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作为祖先文化,有着完整的治病养生理论,其中针对大病指出,凡脱阳竭阴,阴阳偏盛之病,多是朝不保夕,所以不治阴阳已尽之病。这就是中医上讲的不治已病。通过我长期接触病人,也发现,凡是人,生大病,在之前十年内,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征兆了。如果这些病人或家人里面,有学习中医的,就可以提前改变不良习惯,服用汤药调理,就能极大的避免重大疾病的发生。这就是中医上讲的治未病。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未病不是不病,是病已成而未发。未在古代汉语专指十二地支中的未月,也就是阴历六月,为人体脾所主之月,人体脾胃主运化生成人体内的津液气血精脉,当人体津液气血精神不足,未病也就产生了。
看到这么多病人因为不懂中医,导致生大病了才重视,无论病人说的多么可怜,后悔,终究覆水难收,换句话说,把一个人的身体破坏很容易,而修复却要难上千万倍。
所以,我希望人人学中医,从认识未病,到治未病,到避免生大病,而我,也愿意做一名中医治未病养生的推行者,国人自学中医宣导者,中医知识的普及者。
1、从“运气好不好”说起
运动与调理对于“运气”之说,可以说人人知道,人遇到不顺利的事,总爱说“运气真差。”而遇到好事,总爱说“运气真好。”那么这个运气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呢?有人说,是一个人冥冥之中的气运。还有人说,是一个人八字带来的命理运数。
无论如何解释“运气”这两个字,总之,这样东西人看不到,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那么“运气之说”究竟源于哪里呢?
其实“运气之说”真实存在,但并非人们想象中出于玄之又玄,凡读过《黄帝内经》的人,大都知道其中有九篇内容来专门论述“五运六气”,这就是“运气”的由来。
天垂象,地垂形。古人仰观太空,于太虚之中,感受天之精气列应,地成形以载生成之类。即知大气包裹着大地,大气六化,大地五行,这就是古人眼中的天地,也是现代人所说的地球。现代人只知道哥仑布证明了地球为球形,却大多数人不知道早在成书于两干年之前的《黄帝内经》中,黄帝师岐伯已竟回答了这个问题。帝曰:地之为下,否乎?这个是否的否为多音字,又为六十四卦中天地否卦的否字,在这里念否,意思是地之下为闭塞不通了吗?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冯也是多音字,又念凭空的凭,在这里念凭。意思是大地依靠什么立于太虛之中。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所以天有六气为风寒暑湿燥火,包裹大地,而大地以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运化来对应四时变化。在《黄帝内经》被称为五运六气,后世简称为“运气”。
正是因为天地有五运六气,天有四时春夏秋冬的变化,地以生长收藏来对应,所以天地以气交而生化万物。所以万物无不具备天地之性。对于人类而言,作为万物之一,因运气的气交而生,因为每个人出生时间不同,所以人生运气的起伏也就存在了必然不同。
2、天生精,地成形
运动与调理对于人体,由于每个人都有着具体的形状模样,所以容易为人感知,一个人大小胖瘦老少,皆能分辨。然而对于一个人如何生长衰老,饮食后如何于人体内消化吸收转化, 对人的精神意志,记忆思考,人们了解的并不多,既使知道也是一知半解。那么在中医上,是如何解开人体阴阳之迷的?
正如上一节所讲,天地运气因气交而生万物,人为天地万物之一,必然具备天地之性,所以人体象地也有形状,人体象天也行呼吸,人有六腑象天之六气,人有五脏象地之五行,人有躯干象天之十天干,象五藏分阴阳归于五行,人有四肢象十二地支,象六气分阴阳归于四时,人有四海象天之四时生长收藏,人有皮肉脉筋骨象地之五行周流不休。以上皆为藏象。
关于精气之说,《黄帝内经》所述不多,后世医家多以肾中藏精为精,由于认知局限,也就不知道《黄帝内经》所述的“天有精,地有形”了。
其实人之所以能生长衰老,在于人象天有精,并以精之多少决定人的生长衰老。故《黄帝内经》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又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人饮食后,所生成精气分为六,为津液气血精神。而肾中所藏之精为六者之一,主充骨髓,并上充脑海,脑海即髓海,还能下溢出精关,而能生孩子。这个精主藏,居于人体之里,在四时里面象冬天,一个人藏精多,如冬天的井水是温的,人体也是温的,若地不藏精,就如夏天的井水是冰凉的,人不藏精,失精的人手足必然冰冷。尤其是冬天手脚冰凉的人,这就是已经未病了。
