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散记

作者: 沈世文 | 来源:发表于2023-12-17 00:48 被阅读0次

      我认为,中国大地上最令人感动的河流不是长江,而是黄河。

      长江当然也是非常壮丽的。不管青藏高原地各拉东峰如何的娟秀高昂,站远了看,这个挺拔伟岸的山峰竟然用冰雪融水在神州华夏的大地上开凿了一条万里长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命的源泉。白天的长江是没有什么味道的,而在夜晚,漆黑的夜空悬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一颗颗星星眨巴着眼坠落在夜空。明月倒映在江面上,同样是那么圆,仿佛江中也有这么一个月亮。

江面上排列着一盏盏明晃晃的航标灯,沿着江面一直铺向远处。明月的晚风在时断时续的江面呼啸,淡淡的月光、明亮的航标灯以及平静的江面融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沉思中去,这感觉就令人畅快多了。但是,就在各拉冬峰冰雪融水涓流的同时,神州大地上也出现了一条了不起的河流,它的长度虽然远不如长江长,却也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神州华夏千年。

      如果说长江占据了辽阔的时间长度,那么它就占据了广袤的空间维度。长江的生态环境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兴问题日益突出,而它经历了无数次自然与人为的磨难,却还在为无数发众书送着汩汩清流。有了它,“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才得以良好地发展。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永久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他才有了成吉思汗“九渡”的典故;有了它,才有了李白“西来决昆仑”“万里触龙门”的吟唱;有了它,才有了潘昂霄、舒兰的“河源”华章;有了它,宁夏平原与河套平原的炎黄火种才得以延续…… 

      它的水不像长江那样汩汩细流、宁静宜人,而是放荡不羁、惊涛澎湃的。长江流域的文明是温柔的,它的文明是豪迈的。长江摆出一副老资格在神州大地上缓缓流动,它也不甘卑处一隅,似万匹脱缰的野马,也在神州大地上奔腾。翻查履历,长江和它可以说是一对同胞兄弟——它就是黄河!

      我去黄河之前,以为它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河流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青藏高原都去看过了,都不觉这么稀奇。由青藏高原的冰雪融水而汇聚成的河流又会有什么奇怪呢?只是路经青海省城,它就在近旁,就趁便去看看罢了。

      几经周折后,终于来到了贵德段黄河所在之地。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的腹地,河源共有三处,一为扎曲,二为约古宗列曲,三是卡日曲。靠近黄河,脸面渐觉得滋润,眼前也渐觉得清朗。不需要谁指路,径直向着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去。忽地,天地间有着些许躁动,一种非常响亮的声音,充斥着周际。似地震前兆,是海啸将至,似山崩将临。浑身骇然惊起了一身疙瘩,心中升起了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被它吸引过去的还是自己走过去的,却是猛然一惊,杵在了它的边缘。眼前,激流浩荡,大地震颤。即使是站在海边的沙滩之上,也没有此时如此强烈地震撼。

   

贵德黄河段的水是清澈透明的,可以直接取来饮用。据了解,贵德段黄河水清是因为上游水库的沉淀作用,所以上下游的水浑浊,仅有贵德段黄河的水是清澈的。“天下黄河贵德清”却是道出了贵德段黄河的精魂所在。倘若不是亲眼所见,真的难以让人相信烟千万如江南的一湘清水与“九曲万里黄沙”的黄河是同一条河流。

    传说上古大禹治水时,手握一把长插,站在滔滔的黄河水边,完成了“疏”字的原始结构。大禹既大愚又大智,既大巧又大拙。他以田间农夫的思维,“疏为主,绕而行”的治水箴言,为华夏炎黄子孙留下了这条九曲万里泥沙滚滚的大河。

   

自古以来,有什么样的源头就有什么样的性格,这的确没有错的。长江温柔和气,黄河豪迈粗犷。以至于长江流域的人们半是柔情半是清爽;黄河流域的人们大多则是粗犷与顽强。直到今天都是这样的。那巍峨的群山,羊肠小道的山路,以及那风沙漫起的荒原,同着滚滚滔天的黄河之水,记录着黄河儿女们的艰辛与生命力的顽强。黄河流域的人们总是奇怪的,在历史的时间空隙中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断地自我损耗,又不断地在损耗中顽强斗争。

        ……

    时代的步伐是迅猛前进的,黄河人的生活也在悄无声息中变化着。只有那携夹着泥沙,日夜不停奔腾的黄色巨龙是永恒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古人千年来的叹息,穿插着未来,流向远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河散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on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