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子游
前些日子,写了几篇关于童年的文章,出乎我意料的收到了不少读者的喜爱。
最近,还有读者评论,问最近怎么没有更有关童年的文章。
我想了又想,除了童年,其实我最想写的是有关于自卑的文章。
卑微是深入骨髓的慢性病。
是否一段时间,你怎么也开心不起来,似乎觉得生活里处处压抑,走到哪里都放不开,看着别人尽情地说笑,自己却想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一个人静一静。
你的这种卑微病,时常发作,特别是在你脆弱的时候,它经常来骚扰你,让你感到情绪低落,失魂落魄。
有时候,别人无意间说的话,聊的天,你总感觉他们在说你,你觉得自己很是敏感多疑,虽然知道这样不好,可依然改不了卑微情结。
如果可能,你尽量避免出去交际,如果可以,更愿意窝在家里,一个人看看书,电脑硬盘里下满了电影、电视剧,幻想着如果可以不用上班,那就窝在被子里玩玩手机,那是多美好的一件事啊。
可我们却不能活成任性的样子。
可当我读完《挪威的森林》,我却对这种任性,多了一层包容。
喜欢上了其中一句话:“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是啊!谁不愿意热闹,只是敏感的你,害怕热闹后依旧摆脱不了的孤独。
自己掏心窝的对他人好,结果却换来别人理所当然的态度,自己以为终于找到一个愿意听自己诉说情绪的人,事实不过是别人早已心不在焉,只是不忍让你伤心罢了。
卑微有时候,会让自己感觉到一无是处,会慢慢腐蚀掉自己的自信心,卑微如同慢性病,时常发作,在不经意间,感觉失去灵魂一样,浑浑噩噩。
记得大学同学聚会。
大家好久不见,相见格外亲切。
大家聊工作,聊家庭,聊孩子,最后又回到了房子、车子。
小萍说:“我毕业了就一直在家做全职太太,丈夫对我们挺好,自己钱是不愁花,这个月准备去马尔代夫去旅游。
她意犹未尽,说起自己在哪里淘的明包,哪里买的衣服便宜,自己又准备报一个瑜伽班。
她的生活就像是活在电视剧一样美好。。
听到这里,有几个同学明显神色暗淡了许多,小丽说:“我哪里有你小日子过的滋润,我上完班,回家还要带孩子,孩子一晚醒好几次,自己觉也睡不好,你看,不到30岁,感觉都像36、7岁的人了。
小王也插嘴:“我们没你这么好命哦!
一旁的我,听着他们的聊天,眼睛透过窗外,温暖而又哀伤,远处的灯光,模糊了视线,汇聚成一点。
我想起了自己童年的种种辛酸,往事历历在目,想到伤心处,在对比别人过的日子,感觉自己的人生真是糟糕透了。
曾经的我以为,随着年纪的长大,自己会越来越强大。
可是慢慢的我发现,卑微情结像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我不经意间,流淌进我的血液里,我时常流露出一副厌世的表情,别人不经意的话语对我来说却像是一颗重磅炸弹,别人漫不经心的聊天,对我来说却像是针芒。
卑微源于内心的恐惧,来自幼小时缺乏的爱。
原生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儿童时期,如果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爱和鼓励,即使孩子长大成人,他依旧会感到孤独与闷闷不乐。
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人的心理源动力是内心的控制欲望。当由于身心缺陷和环境的阻碍无法实现时,就会转化成自卑感,从而积极地寻求补偿,这是人有动力去实现自我的根本原因。童年期大量没有实现的欲望,压抑到成年以后就伺机成为疯狂追求的动力。积极的就会实现个人成就,消极的可能就变成破坏性的力量,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源自于自卑。”
既然卑微情结如同皮肤溃疡一样会腐蚀掉我们健康的身体,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克服卑微情结呢?
读书,多读书,读经典,我个人感觉阅读的广度决定思维的高度,思维的格局决定一个人走多远。毕竟人的经历需要时间,在实践中反思后才可获知,而读书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提升自己气质的最好方法,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化”。
多和人交流,我认为所谓的交流,一定是交心的沟通。何谓交心,就是对味,有时候,当你陷入自己绝望的境地,考试失败,求职被拒,遭遇诈骗,身患疾病等,往往会封闭自己,不愿寻求别人帮助。和生活里比你强的人多沟通,你经历的他们也经历过,别人一两句切中肯綮的话语,往往能够指点迷津,拨开云雾。
做自己擅长的事,并且在行动中积累自信,我们在陌生的环境,在陌生人群中,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当我们熟悉过后,就可以表现得不那么拘谨。这就需要我们,坚持自己的喜好,让自信的光芒由内而外。
卑微情结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长期陷入其中,而不去改变,让我们勇敢的和卑微说再见,让阳光和细雨走进我们的心田。
网友评论
作者想形容一种会发展成为自卑却又没达到自卑的程度的情绪,不应该直接用卑微这个词,太不准确。你可以说“觉得自己卑微是一种慢性病”,而不能直接说“卑微是一种慢性病”。很别扭,就像一颗石子跑进鞋子里硌脚一样硌眼,以至于文章什么的都看不下去。鞋子再好,进了石子也是穿不了的。
其实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种感觉,自己能感觉的,就算语言的力量再强大,也很少能深切的描绘出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想法,也许你需要理解,也许只是自己不能忍受孤独,不够强大,知己难求,能一直安慰你的更是少数,珍惜,然后自己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