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年底,金庸先生病逝,对于从小便是金庸迷的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我人生中看的第一部小说便是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可以说是金庸的小说为我打开了阅读的大门,我永远忘不掉自己趴着床上,抱着已经翻烂的《金庸全集》津津有味地看,哪怕第二天还要去上学我也不忍睡去。
可以说,金庸小说中的历史知识与文化内涵奠定了我日后学习的兴趣和方向,如果当时没有看他的书,我很可能不会学习文科,更不会进入文学院。金庸小说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
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非常伤心,戛然放下正在阅读的书籍,重新翻开金庸小说,将多年未读的小说再读一遍。
(一)侠之巅峰
《天龙八部》是金庸后期的作品,或许它的文学成就不如封笔之作《鹿鼎记》,但其对“侠”的塑造达到了金庸武侠系列的顶峰,自此后的《笑傲江湖》和《鹿鼎记》所塑造的形象也无法超越这个巅峰,只能剑走偏锋,塑造一个勾心斗角的世界和反武侠的世界。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早在《神雕侠侣》中便借郭靖之口将侠的最高理想表达出来,后来金庸表示“侠”就是牺牲自己利益去帮助人家,主持正义,这一点,在萧峰身上展现地淋漓尽致。
萧峰顶天立地,没有陈家洛的迂腐,没有张无忌的优柔,没有郭靖的鲁钝,没有陈近南的愚忠,豪气干云,武功高强,快意恩仇,他的人格是无比完美的,完美到几乎没有任何瑕疵,但是他作为契丹高手之子的出生便注定了他悲剧的一生。但仅仅具有这些品质,他只是一个形象光辉的悲剧英雄,绝对称不上伟大,他的伟大就在于他打破种族国别的限制,怜悯天下的芸芸众生,不惜为了黎民福祉威胁君主,终止战争,最后杀生成仁,这才成就了萧峰第一大侠的地位。
在此以前,有精忠报国的郭靖,有锄强扶弱的胡斐,之后有豪迈洒脱的令狐冲,以及古龙笔下的李寻欢、陆小凤等人,他们都无愧于大侠之名,而萧峰能将万民的生死系于心头,不因他们的国别民族而有区别对待,为了那些与他互不相识,默默无闻的底层人民不惜牺牲自己,悲剧结局的萧峰是壮烈的,也因此萧峰是大侠中的大侠,侠之巅峰。
(二)三教合一
中国文化发展到唐朝往后,便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文人士大夫常常与僧人道士为友,例如儒生苏轼与僧人佛印,山谷道人黄庭坚为挚友,苏轼自己也深通儒释道三家之学,这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后世的士大夫也以“佛心道骨儒为表”作为个人修养的追求方向。
《天龙八部》以佛教术语命名,佛教思想为主旋律,三个主人公的形象围绕着三教的思想展开,并且三人结义,相互融合。
萧峰作为第一大侠,自小在少林学武,具有佛教的慈悲心怀。佛教讲究的是无分别心,对一切苍生都怀有慈悲之心。萧峰虽然因为种族的分别饱受不公正的待遇,但在他的内心深处永远保持着慈悲的光芒。当他手握重权,完全有机会复仇时,他放弃了个人恩怨,杀身成仁,既不为父母之邦大辽,也不为生长之地大宋,无论是辽国还是宋国,无论是汉人还是契丹,他一视同仁,打破了隔阂限制,只为了天下的苍生。这种行为充满了佛教舍己度人,普渡众生的思想,萧峰是佛家佛心的代表。
虚竹的父亲是少林方丈,自己在寺庙里长大,最初也是一名僧人,但他骨子里却有道家的隐逸精神。他武功源自道家“逍遥派”,师承无崖子、天山童姥和李秋水(逍遥,无涯,秋水皆来自《庄子》)。他为人质朴,内心不染世间杂尘(被阿紫戏弄),无权力之心(不想当灵鹫宫宫主),无争强之心(身负绝世武功却待人无比谦卑),一生无为随缘(被逼练武),最终隐居灵鹫山,不染俗尘事,处处充满道教清净无为的思想。虚竹是道家道骨的代表。
段誉作为佛国大理的王子,自小接受佛教文化的熏陶,但他最为喜爱儒家的《易经》,一出场便是儒生打扮,被人看做是书呆子,满口之乎者也,做事也有一股书生迂腐之气。当他身处江湖之远时不忘仁义道德,虽然喜欢王语嫣却始终不离“礼”的范畴,身居庙堂之高,登上帝位时推行仁政,使得大理国人民安居乐业,达到儒家对人君和政治理想的水平。段誉是儒家的代表。
书中除了三个主人公之外,还有许多地方体现三教,例如书中武功最高的人是少林寺的扫地僧,他无名无姓,不知所来,不知所去,不知年龄,充满智慧与慈悲,符合佛教无色无相,大彻大悟的最高境界。逍遥派,无崖子,李秋水,北冥神功……无不取材自《庄子》——第一章的“逍遥游”,“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秋水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金庸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功底,对三教的认知在书中精彩呈现。
(三)语言文字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文字语言一板一眼,真实扎实,但是相对而言缺少灵动变化;古龙的小说文采华丽,奇幻瑰丽,但是太过缥缈缺乏了真实性。金庸的文字位于两者之间,兼取两家之长,在奇幻的想象基础上又不脱离现实,画面感极强,情节环环相扣,动人心弦,给人一种强烈的代入感。
例如在少室山武林大会上萧峰的出场:
一片喧哗叫嚷之中,忽听得山下一个雄壮的声音说道:“谁说星宿派武功胜过了丐帮的降龙廿八掌?”
