐开销的报销问题。我基于个人经验,提出了自己的浅见,认为直接向导师申请报销或许可行,但同时也意识到,这样的做法或许会伴随着额外的责任与任务。然而,我的这番话似乎未能全然捕捉到Z博士当下的心境。他以一种豁达的态度回应,表示更愿意自己承担这份费用,因为对他来说,这份喜悦与庆祝的价值远超过金钱本身,无需外界因素的介入。
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在表达见解时,或许过于沉浸在自己的逻辑与揣测之中,而忽略了对他人情感的细腻体察。这种不经意的“多余之言”,虽无恶意,却也可能在无形中给人带来误解或不适。它提醒我,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对方的心境与需求同样重要,甚至是更加关键的一环。
从此,我更加注意在交谈中保持敏锐的同理心,努力让自己的话语更加贴近对方的心田,避免那些可能产生隔阂的“多余”揣测,让每一次交流都能成为增进理解与友谊的桥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