一个人经常发脾气,生气了,人常说生气伤肝,这个生之气正是肝所主的功能。至于肝中所生之气,正是生长收藏的生,又为始生之气,这个气为肾中藏精所化,在人体为道,道生神。
心生血,血藏神,血在天为雨,天雨时降,落于大地形成十二经水,所以人体有十二经脉。《黄帝内经》中说:“天气降为雨,地气升为云。”肝主生,所以升地气。生生不息则阳气日长,心主生长收藏的长,故夏天枝繁叶茂,万物隆盛。人也从婴儿长成大人,大人如果阴阳和平,就会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由于人体之精有多有少,就好象力气一样,当力气用完就要恢复,人体之精也一样,当精极必复,物极必衰。地气不断升腾于天空,当云层厚重之时,必降之以雨,故天地有云雨,人体有气血周流。
天地以云雨交换其气,人体以脾胃生成精气,以肺主生长收藏的收,故肺主天之精生六气,即津液气血精神,又主四时节气,调节寒热,为人体藏精保持通路畅通。《黄帝内经》上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正是人体卫气生成于上焦,经水由脾上扬于肺,经肺调通经气,水饮,下充于表里脏腑,以保持人的形体不衰老。
3、天地四时与人体生长收藏
运动与调理天有四时天气变化:春夏秋冬,地有万物生成:生长收藏,人受天地四维:寒暑湿气,亦顺四时而有作息饮食。
春天天气温和,在于地中藏阳微出,地表寒气微入。
人体与天地四时相应,体内藏精化气而出于表,体表寒气收引入于体内。人若冬不藏精,无阳热化气出于体表,则体表之寒遇天气之温必生温病。温病即时气感冒。除了容易感冒,还易生痿厥。痿即下肢沉重无力,重者瘫痪。厥即手脚冰凉,这就是肝气不顺,反而逆行,导致脾胃之气不能充于四肢。当今社会得痿厥之病的人多不胜数,多不知道这是因为冬天过于消耗阳气的缘故。
同样,夏天天气大热,在于地中藏阳尽出,地表之寒尽入于地中。人体若春无道生神,无地气上腾,必反逆于里,郁于下,则表里大寒遇天气大热,必病洞泻寒中。人生中寒之病,为阴盛阳微,多因大寒大热发病。至于夏天多泻利,此伤阴的缘故。当今社会这类病人最多,以为是湿气,其实是因为春不生阳,遂生痹气的缘故。
至于秋天凉地燥,在于地中藏寒始出,故天气转凉,地表之热始入,故地表气热而燥。人若夏天无气血充盈于脉,必耗竭人身阴气,则表里大热遇天凉,必病痎疟。痎音疥。疥癣之病多因热陷荣卫发病。若病发疟疾,则忽冷忽热,这是因为寒热相争,阴阳两虚的缘故。当今社会少于长途跋涉,饥饱劳苦,故疥癣之病多,而疟疾少发。
到了冬天,地中寒气尽出,天中热气尽入于地中,故天寒地热。人若秋天无津液养身,至冬表热里寒遇天气大寒,必病飧泄。飧泄即饮食不待消化吸收,饭后即泻下水谷。当今社会,飧泄病人极多,由于大便快利,余无所苦,常没什么感觉,容易被忽略,其实,这是阴气盛的缘故。
4、天地不容,人必病殃
运动与调理看完上面几段介绍,相信大家对于天地运行规律与人体运行规律,保持一致统一,有了一定了解。
那么现在再回过头来重新读一下《黄帝内经》
中说的“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拿酒当水喝,以妄为常,想法太多,醉以入房,务快其心,以欲竭其精,纵欲伤精,以耗散其真,加快阴阳消耗,还不知持满,不知道节养以保持真元盈满,也不时御神,保持精神饱满,只知道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同样,当人体衰弱,气血精神不足时,那么人体与天地运行还能保持一致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能保持一致,脱离了天地运行规律,人能无视天地变化而独立生存吗?显然这也是不可能的。那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生病。所以,人生病,可以理解为天地不容。
5、天地四时五行与人体四肢五脏
运动与调理这一节主要讲大家耳熟能详的“天干地支”问题。希望大家听课以后,能有所收获。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下面进入互动问答。
在上面第二个主题,也就是“天生精,地成形”的内容中,我曾经提到“人有躯干象天之十天干,象五藏分阴阳归于五行,人有四肢象十二地支,象六气分阴阳归于四时。”在这里我对这个问题做一个详细的讲解。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天干地支,对于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及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相信大家都知道,天干地支不仅用于命理八字,而且还被用于甲子历,对于周天甲子六十年,五运六气运行变化,我们可能了解不多,但是一说到生肖,却是无人不知了。
那么,天干地支作为符号,它又起源于哪呢?在中医上,天干地支与人体又有哪些关系?
