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298749/a78d86dbc016ec16.jpg)
散文读三十本,就好了。当然是优秀的,不要读二流,大家很多时间浪费在二流的书上,读够30本的也不多。
总有人问我某某的散文集好不好,我说不好,就有人抬杠。 很多人不理解二流的好和一流的好,二流的是不够好,并非说它很烂。有一流的,读一流的,都是二十块钱一本,干嘛读二流的?
写小说的,不需要读那么多散文集,因为小说本身语言也很好,带动散文语言。这样效率也高些。
我经常批评国内作家,推崇五四作家。不是和当今作家有仇。我也不是说他们一无是处。是说不够好。
对于专门写小说的,一年读小说三十本,五十本,都不算多。第一遍快速读,不解释了;第二遍,翻一翻,其实十分钟就可以。有的不必翻看第二遍。
翻看也不是盲目的,是觉得有需要翻看的地方,否则不看第二遍可以的。不为看而看。
比如散文集,雨天的书,某一篇很好,我再读一遍。这本书记可以了。
读一本,收获了一粒芝麻,都是收获。一百本,不是一大把芝麻吗?一千本,芝麻就够吃很多年了。
这样读,见识广,说什么我能大概了解,可以查阅。同时这样读,不厌倦,可以对比。你读十本书,怎么对比?无数书你都没见过。
比如老师说日本小说,头脑可以浮现几本书。然后老师说川端康成,哦,没读过,补一本;村上春树,读过了,不必补。老师说,川端好,村上不好,你不信,就可以回家翻阅对比老师说的对不对,收获就大了。否则你茫然。两本书都没读过,一堂课白听了。
然后你发现德国小说好,美国小说不好,那么德国的多读几本。反之,美国的多读几本。不是成了专家了吗?
这样读,和文友交流收获也大,他说的,你知道。否则交流是无效的。
看文论或者文学理论,也如此,你能看懂,否则书里写的那些作家,一个都不知道,理论就成了天书。如此,就怕读理论了。
你这样读,比如文论说,日本小说幽玄物哀,你没感觉,回家就找出川端的雪国,翻开,发现真的有幽玄有物哀,你懂了。
否则,你买来雪国,读完了,文论说的日本美学特征,你早忘了。因为那本文论集,你已经很厌恶了,你读了头痛。因为你不知道那个文论说的什么日本美学是啥意思,例子你一个都不知道。
胡适说,读书方能读书。就是这个意思。一本印证另一本,反过来,另一本又验证这一本,效率提高2倍,甚至更多。
道理其实简单。只是多数人改不掉。
不会阅读,不会找书,不会提高效率,依然是徘徊在文学大门之外的。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