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2)

作者: 快乐人生老陈 | 来源:发表于2022-09-03 15:46 被阅读0次

    《离骚》共188行,2400多字,是一部长篇抒情诗。屈原在其中借用大量神话传说,把日月风云都调集进诗作中,在辞采绚烂夺目格调激楚昂奋之外,也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因为日月风云所代表的的诸神名称以及其它林林总总的自然物象的古代用语,对我这般孤陋寡闻的人而言,在分析和诠释时已然举步维艰,而屈原的气度胸襟,让我这等狭窄浅薄之辈更是无法度量。

    由此,我只能从他瑰丽浩瀚的诗歌海洋中撷取几朵浪花,竭尽所能加以分析。不得不承认,此刻我的心境就如《诗经·小雅·小旻》里所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

    下面,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和虔诚的心情,开始倾听屈子的歌吟。

    离骚(节选一)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淹:久留。忽:迅速。代序:更迭。惟:思虑。美人:此处指自己。迟暮:衰老。抚:趁。此度:指现行的政治法度。骐骥(qí jì):骏马。道:通“导”,引导,开道。

    诗意:

    时光匆匆留不住,春去秋来不停步。看着草木凋零,担心美人迟暮。何不乘着壮年之时扬弃污浊,何不改变一下眼前的法度?骑上骏马驰骋吧,我愿率先来开路。

    战国末期,诸侯列国中,雄踞南方的楚国,物产丰饶,国力强大,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西邻秦东接齐,是制约齐、秦争雄的关键力量。

    屈原就是生活在这个社会变革、阶级斗争极其复杂激烈的时代,他的政治理想是要使楚国独立富强,进而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具体的做法是:对外连齐抗秦,对内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可以说,祖国的富强复兴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进行政治革新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

    一开始,楚怀王比较信任他,听取了部分建议,但贵族旧势力的谗谤和保守派的攻讦,让昏庸懦怯的楚王最终疏离了他。更有甚者,连一些他苦心孤诣培养的人才也变了质。正是这样的背景,让屈原愤而悲歌出上述的辞章。

    我常会想象屈原的形象。

    稍稍有点瘦,但清隽挺拔,丰神俊朗。峨冠博带,长须飘飘,佩戴宝剑,腰挂美玉,有玉树临风之姿。他气质高贵,洁身自好,但眼中常常闪过孤独忧郁的神色。他有点偏执,刚正不阿,敢怒敢言,竭尽所能颂扬美好,抨击污秽黑暗。

    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于是,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形象,一个远远超出流俗和现实之上的文人形象,此刻,正焕发着夺目的光彩,向我们缓缓走来了。

    离骚(节选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修姱(kuā):洁净而美好。鞿羁(jī jī):马缰绳和络头,比喻束缚。謇(jiǎn):形容忠贞直言的样子。谇(suì):进谏。替:废。纕(xiāng):佩带。蕙(huì)、茞(chén):均为香草名。

    诗意:

    我擦着眼泪长声叹,哀伤人生之路多艰辛。我虽说喜好修饰打扮,但也懂得修身自律。但早晨刚刚进谏完,谁知傍晚竟丢官。既攻击我佩戴蕙草,还指责我手持茝兰上朝。可,只要我心里喜欢,哪怕九死也决不后悔!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与追求进步政治的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离骚》的基本内容,就是围绕为了实现祖国富强这一崇高目标而进行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

    然而,他前行的道路上始终充满了坎坷和荆棘。那帮狗苟蝇营之辈,为了一己之利,从未停止对他的构陷和污谗,而反复无常的君王,不辨忠邪,愣是一次次听信小人,将祖国引向危亡的绝境。

    对人才的变质,他痛心疾首之余,不禁深深叹惋“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但屈原从没有被这种沉重压抑的感情击垮,也绝不会向反动势力屈服。他宁肯承受迫害,也不变志从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这就是宁死不屈的屈原,一个永远忠于自己的理想,坚持走自己正确道路的伟大斗士。

    结局似乎早就注定,他,不但丢官,又再一次走上了流放的路途。这次,走得有些远,他再也没回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离骚》(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bu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