首先从干而言,我们观察天地之间树木,即见树干直向天而生,这即是天主干的起源,同样,我们看树枝生长,无不向下而低垂,这即是地主支的起源。《黄帝内经》上说,天垂象,地成形。天地有象有形,道在其中。
那么,对于天主干我们已经了解,那么天干为什么有十个呢?道理同样简单,大树向天而生,必先扎根于大地,而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各分阴分阳,分为五阴干与五阳干,合在一起即是十天干。对干十二地支也一样,树枝向地而垂,而其实悬于天。天有六气,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分阴分阳,分为六阴支,六阳支,合在一起即是十二地支。
回到主题,那么天地四时五行与人体四肢五脏是如何对应的呢?
因为地有五行,所以人生五脏,这样的对应,大家多少都会知道,可是一年有四季,所以人生四肢,这样的对应,相信大家就不知道了,而我为了求证这个对应,几乎翻遍了医书,也未曾寻找到片言只语。
然而大道不言,说明这个问题实在筒单,不值一提。
对于圣人而言,这的确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大众而言,却是不能不知。
人身有躯干,躯干包裹五脏,五脏代表五行,五行分阴分阳,合而成十干干。所以在《难经》提出十干合化,而成五行,而分气味,这不正是告诉人们饮食之道,汤药之道。尤其对于中药,我们现代人,包括绝大多数中医,只知道中医取中药之药性,即四气五味入药,却不知道气味合化之道,只知道什么药用于什么经,什么药治什么病,却不知道为什么?所以知道人有躯干象天之十天干,象五藏分阴阳归于五行,对我们有那些影响呢?我们看一下洛书,即知五行分布,而不是常见的这种分布。洛书的分布以春夏秋冬,肝心肺肾形成四维,包裹中间的脾土,其中四维形成一个大圆,五行形一个方形,这就是天圆地方的由来。
这也是为什么五脏又被称为五藏的原因?在于其象为有形,藏于大地而主静。如果五脏不藏,裸露在外,也就阴竭而亡了。
人体有四肢,分为四未,一切行动全靠手脚之力。四肢主动,对应天地四时,左下肢主春三月,左上肢主夏三月,右上肢主秋三月,右下肢主冬三月,合而为十二月十二地支。所以人有四肢象十二地支,象六气分阴阳归于四时。
所以身上冷的人喜欢活动手脚,身上热的人喜欢坐在荫凉之处不动,这就是顺应天地之性。
6、运动以养寿
运动与调理运动应该说主要针对不用劳动的人,对于那些干体力活的人而言,更多的是劳累伤中,而不是运动健身了。
天地有动静,而生四时寒热,万物因天地气交而生,所以我们生存于天地气交之中,万物寿命有长短,而人常有百年寿命,这是天地斌于人类的生存期限。
为什么现代的人不到四十已经老态毕现?不及五十已经行路困难?有的已经多病缠身,朝不保夕了?
运动不够吗?尤其是城里人,早晚广场舞,晨跑,夜跑,爬山,健身房,大多数人的运动量并不少。为什么仍然挡不住疾病加身,容颜早衰,行动无力。
用一句话说,离开自然的运动,都是加速自杀。
了解自然,顺应天地运行规律,与天地共舞共存,中医养生并不是嘴上说的轻巧,其包含着一整个完整体系,知道的人顺势而为,不知道的人多付出百倍努力也没有用。
我在上面讲了那么多主题和内容,就是为了说明怎样得运动才是符合天地运行规律的,由于有了上面的道理,当我们谈到运动的时侯,就容易理解了。
简单来说,运动的第一条是:运动就是活动四肢,而不是整个身体。
人的躯干包裹五藏,主静。干体力活的人为了工作不得不弯腰努力,用全身的力气把工作做好。这样做的结果一是长期工作导致过于劳累,出汗太多;一是躯干五藏不能安静,导致过伤精气。最终是损伤根本,提前透支了生命。
看现代人的运动方式,无论跑步、跳舞,多是全身运动,这与损伤根本有什么不同。
所以运动,尽量只活动四肢,而不是整个身体。
运动的第二条才是:运动必须遵循天地运行规律。
天地与人皆因气而动,违反其循行规律,运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意思是说:天亮了人气生,运动可以健身,天黑了人气已藏,反而去跳广场舞,跑步,和人不穿衣服有什么不同?这样的运动是非常有害的。
关于人气之说,指的是人体内天地阴阳的气交,正是有了这个气交,人才能生存,而不是死亡。在《黄帝内经》诊要经终论中说:
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在一年为十二个月,在一天之中为十二时辰,晚上七点到十点在跳广场舞的人,没有不会阴虚的,严重的心肺会有问题,熬夜的人没有不肝肾亏虚的。因为当藏不藏,还露在外面缘故。
7、四时运动宜忌
运动与调理按一年四季,一天四时,天地运行有其规律,作为个人,更应该知道其中道理。
在《重阳立教十五论》第一论中,即提出了:凡有动作,不可过劳,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动静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
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意思是说春天天寒地温,地中出微热,地表入微寒。人体也一样,天寒不欲早起,天寒不欲运动,天寒不欲沐浴,志怯而不坚,这样怎么行?必须夜卧早起了,迈开脚步快走,令体表腠理开通,经常沐浴以疏通皮肤毛窍,这就是养生啊!
