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修改,直到满意,这是普通作者和实力作家的差距。有的会说,我也改了无数次,但是效果还是不好。这是因为作者不知道修改的标准是什么,往小处说,语言自然妥帖有韵律,气韵生动。这是很不容易的。叙述的干净利落,不故意插科打诨卖弄,绝大多数人做不到,总让人感觉像一个说书人在讲故事。这是三国水浒学来的毛病,要知道三国水浒是说书人千百次锤炼,然后作家再文学化艺术化,不是简单的说书了。
当然,这种说书样式,在现代小说中被摒弃了,因为那种全能的叙述者本身就不真实,上帝视角是高估了作者,低估了读者。所以现代之后,小说的叙述,更多是有限视角,冷静的,隐匿的,福楼拜开始的传统。
描写的精确,是现代小说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古典小说对此要求大而化之的话,现代小说,描写基本上是内容的全部,因为描写就是内容,就是表现,寓意是表现出来的,不是强加的,也不是谁规定的。作者怎么看待世界,就怎么表现。作者要找到那个最精确的词汇或者修辞。福楼拜说,一个地方只有一个次能表达。大意。
对自己苛刻习惯了,就比较好掌握。我们很多时候是一直怕修改,怕挑剔,始终觉得好难。无论是表现一句话,还是一个意象,还是传达一个梦境(往往觉得没法写),挑战一个特殊的构思,一个特殊的表现形式,都需要勇气。畏惧是无法入门的。
我今年读到维特根斯坦,他说天才是勇气,我觉得好有道理。以往说天才这个那个,没有他说得好,因为他就是天才,他说的才有道理。
多数人遇到困难,就随俗。我倒宁可烂尾。
随俗好办啊,写不下去,加个意外,来了卡车,主人公被撞死了。但是效果就很糟糕,因为根本不是真实的。
要么人物不知道怎么走了,那就用第三者来讲故事吧:听说小张后来去了北京,在工地被东西砸死了。
简单化处理,完成了事,这样不行,始终上不了台阶。
必须琢磨人物到底咋样了,他在你心里呈现出怎样的走向,直到清晰可见。他要是去北京打工,你一定要看得到他上火车的背影才行。否则是不能乱编的。
也就是说,你编造,也得让它真实起来,自己信了,因为自己清楚看见了。这时候编,也比较真。
比如我写那个汤已渐冷。我就体会那个被子在鼻子上什么味道,回忆。还有水壶在火炉上什么样子,看清楚它。
不是拿来一个水壶来写,也不是随便写一个水壶。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只有我看得见的那个,才是真实的。
我记得当时写下来也吃惊。本该是炉火灼烧他的脸,他的眼睛,我竟然写成火光将他的泪灼得发烫。写完我觉得就是这样子,应该这样子。
孔乙己排出几文钱,祥林嫂像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些都不神奇。只要用心体会,就可以写出同样精彩的意象。不需要去模仿,去背诵的。
如果你的习惯是,明明没看到的画面,你偏写得像真的一样,那写的就是幻影,误以为读者看不出来而洋洋自得,那么你一定还在写作的大门之外。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98749/53747fa690a3da5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