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认清自己能力的边界
主讲:姜鹏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苻坚的盲目出击和最终的失败,随后北方地区再次陷入一片混乱。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历史人物,其中有一位鲜卑族的英雄名叫慕容垂,他本来是前燕政权的顶梁柱。我们之前提到过,前燕内部发生了严重分裂,有着卓著战功和很强的领导才能的慕容垂,遭到其他掌权贵族的猜忌、打压。无奈之下,慕容垂逃离了前燕,跑到长安投奔苻坚了。
那时候的苻坚,正处在蒸蒸日上的阶段,不仅还没有发生我们上一讲提到的淝水之战,连北方都还没有统一起来,正急需人才。所以听到慕容垂来投奔的消息,苻坚非常高兴,亲自到郊外迎接,给予慕容垂很高的礼遇。后来苻坚在慕容垂的帮助下,消灭了腐朽无能的前燕政权,完成了统一北方的重要一步。
后来苻坚发动针对东晋的战争,慕容垂被任命为先锋官之一,率领骑兵南下。淝水一战中,前秦军队大溃败,但《资治通鉴》却介绍说:“是时,诸军皆溃,惟慕容垂所将三万人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也就是说,在其他将士都奔亡逃命一片混乱之中,慕容垂所率领的三万人马却行伍整齐,岿然不动,这足以证明慕容垂的军事才能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幸亏有这三万人马立住了阵脚,苻坚才不至于走投无路。最终在慕容垂的保护下,苻坚总算得以回到长安。
但在送走苻坚之后,慕容垂有了自己的想法。虽然慕容垂之前在前燕政权里受到打击,后来借助苻坚的力量攻入前燕,消灭了自己的政敌。但前燕政权也因此灭亡了,那毕竟是他们慕容氏的祖业啊!慕容垂觉得能在淝水之战后保全苻坚,就已经回报了他当年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了。所以,接下来慕容垂决定要做自己的事情,那就是恢复祖业,重新组建大燕政权。
趁着苻坚回关中收拾残局,慕容垂开始在关东地区布局。我们可以把慕容垂兴复大燕政权的活动看成是一次创业。创业总需要有目标、有蓝图,如何制定目标、画出蓝图,不同的创业者会有不同的原则、方案。很多创业者一开始都热衷于表达:我想要怎样怎样,我要得到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而看创业者故事的读者,往往也会关注他们的创业蓝图包括哪些内容、最终达到了什么效果。慕容垂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他在一开始创业的时候,不是强调“我要什么”,而是宣布“我不要什么”。这一点不仅值得我们注意,而且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苻坚在淝水之战后不久,慕容垂就预料到了北方可能重新陷入大乱。在和慕容氏族人商讨复兴大计的时候,很多人都提出要杀了苻坚,然后全面夺取原本属于前秦的疆域。与众人的意见相反,慕容垂一开始就明确提出:“若氐运必穷,吾当怀集关东,以复先业耳,关西会非吾有也。”这里的“氐”指的就是苻坚领导下的前秦政权,他们是氐族人。慕容垂讲得非常清楚,如果前秦的灭亡不可避免,他的目标是要重新安定关东(泛指函谷关以东,慕容垂这里应该主要指的是河北、河南等慕容氏早年就有影响力的地区),关西地区,尤其是陕西、甘肃这一带,他不会染指,更不会去争夺。
在平定关东地区的过程中,慕容垂要处理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代表苻坚镇守关东的苻丕,他是苻坚儿子中非常重要、也非常能干的一位。而苻丕所坐镇的城市邺城(在今天河南安阳附近),曾经是前燕政权的首都。慕容垂要兴复大燕政权,势必先夺回旧都,这样他和苻丕大摩擦就在所难免。
邺城是志在必得的,但慕容垂一开始也向苻丕表明了态度,他说:“欲安全长乐公,使尽众赴京师,然后修复国家之业,与秦永为邻好。”意思是说,他非常不希望和苻丕刀兵相见,希望苻丕能够率领着他的人马,平平安安地回到长安。把邺城还给他们慕容氏家族,让他来修复祖业,也就是重建大燕政权。之后,慕容氏也不愿与前秦政权为敌,只希望作为邻国,和平相处。
慕容垂所说的,应该并非虚情假意,和之前他制定的只夺取关东的策略是一致。但为前秦政权守土有责的苻丕当然不可能就这样放弃邺城,所以双方的战争还是爆发了。一则因为慕容垂处世、用兵都更为老道,二则在关东地区的确还有很多支持慕容氏的力量,所以最终将苻丕打败了。
几次野战都被挫败的苻坚只能困守在邺城内,粮草、兵员补给都成了极大的问题。这时候,只要慕容垂稍稍再用点力,攻克邺城,甚至擒拿苻丕都是很容易的事。但谁都没料到,就在这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关键时刻,慕容垂下令撤开了对邺城的包围圈,要放苻丕一条生路。他说:“开丕西归之路,以谢秦王疇昔之恩。”之后虽然又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最终苻丕还是离开了邺城。慕容垂在这件事上的处理思路,是前后一致的,他只想要回邺城,既不要苻丕的性命,更不和前秦争夺关西。在很多人看来,慕容垂岂不是疯了吗?战争是如何残酷,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不趁机拿下,却放虎归山,难道他不怕留下后患吗?
