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儒

作者: 城外的阳光sun | 来源:发表于2021-06-09 01:57 被阅读0次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一个勇士,力气特别大,在一次战争中,扛起了城门,他父亲死后,孔子家的生活很囧迫,所以他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不想再继续父亲的道路、去当兵作战了,就想改变命运,开始学习礼仪,那个时候没有贫民学校,孔子就去找祭师学礼仪,有任何机会就问,非常刻苦,最后终于学有所成。

    孔子的个子很高,有九尺,也就是现在的接近二米,身体也很强壮,力气也非常大,箭术也很好,他的弟子子路是一个城邑轻侠,孔子“以力服之”,子路才对孔子服气,然后追随他学习。

    孔子学到了知识,就想改变命运了,在春秋晚期,整个社会大趋势不是以“士”、也就是官吏治理国家,而是分封的领主制度。有文化的人,只能给这些候、伯、大夫们做门客和家臣,几乎没有能出人头地的机会。

    于是孔子到处卖他的学说,希望能当官。这里说两件事为证:

    1、孔子曾有心入齐为政,却被自己一直佩服的晏婴(就是晏子使楚的那个晏子,当然那个故事是瞎编出来的,据考证,是假的。)所嫌弃,说他“能言善辩却不能用法度来治国,繁琐地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制度,与太公的简略风俗相反,若打算用这一套来改造齐国,恐怕不是治民的好办法。”于是,孔子灰溜溜地走了。

    2、周本是殷商的封建小邦,侥幸灭亡了商,并且虐商帝辛首级和尸身。宋国是商的亡国之徒建立,是殷人之后,只是被迫臣服于周,和周的关系不是封建臣子,而是宾客,孔子的祖籍是宋人,同样是殷人之后,但是孔子为了宣扬周礼,却带着周礼到宋的都城商丘鼓吹传播,结果被宋人大骂为“数典忘祖”之徒,连他讲学时候背靠的桑树都砍掉了,孔子被赶出了宋国。

    孔子回鲁,被阳虎举荐,终于当了官,然后孔子和盗拓吵架吵不过人家、还有诛少正卯,故事挺多,这里就不说了。

    孔丘弟子相传有三千,其实是虚指,他将弟子分为在籍,升堂,入室三等。其中在籍之徒有近千人,升堂而学习而精通六艺的弟子有数十人,皆异能之士也。然后根据专长不同,分为德行、政事、言语、四科。传授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据史载:“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路虽然是孔子最亲近的学生,却仍未入室,子贡亦然。如今入室的,唯独颜回一人而已!

    所以说,按照孔子自己的说法,只有颜回才是得到他道统的真正传人。

    当然,孔子的弟子中确实有不少有才能的人,德行出众的弟子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是:宰我、子贡。擅长政务的是:冉有、子路。能言善辩的有:宰我、子贡。精通文献的是:子游、子夏。这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此外还有不少文章博学的弟子史书偶有记载。

    儒家学说,孔子一去,对于儒学精髓的理解,后继的弟子们出现了分歧,就连同样一句话,都有很多种解释,例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理解,由此儒家分裂,到了战国时期,就分成了八大派系: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二万散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

    其中,颜氏传诗为道,为讽谏之儒。孟氏传书为道,为疏通致远之儒。漆雕氏传礼为道,为恭俭庄敬之儒。仲梁氏传乐为道,为移风易俗之儒。乐正氏传春秋为道,为属辞比事之儒。公孙氏传易为道,为洁净精微之儒。

    此外还有子思氏之儒(原宪),喜欢作穷士状,自诩为有道之人;与之相反的是子张氏之儒,虚其外表,最重繁文缛节。

    除了这八家弟子创立的儒家外,还有被儒生们视为异端的荀儒,(其实荀子这个人非常厉害,被益为法家之祖,韩非子、李斯的师傅。)还有孔子直系后代们的”孔氏之儒“,本家就诗书礼乐春秋皆习,人物中到战国以孔鲋最出名,叔孙通是其弟子。

    战国时期,秦不喜儒生,商鞅还曾焚诗书,说一人学诗书得到奖赏,则万人效仿,国恒弱。将儒者推崇的礼乐、诗书、孝悌、修善、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贬斥为六虱,认为国家必须去除六虱才能强大!

    秦用的是法家,汉继秦立后、初用黄老学说,可为什么最后儒家学说却成了最大的赢家,这里面故事挺多,这里还是用两个小故事来说明吧。

    百家争鸣,其实就是互相黑。墨子为了黑儒家,编排过儒家这样一个故事:孔某被困在陈蔡之间,用藜叶做的羹中不见米粒。孔子饿的受不了,到了第十天,子路蒸了一只小猪,孔夫子老先生不问肉的来源就吃了;又剥下别人的衣服去沽酒,(子路打劫,这人原来就是轻侠、有惯犯情节。)孔丘先生也不问酒的来源就喝。后来鲁哀公迎接孔子,席摆得不正他不坐,肉割得不正他不吃。 孔子的这种变形,子路看不下去了,子路性格直,经常指责孔子言行,孔子通常就斜眼看他,但是这个人特别忠诚与孔子。子路进来就问道:“夫子为何与陈蔡时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呢?”孔子这次就辩解道:“由!我告诉你原因,当时我和你急于求生,现在和你急于求义啊!”

    墨子精辟地用这个故事道出了儒家的最大特色,儒家之所以能在百家争鸣里最后胜出,坐大做强到传承不衰的根本原因:既不是诗书礼乐、也不是忠孝、更不是仁义,而是变通!

    有时候是有原则的变,有时候,则是无底线的变。可谓世移时易,变法亦已用的炉火纯青。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关于“瑚琏”的,颜渊,也就是颜回,他被孔子称赞为“瑚琏”,意思是能给统治者制定礼仪的官员。“瑚琏”原本是供奉在朝堂的吉祥物,玉制或者是铜金之器,形状是能装东西的器物。

    战国末期,秦统一天下后,嬴政招儒家孔鲋来朝,结果,孔子的直系后代很反感嬴政、没去,而最杰出的弟子叔孙通去了,这个人在儒家历史中,赫赫有名,他迎合始皇帝,嬴政有什么想法,他都能从礼仪中找出来,特别会曲解正统礼仪。在嬴政取皇帝名、封泰山禅的时候,都投秦始皇所好,被封为大夫,此人,被称为“陶瑚琏”。

    “陶瑚琏”、和古代真正的瑚琏相比,形制一样,但材质,却大为不同。这种东西既能摆在盛典之处充当礼器,也能够放到贫民百姓屋中,能装水、煮汤,想咋用都行。

    对上位者来说,“陶瑚琏”这器物真好用,想装水就装水,想盛酒就盛酒,到了沦落的时候,为了求得生存,蛮夷之君的屎尿也能放进去。 管你里面装的是什么,好东西还是坏东西,只要这层“陶瑚琏”的外形不换,他就还能自称“儒者”,可事实上,自诩为儒的徒子徒孙们所用的儒家理论,跟孔孟荀等真正的大能传承的理念,关系就像“陶瑚琏”一样。

    这才是儒家传世的真正原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us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