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人吧,哪有自己的空闲时间。基本都是多子女家庭,从早到晚忙完工作上的事,就是家里的活,手脚不麻利的,还得熬更守夜连轴转。那时哪有什么洗衣机、电视机、空调机什么的,更莫说后来出现的私家车、洗碗机、扫地机了。那时的家务活全得亲手干,仗着一身蛮力气,尽管一忙就难得停下来,却难得听到有啥唠骚、怨言。“都自家的事、都理所当然该做的事、自己不做谁做?”“这人一辈子不就为做事而来的吗?” 所以苦也好、累也罢,大多数人整天还乐呵呵的,看不出有什么哀怨、愁烦。
真正知道人还可以有闲,记忆中应该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了。刚开始出现“这“机、那机”的时候,不少人还抱着抵触的情绪,说“花那么多钱,去买那玩意值吗?买回家不说还要用电、花电费,那不就是个赔钱货“;“都让它把活干了,还要咱们这些大活人干嘛,那不就是让人憋死吗?”这样一些话语,今天的人听起来感到可笑,怎么就这样一些傻帽,简直就是不可理喻嘛。可在当时有那种想法的,可不是一个两个、一家两家;抵触、纠结的时间也不是一月、两月。直到国家经济开始活泛了,个人收入开始多起来了,感受到“先吃螃蟹的人”尝到的甜头了,人的心思才开始有了重新计较。是呀,凭什么他们家能买,咱们家就不能买?他们家买的那玩意还真好使,省去了好多的家务活”。那时候的单位人呀,没有现在的人心眼那么多,在好奇心理和从众心理驱使之下,很快就形成“你买、我买、大家都买”的风气,又苦又累的生活方式,也因此逐渐得到了改善。
当初面对好日子欲来的“榆木疙瘩”,如今也都进入到了渐老,回想当年的那傻样,都禁不住摇头直笑。不过那些年的穷日子、苦日子,还是给那代人,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即便不少人到了当下,手头也多了几个闲钱,但不该花的还是不愿花,该享用的就是舍不得用。说的理由也很在理,现在过的日子够好了,不愁吃、不愁穿、要啥有啥,还有啥不满足的。还有不少人,人虽然早就被这机、那机解放出来,可就是闲不住,还惦记着要做这做那,话也说得很直白,“好逸恶劳啥都不干,那不就是等死了吗?”
(本文插图街区随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