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上那些优秀的读书人一般都同时担负着或大或小的官职,他们白天读世,晚上读书,两相参照,兴会无前。他们的施政因有常识的濡养而更加开明,他们的文章也因有现实生活的淬炼而更显老成。
2.读书致仕(吾注:应为做官。“致仕”的本意是退休。)本身并无什么不妥,一些说起做官就面露鄙夷的读书人,往往只是过度的敏感与刻意的抗拒,其中少数人或许是想以此为途径谋取更大的诉求——古之“终南隐者”别世而居,故作姿态,心思其实就在朝堂之上。
3.读书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对一个人精神情怀的陶冶与涵养,在于帮助一个人获得高尚的品格、卓越的见识,以及因为对自然社会的洞悉了解而养成的既有所警车又无所挂碍的智慧与勇气。《宋史》中有句话说得尖锐:“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
4.南北朝时,江陵陷落,仓皇失措的梁元帝把十四万卷图书付之一炬。有人问他为何烧书,元帝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帮焚之。”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对这件事进行了精到点评。王夫之说,国家危难存亡之际,元帝不思勤政进取,却早晚读书,学又不能用,只在文字典故里沉溺徘徊,这种嗜好与沉迷于赌博、喝酒、美色,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王夫之由此感慨:人们都说元帝是咎由自取,与读书没有关系,但其实也是有关系的,这关系就在于元帝不明白为什么而读书,或者说单纯为了读书而读书,所以把一件本来很好事情(读书)生生变成了病态嗜好啊。
5.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当读书成为真正让我们境界更高、眼光更远、内心更强大、人生更精彩,读书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内化成一种无须倡导而自觉自愿的人生习惯。
(以上摘自2016年4月21日任艺萍《读书何为》,2016/4/22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