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工作”和“持续改善”本质上不兼容的。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快乐工作”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实际上,没有任何一项工作能让你每天都快乐;在你能想到的每一项工作中,都存在着不快乐的因素。
比如说,当一个摇滚乐手,在舞台上又唱又跳,台下粉丝尖叫追捧,很酷吧?是很酷,但是,舞台上的演出只是乐手工作中极小的一部分,很多人忍受不了没完没了的排练。想想看,当你第1001次排练同一首歌,是什么感觉?再比如,当一名飞行员,整天飞来飞去,听着也很酷吧?实际上,飞行员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执行非常常规的飞行任务,谈不上有多大挑战,过程相当枯燥。
更不用说,有的工作是天然没法给人带来快乐的。比如天天在重症监护室目睹生离死别的医护人员,还有刑警、法医等等。这些工作之所以有人去做,是因为必须要做,这里的关键词是“责任”,而与“快乐”八竿子打不着,与所谓的“工作热情”也不沾边。
顺便说一句,马利克认为,领导者没有必要去刻意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因为这个东西既不好衡量,又难以持续。如果一个组织的运转必须建立在员工的个人热情之上,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比热情更重要的,是稳定的产出、持之以恒、尽职尽责。这并不只是针对常规性工作,对完全依靠创造力的工作,同样如此。
最典型的就是作家。在我们的想象当中,“李白斗酒诗百篇”,作家一直在苦等灵感乍现的瞬间,一旦灵感来了,就抄起一张纸,运笔如飞。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作家都不是这样搞创作的,很多人给自己规定了严格的写作时间。
最典型的就是被称为“文坛硬汉”的海明威,每天雷打不动坚持写作6个小时,从早上6点半写到中午12点半,至少要写完7支铅笔。同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勤奋程度不如海明威,但同样坚持每天从早上9点写到12点,虽然每天只能写一两页,但积累下来,他的作品数量也是惊人的。你看,这些大作家的创作,不是靠热情,也不是靠灵感,而是靠纪律。
![](https://img.haomeiwen.com/i17524021/b8e76274585a9ce8.jpg)
马利克说,所谓的创新性工作,通常只能在刚开始的时候给初出茅庐的新手带来热情,而随着工作的深入,任务变得越来越艰难,人们很容易丧失热情,永远“快乐工作”是不现实的。
听到这儿,你可能觉得有点失望。如果工作迟早会变得枯燥乏味,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工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不得不忍受的事情,我们只能幻想着哪天一夜暴富,立马退休逃离苦海,去寻找诗和远方?
也不是。马利克告诉我们,工作过程中快不快乐,没那么重要,结果才重要。说到底,真正让我们满足的,不是工作本身的兴奋刺激,而是工作结果带来的正反馈。
这就类似游戏里的打怪升级:玩家们都公认,刷怪的过程其实非常枯燥,但每刷一个怪,你就能获得一份经验值,经验值多了你就能从新手开始晋级,这又激励你更加努力地去刷怪,从而更快地晋级,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刷怪本身带给你快乐,而是刷怪的结果——晋级,让你快乐。
工作也是同样的。庖丁解牛的故事我们都听过,你想想,一个天天宰牛的厨工,他这份工作得是有多枯燥、多令人厌烦;但是,庖丁硬是把这份没有意义的工作,做成了一门艺术,连宰牛的节奏都是和着音乐节拍的。那么,庖丁不断精进、打磨技艺的动力来自哪儿呢?肯定不是因为他特别爱杀生,而是他在技能和认知不断“晋级”过程中所获得的正反馈。
我们完全可以向庖丁学习,把工作变成一个打怪升级、不断磨练手艺的过程,至于工作内容具体是什么,其实已经不重要了。这样一来,我们对于工作的种种抱怨,也就完全不成立了。想想看,以前遇到问题,我们总是抱怨:同事猪队友、上司很奇葩、客户难伺候……潜台词是,工作不快乐,我就不能好好工作,于是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对工作敷衍了事。现在我们明白,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
马利克在书里引用了一句话,他说:“意义,很难从工作本身找到。即便工作本身对任何人来说都毫无意义,我们也能从工作结果和工作效能中找出意义来。” 这句话让我非常受触动。
好,现在我们接着往下推:如果我们没有从工作中找到意义,最大的可能性是什么呢?不是工作内容的枯燥,而是工作效能没有提升,我们享受不到晋级的乐趣,所以乏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马利克说,最可能的原因,是工作任务太轻,挑战性不够。
![](https://img.haomeiwen.com/i17524021/f55ef48845f469b0.jpg)
内容转自得到app
图片来自uc奇趣百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