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可能是当代年轻人甚至是好几代人共同的问题。有时候焦虑不是来自于陌生人,更多的是来自身边人。
如果一个陌生人突然成功了,你不会焦虑,甚至都没感觉。但是,如果你身边的亲戚朋友甚至是不如你的人成功了,你看你还坐不坐得住。
其实,我们焦虑大多数是因为身边人的改变,而自己还是一成不变。
如果身边人分享成功经验,我相信,在一定时间内,你也会去模仿和学习他们。
汪曾祺在他的小说《异秉》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和人物。我们今天一起来看一看。
小说出现的第一个成功人物是王二,我摘录了几段:
王二的发达,是从他的生活也看得出来的。第一,他可以自由地去听书。......第二,过年推牌九,他在下注时不犹豫。......
这些文字没有具体的写王二发达赚了多少钱,而是通过他生活方式的变化来描写赚钱的程度。这种侧面描写更有说服力,更能让读者感兴趣。
有时列出具体数据,反而不如侧面的几个例子来得信服和真实。因为例子比数据更有画面感和真实感。而且大多数人对数据不敏感,就算列了一串详实的数据,也看不懂。
所以,在写作中,用列数据还是举例子要根据情况来运用。
接下来就是两个不成功的“小人物”陶先生和陈相公:
保全堂的陶先生,就已经有三次要被请到上席了。他咳嗽痰喘,人也不精明。
陈相公老是挨打。学生竟没有不挨打的,陈相公挨打的次数也似稍多了一点。挨打的原因大都是因为做错了事:纸裁歪了,灯罩擦破了。这孩子也好像不大聪明,记性不好,做事迟钝。
这两个人都是保全堂药店请的人。陶先生算是正式工,陈相公是学徒。两人在保全堂的处境其实差不多,都是不出彩,甚至是拖后腿的人。
我把关于他们的描写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平凡、普通”,而店里其他人都有一技之长或者受到重用。
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有很多。有些小缺点,做事比较勤快,但能力有限,属于“老黄牛”类型的人。
因为小说的前面出现的人物都是事业有起色,或者赚了一些钱的,“成功人士”。这两个的出现,似乎与前面的基调不一致,我就留意了一下,果然,到后面的结尾,我才发现,原来这两人才是回应小说名字《异秉》的人。
所以,这2人的出现给后面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也给结尾和题目埋下伏笔。可以说,这2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再来看结尾:
原来陈相公在厕所里。这是陶先生发现的。他一头走进厕所,发现陈相公已经蹲在那里。本来,这时候都不是他们俩解大手的时候。
这个结尾再次出现陶先生和陈相公,跟前文呼应。
这里我解释一下他们解手的背景。保全堂店里的一个常客说,但凡事业飞黄腾达、财源茂盛的人都有“异秉”,也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王二作为成功人士,在分享“异秉”时,说他解手时,总是先解小手,后解大手。
然后这两个同为天涯沦落人的人,竟然不约而同的都去解手了,在厕所偶遇。成就了这篇小说《异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人在不是解手的时间,同时在厕所相遇,来了个大结局,就显得很滑稽,同时也有些心酸。
成功人士王二的成功绝不可能是因为解手的与众不同,而是通过自己和家人的辛勤劳动、人缘、运气等综合因素所致。但是平凡甚至卑微的陶先生和陈相公却信以为真,都去学着王二,看看自己能不能也有“异秉”,能不能成功,这个结尾更多的是小人物的无奈和心酸。
同时,这个结尾再次点题,跟“异秉”挂钩,让读者们对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们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结尾很关键,汪曾祺的结尾和沈从文的结尾很值得模仿和研究。
能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看我们自己的“异秉”了。
以上是读汪曾祺《异秉》的一些感悟和分享。希望大家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异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