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意思是说,夏天天热地寒,地中热出尽,地表寒气入尽。人体也一样,天热不欲起,天热不欲运动,令志气不顺而生怒,这样怎么行,必须夜卧早起,不怕热多运动,打开腠理,让五藏之气顺利出入,这样气血才能旺盛。
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意思是说,秋天天凉地热,地中出寒,地表入热。人体也一样,地表燥热令人不欲早卧,天凉令人不欲早起,令志炳乱而不安静。这样怎么行呢?必须早卧早起,戍卧卯起,戍时为晚上七点到九点,卯时为早上五点到七点。早上卯时与酉相冲,冲则鸡鸣,故与鸡俱兴,晚上戌时与卯六合,合则夜卧。这样人的神志就会安宁,人体津液就能充足。
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意思是说:冬天天寒地冻,天之精皆收藏于地下。人体也一样,天之精藏于躯干之里,不可动摇,不可挥霍,必须早卧晚起,出太阳了才稍微运动一下,不可过于运动操劳,令神志存在于有无之间,减少精神忧患,保持心情喜乐,不可久居寒冷的户外,不可单衣着凉,令人体气血凝滞。
一年四季尚且如此,一天四时亦有规律,《黄帝内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以上内容讲述了四时运动适合的时间与为什么运动作息。下面主要讲一下在运动中要注意的。
首先,运动不是全身活动,是活动四肢,躯干在运动中尽量保持安静,这样的运动才符合天地动静。
比如踢腿时,应尽量张开双臂,手心向外,指尖朝上,许多人认为这样做只是为了保持平衡,其实更多原因是为了保证躯干不动。
其次,运动应该视人的体质,合理运动,运动时间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不等,不可大汗淋漓,以身上微汗为宜。
至于病人运动,在这里必须提醒一下,运动不等于治病,但是病人如果不是由于过度劳累导致生病,运动是延长生命的主要方式。这是因为人所生的大多病都是因为不良习惯,过伤阳气导致。那么通过运动强壮身体也就成必须。
最后,合理运动可令人更适合天地环境,但是必须长年累月的坚持,因为一年之中,总会有无数的刮风下雨之日,有天寒路滑之时,抛去这些天气异常的时间,我们能够运动的时间并不多。
8、调理以去病
运动与调理上一节谈了大多数病人更应该运动,但是运动只能强身,对大多疾病并无治疗作用。这是因为凡是生病的人,尤其是慢性病人,首先在于人体阴阳已经不足,导致人身腠理虛弱,不能阻止天地间邪气进入人体,结果就是令邪气深入人体内,当人体居住了这么多外来的客人,与人身主人并居,相争的时侯,如果病人还不运动强身,那么人体正气也就更加消耗而不足,死亡也就快了。
所以治病,还在于调理。《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中说: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意思是说,凡生病,必有虚实,伤于阳的多邪实证,伤于阴的多脏虚证。凡病,无论虚实都不可任其发展,应及早看中医。
9、饮食、补益与汤药
运动与调理现代人等生病了,才知道爱惜生命,运动饮食、起居作息全都讲究起来。
经常听到有人问,某某有什么病,平时吃点什么好呢?有哪些要注意的呢?
对于很多人拿着西医的病名向中医问饮食宜忌,实在是一件令人很无语的事情。我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种望气色而知饮食宜忌的方法。以面色青赤白黄黑,可知饮食宜忌。
这种方法出自《黄帝内经》藏气法时论,其中:
面色青的肝不好,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这里的葵菜名秋葵,冬葵,即我们常食的芹菜。
面色赤的心不好,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面色白的肺不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薤菜又名薤白,南方较多。
面色黄的脾不好,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这个藿菜指今天的豆芽菜。
面色黑的肾不好,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黄黍在如今多指小米。
中医上把五谷作为主食,五果作为辅助,五畜作为补益,五菜作为补充。用于调理人体五脏偏盛。充分发挥了中药四气五味的特性。并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如果病人病已成,则非饮食可以调理,必需用毒药攻邪。而毒药攻邪,仍用中药的四气五味,五味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针对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而作汤药。
以上所讲,都是中医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