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想法
《喜宴》下的中西家庭婚姻关系

《喜宴》下的中西家庭婚姻关系

作者: 我心似星 | 来源:发表于2019-03-16 20:27 被阅读13次

    【摘要】李安凭借第二部作品《喜宴》获得了柏林电影金熊奖、西雅图电影节上的最佳导演奖,以及金球奖和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提名。他通过《喜宴》抛出同性恋这一备受争议的话题,却落脚在中西文化的差异,折射出不同民族在家庭价值及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喜宴》在欢快的氛围中,将不同环境、不同思想、不同经历的矛盾层层道来,中西家庭婚姻关系的异同也随之慢慢暴露。

    《喜宴》的一开始,男主角高伟同带着耳机在健身房里锻炼,耳机里放的是远在台湾的母亲寄来的录音带,依次交代了导演对故事情节的一些设定——父亲是退伍军人,还是个师长;伟同岁数也已不小,父母催促相亲,更是帮他报名择偶俱乐部。接下来赛门出场,通过一段对话介绍清楚了高伟同与赛门的同性恋关系。突然一天,远在台湾的父母要来纽约催婚,高伟同只能找到自己的画家房客顾威威,让她假冒自己的女朋友结婚,两人举办了盛大的传统的中式婚礼。而一直喜欢高伟同的顾威威假戏真做,和高伟同洞房并且怀上了高伟同的孩子。得知此事的赛门大怒,要求和高伟同分手,高老爷子因此发病住院,顾威威得不到自己爱恋人的认可,想把孩子打掉回国,而高老太太只能用眼泪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生活在谎言中的伟同内心深感煎熬,心力交瘁,无力再继续欺骗隐瞒父母,告诉了母亲自己是同性恋。顾威威为了高父高母的心愿,放弃了打胎的想法,决定生下孩子。最后高伟同的父母在有孩子的安慰下,接受了这样的现实,无奈地离开了美国。

    影片定格在高父举手通过安检,喜宴中的三个男女互相搭着肩,至此关于同性的故事完结但又在继续。同性恋问题源来已久,并不是现代社会特有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性恋有时会被看做异类,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群体中,同性恋却是备受推崇。同性恋字面意义上理解是同性之间的爱恋,美国印地安纳大学性研究所的保罗•格布哈德把心理上的同性恋定义为“具有对同性身体接触的愿望,或想到或看到相同性别的人会产生有意识的性兴奋”。同性恋问题在中西方都引起了激烈的争辩,它被看做一种长期处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从最开始受到迫害、然后被人们漠视到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理解被尊重,同性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艰难的历程,可以说《喜宴》就像是在陈述同性恋从被排斥到默默接受的过程。

    对于同性恋的看法不一,就像高母和赛门、以及伟同,终究还是有各自的原因。高母代表着传统的东方,在家庭本位的浸染下,中国的家庭成员以维护家庭利益和确保家庭生存、繁荣与发展家族家庭为重心和行为准则,个人无条件服从家庭。因而爱情和婚姻并不属于道德范畴,婚姻的主体不只是个人,而是家庭或宗族,个人的意愿和感情必须服从家庭利益,夫妻职责在于生育子女、延续香火,避开性爱。正是因为这种扭曲的爱情观,使得《喜宴》中受到极大性压抑的人们得到极度释放,无论是在床榻之间行周公之礼,还是在喜宴上大闹特闹。以赛门为代表的思想前卫的西方人,追求的是个人本位,在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中,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意志和个人利益。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崇尚个性张扬,宣扬爱情自由,爱情婚姻成为满足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交需求的途径。处理爱情问题时,并没有中国人的谨慎,而是信奉恋爱就是享受二人世界的快乐与幸福,不管家庭、门第以及性别。这也就是为什么赛门对伟同不想父母坦白自己是同性恋而感到疑惑的原因。高父则代表着接触并勇敢面对文化差异的人们。赛门与高爸爸在海边的对话时,高父佝偻的背和花白的头发展现在镜头中。高爸爸揭露谎言时,表示自己一直装做瞒在鼓里是为了抱孙子,赛门说“I don`t understand”。他回答说“I don`t understand!”。听到他这样讲,又看到这样一个憔悴的背影,我们可以明了于心:一个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老人,来到美国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面对从来没想过的问题——同性恋。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变迁,使得这个倔强又柔弱的老人不得不慢慢接受文化所带来的巨变。伟同和顾威威是处于高母和赛门之间的文化沟通者,两人各有心思。威威是从大陆来到美国的,她留在美国是为了寻求自己的理想,她不是完全的美国人,当高妈妈给她那些旧衣服的时候,她能感受到这些东西的分量,她内心里有传统的意识。她担当起高母和赛门沟通的传递者,她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东西方的一切。一半传统一半前卫,使得威威在明明知道所谓的婚礼是一场骗局时依旧卖力演出,但与远在上海的父母的通话时,由于内心两种文化的强烈撞击而失声痛哭。伟同是在传统家庭中长大的,但他因为自己是同性恋而一个人来到美国只为躲避熟人的目光。他渴望过自己的生活,也希望不伤害自己的父母。他在西蒙、威威和父母之间周旋着,对父母保守着秘密,想要当一个孝顺的儿子,不想伤害西蒙的感情,也不能不对威威负责。可以说,他是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而去满足了大家的需要。他是所有人中最累的,他想去过自己的生活,却放不下身边的所有人,苦苦维持着"和谐”的局面。伟同是迷惘的,个人主义的追求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在他身上冲撞着,最后他不堪重负,只能向母亲和盘托出,却依然对父亲保守着秘密,做这个孝顺的儿子。当伟同向母亲坦白一切时,话语激烈,眼神却失焦,矛盾纠结展现在眉角。为了随心所欲地发展自己的爱情和生活,伟同讪讪走向沉睡的父亲,并试探性地深处了手指,准备去试探一下自己亲生父亲是否已经断了气。这说明伟同的内心矛盾沉积到一定的程度了,他希望父亲死去,这样就不用背负封建传统的压抑。这一个小小的举动,却是不可避免的弑父情结。在父权制的统治之下,女人包括妻子跟女儿,都属于父亲,这意味着父亲享有最高的权利,而儿子通过杀死父亲实现这至高无上权力的交替。伟同的举动,说明他想打破家庭本位的家庭观念,但又畏惧个人本位带来的伦理差异。

    在饭桌上,伟同说:“我结婚又不是为了跟人家交代”,而母亲说“不为了跟人家交代,你接什么婚啊”。短短十四个字,两种不同的思维,两种不同的文化。饭桌上的争吵,是东西方文化的撞击;高父高母的不同反映,是文化冲击下的两种态度。在《喜宴》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到传统观念在美国文化环境中生活的年轻人身上根深蒂固,以及传统文化的老一辈的人对于美国文化做出的让步。《喜宴》之“喜”乃是题眼,来源于五千年的性压抑,来源于瞒与骗的平衡游戏;这场哄闹烦乱的喜宴,既是父与子的斗智斗勇,也是新旧文化的相互较量,更是新思想、新态度的萌生。

    参考文献

    1、李佳梅《略论中西家庭伦理精神》,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朱眉华《中美家庭结构与功能的比较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张生《中西家庭观念发展浅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4、李佳梅《中西家庭伦理比较论纲》

    5、景婷《探究电影《喜宴》中中西方对同性恋态度的异同及原因》

    6、张梦雅《李安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和解——以《喜宴》为例》

    7、陈京丽《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喜宴》中的反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喜宴》下的中西家庭婚姻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ce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