这声音也不如何响亮,但清清楚楚的传入了众人耳中,众人一愕之间,都住了口。
但听得蹄声如雷,十余乘马疾风般卷上山来。马上乘客一色都是玄色薄毡大氅,里面玄色布衣,但见人似虎,马如龙,人既矫捷,马亦雄骏,每一匹马都是高头长腿,通体黑毛,奔到近处,群雄眼前一亮,金光闪闪,却见每匹马的蹄铁边缘竟然都是黄金镶嵌。来者一共是一十九骑,人数虽不甚多,气势之壮,却似有如千军万马一般,前面一十八骑奔到近处,拉马向两旁一分,最后一骑从中驰出。
丐帮帮众之中,大群人猛地高声呼叫:“乔帮主,乔帮主!”……
这人正是萧峰。他自被逐出丐帮之后,只道帮中弟子人人视他有如寇雠,万没料到敌我已分,竟然仍有这许多旧时兄弟如此热诚的过来参见,陡然间热血上涌,虎目含泪,翻身下马,抱拳还礼……旧情拳拳之意,竟然难以自已。
萧峰一瞥眼间,看到爱马在临死之时眼望自己,流露出恋主的凄凉之色,想到乘坐此马日
久,千里南下,更是朝夕不离,不料却于此处丧于奸人之手,胸口热血上涌,激发了英雄肝胆,一声长啸,说道:“慕容公子、庄帮主、丁老怪,你们便三位齐上,萧某何惧?”
英雄气概如此动人心魄,令人无比心折。
再如在萧峰误杀阿朱这一段:
萧峰掌心加运内劲,使阿朱不致脱力,垂泪道:“你为什么不跟我说了?要是我知道他便是你爹爹⋯⋯”可是下面的话再也说不下去了,他自己也不知道,如果他事先得知,段正淳便是自己至爱之人的父亲,那便该当如何。这时却知:冤仇再深再大,也必一笔勾销,世上最要紧的,莫过于至爱者的性命,连自己的命也及不上。
萧峰恍然大悟,说道:“你用自己性命来化解这场怨仇,是为了要救我性命!阿朱,你如死了,我一个儿活着又干什么⋯⋯”声音呜咽,语不成声,泪水直洒了下来。他低头去亲吻阿朱的嘴唇,蓦地尝到一股咸味,原来,两人的泪水混在一起,都流到了唇边。
萧峰呆立桥上,伤心无比,悔恨无穷,提起手掌,砰的一声,拍在石栏干上,只击得石屑纷飞。他拍了一掌,又拍一掌,忽喇喇一声大响,一片石栏干掉入了河里,要想号哭,却说什么也哭不出来。一条闪电过去,清清楚楚映出了阿朱的脸。那深情关切之意,仍留在她的眉梢眼角。
感人肺腑,不忍卒读,读来不觉泪满眼眶,胸中酸楚闷痛。
(四)
金庸先生虽然仙逝,但他笔下那一个个鲜活的角色,那江湖里的刀光剑影,那爱人间的最美情愫,那书中迷人博大的传统文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金庸先生为世人塑造的武侠梦依旧留存世间,继续影响着华人世界。
《天龙八部》作为他优秀的代表作品,其塑造的人物在文学界也是熠熠生辉的,其中传统文化的内涵,恢宏的气势,怜悯苍生的慈悲,众生平等的包容,人生沧桑变化的感悟,是其他同代的武侠小说难以企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