慕容垂为什么始终坚持不与前秦为敌、放弃争夺关西的策略?真的如他所说,是感激当年苻坚收容他的恩德吗?当然也并非这么简单。我认为,这代表了慕容垂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也是一种高超的智慧。为什么这么说呢?奋进、创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扩张的过程,无论是出于志向,还是出于贪欲,一般人都会觉得争取得越多就越有利,忘却了每个人的能力和承受力其实都是有界限的,没有一个人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得到,把所有想做的事都做成。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道理。但首先是因为很多人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停下来;其实是因为雄心勃勃的状态,很难让人看清楚边界,及时冷静地停下来。我们上一讲分析的苻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很有能力,但再有能力也不可能靠一己之力把所有事情搞定,最终错误地发动对东晋的战争,其实就是超出了他的能力界限。慕容垂亲眼目睹了苻坚从极为成功的巅峰时刻跌入到失败的谷底的过程,很快认清了这个道理,吸取了苻坚的教训。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他就给自己的行为划定了一个边界,看上去很保守,事实上是给自己的事业减少了很多不确定性,在局部地区取得成功总比试图一口气吞并整个北方要容易得多。
事实证明,慕容垂是明智的。苻坚回到长安后,关西地区就爆发了复杂的多方战争,氐族、羌族以及鲜卑的其它支系在这个地区互相攻伐,一片混乱,博弈的过程和结局都很难预测。如果慕容垂把自己的事业版图扩大到关西,那么能不能保留住在关东的胜利果实,真的就是一件很难说清楚的事情。放弃了关西之后的慕容垂,一心经营关东,最终成功地重建了燕政权,历史上一般称为“后燕”。
你可能会说,绝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在哪里,能够做多少事,应该做到什么程度为止。如果为了害怕最终的失败而设置一个行动的界限,那还不如什么都不做呢,这样肯定不会失败,但也不会获得成功啊!这个话当然很有道理,任何人不经历实践,肯定也不知道自身能力极限在哪里。所以能力的边界往往也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而且这个边界也不是绝对的,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力会得到增长,那么这个界限就会随着事业一起逐步往前推进。就像我们锻炼身体,体能逐步增强,运动能力、负重能力也慢慢提高了,这就是超出了之前的体能极限。
我们还是以苻坚为例,他肯定不知道进攻东晋会遭遇这么惨重的失败,要知道肯定也就不打了。这当然反映了他并不知道能力的边界所在。但问题是,他一开始接手前秦政权的时候,更不知道这个界限在哪里啊,他不也一点点把北方统一了吗?如果苻坚一开始也像慕容垂那样,固步自封,这也不要,那也不做,北方还能统一吗?所以,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更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呢?
我想首先还是要重复前面讲过的一个道理,我们的确需要在实践中摸索,不盲目进取并不意味着就要盲目放弃。但关于苻坚的事例,我们还需要看到另外一点,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苻坚经营北方整整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收服、击败的北方民族政权中,很多都是实力比较微弱,最有实力的前燕,从综合实力的角度说应该也比南方的东晋要差一些。苻坚始终小心谨慎地处理着北方的问题。等到北方被他重新统一起来以后,苻坚的心态发生了膨胀,居然希望仅仅通过一场战争就把最强劲的对手消灭掉,而且还是在众多对他最忠诚的战友们极力反对的情况下发动了这场战争,他把早年谦虚谨慎地态度给丢掉了。这是他失败的很大原因。
慕容垂从一开始划定界限,不争关西,也是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毕竟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他的实力相对还是弱,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是有害无益的。所以,这一讲分析慕容垂的创业故事,并不是要你彻底保守、什么都不做,而是希望大家都学会慕容垂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做事态度。既要努力地在实践中摸索,又要知道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极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