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读《随园诗话》(366)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19-11-07 21:06 被阅读0次

    卷十二(三) 【原书卷十二·四】

    吾乡郑玑尺先生,名江,康熙戊辰翰林。幼孤贫,里中有商人张静远者,助其读书。先生貌寝,眇一目,湛深经学,而诗独风骚。《自嘲》云;“自号小冠杜子夏,人嗤一目江东王。”藏花片于书中,题云:“卷里崔徽帐中李,何如通替殷妃?”

    郑江,(1682—1745),字玑尺,又字荃若,号筠谷。钱塘人。康熙五十七年进士。

    里中,释义:1、指同里的人。《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里中士大夫往来祠下者皆伏轼下舆,礼公(袁可立)一瓣香而退。”2、犹家中。《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孤儿行》:“里中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小冠杜子夏,典故。汉代的杜钦,字子夏。杜钦家中富有,自小刻苦读书,因此知识渊博。但遗憾的是他有一只眼睛失明了。由于这个原因,杜钦不愿意做官,以免抛头露面,受人讥笑。 茂陵的杜邺,与杜钦同姓,恰好字也是子夏。杜邺也饱读诗书,其才华不亚于杜钦,在京城也非常有名。这样,便同时有了两个知名度很高的杜子夏。有人为了区别两个子夏,便管杜钦叫“盲杜子夏”。杜钦听说以后,心中很不愉快。觉得是一种污辱。于是,便思索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最终,杜钦别出心裁地为自己制了一顶帽子(冠)。这顶帽子只有二寸高,自然与众不同,便于区分。这样,人们就渐渐称杜钦为“小冠杜子夏”,而称杜邺为“大冠杜子夏”。后来,“小冠杜子夏”这一典故,用来比喻人才学相当或名字相同。

    一目江东王。典故,萧绎,(508―555),即梁元帝(552年―554年在位),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母为阮令嬴。妻子就是“徐娘半老”的徐昭佩。萧绎早年封湘东王,因病导致一眼失明。萧绎是一个爱好读书与喜好文学的君主,“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

    崔徽,唐代歌妓。曾与裴敬中相爱,既别,托画家写其肖像寄敬中曰:“崔徽一旦不及画中人,且为郎死。”后抱恨而卒。事见唐元稹《崔徽歌序》。后多以指美丽多情或容颜如画的少女。

    李夫人(汉孝武皇后),历史上第一位追封的汉武帝皇后。生卒年不详,中山(今河北定州)人,西汉著名音乐家李延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之妹,李季之姐。汉武帝刘彻的宠妃。李氏平民出身,父母兄弟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前112前,由平阳公主推荐给汉武帝,获封夫人,深得汉武帝的宠幸,并为汉武帝生下儿子昌邑哀王刘髆。产后不久李夫人病死,因其有儿子,以王太后之礼安葬。前87年,卫子夫被废四年后,汉武帝驾崩,汉武帝没有配偶,妾室李夫人配祭汉武帝宗庙,追加尊号为孝武皇后。李夫人去世,武帝非常悲痛, 对李夫人陷入了深深的思念当中,命画师画出李夫人生前美女像,挂在甘泉宫。方士少翁言能通神灵,夜里张灯设帏,请武帝坐在其他帐中遥望,见一妙龄女子如李夫人貌。清·汪应铨《雾中花》诗:“名花笼雾认难真,道是还非梦里身。彷彿汉家宫殿冷,隔帷遥见李夫人。”

    通替,通替棺的省称。通替棺,一种像抽屉一样可以随意开闭的棺木。《南史·后妃传上·宋孝武殷淑仪》:“及薨,帝常思见之,遂为通替棺,欲见辄引替覩尸,如此积日,形色不异。”亦省称“通替”。清·叶廷琯《读朗玉弟<湘烟小录>缀成韵语代写哀思》诗之十四:“更无通替能相见,落叶哀蝉一哭中。”

    殷淑仪,(?-462年),本姓殷或刘,宋孝武帝刘骏宠妃,殷琰家人或南郡王刘义宣之女(有争议)。姿颜美丽,宠冠后庭。殷淑仪死后,宋孝武帝刘骏常常思念她,便把棺材做得像抽屉一般,每当想见她的时候,便将棺材拉开一睹遗容。如此这样过了许多日子,而殷淑仪的形态颜色并不改变。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郑江家境贫苦,靠同乡商人张静远资助,才得以考取功名。踏入仕途后,多次担任学政,总是提携后生。大概因为博学的原故,诗文中用典颇多。用典只要贴切、有趣,多亦无妨。只是,读诗的人要累点了。文人学者作诗,典故使用频繁,对于普通人来说,的确是阅读的障碍,也是影响诗作广泛传播的因素之一。作为读者,我们无须指责作者,只能自责自己读书少,学问浅。而当我们转身为诗歌创作者时,则要考虑读者的知识结构与程度,尽量做到用典恰当、言浅意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硬读《随园诗话》(36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kb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