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类的启蒙越来越早,早到在娘胎里已经开始接受胎教,出生后几个月就可以去早教中心接受早教,长到三岁便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再往后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
人们迄今根据考古发掘所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学校是公元前2100年巴比伦苏美尔人的泥板书舍。而中国有史可考的学校产生于夏朝。学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罗伯特·欧文是历史上第一个创立学前教育机关(托儿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者。
中国最早的幼儿园思想出现在维新运动领导人康有为的《大同书》中。后来清政府颁布了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国第一个系统学制。学制规定了对2~6岁儿童进行教育的蒙养院,最早出现的是武昌模范小学蒙养院(1903年)。
现在社会,每个家长都在争先恐后的为孩子争取上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人为何要上学接受教育呢?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不上学,他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呢?他的前二十年会是如何度过的呢?引人思考。
在旧社会,大多数女性是没有资格上学的,那个时候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平民百姓家的女子,只能做做女工,干干农活。哪怕是在解放以后,许多贫困地区的女孩子依旧没有上学的机会。
亲戚之中,奶奶辈的,还有一些妈妈辈的,小时候都没有上过学,导致一字不识。那不识字到底是一种什么概念和感觉呢?其实就如,只学了中文的你,去看日文书、法文书、英文书、俄文书的感觉是一样的。只看到那些弯弯扭扭的东西,不知道写的什么。
听一个没上过学的阿姨讲过她的童年,没学可上的童年就是在周而复始的干农活干家务之中度过的。她说,那个时候妈妈会给姐妹们分配任务,要去山上打多少猪草,坎多少柴,没完成的不准吃饭。
在她的世界里,满眼的家长里短,家务劳作。因为不识字,搭车出远门必须有人一起作伴。因为没上过学接受过教育,许多的书面用语她都听不懂,和子女们也没有太多的话题可说。
在读《鲁迅传》的时候,知道鲁迅和原配夫人的婚姻属于旧式包办婚姻。当时他正在日本,母亲来信说为他寻得一位妻子朱安,叫他回家完婚。在得知朱安没有上过学不识字还裹小脚的时候,他拒绝这门婚事,但是鲁迅母亲很中意,一定要他娶她为妻。鲁迅回信要求朱安放足,并且去学堂读书识字。这要求仍然被拒绝。后来虽然与朱安结婚,其实只是做了二十年的挂名夫妻。
接受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教育使人完善。
犹太教义说: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愚蠢的人受教育,可以去掉他们本性中的愚蠢。聪明的人更需要接受教育,因为聪明人如锋利的刀,不接受教育,砍到不该砍的地方,其破坏力更大。正如肥沃田地,不种上庄稼,就会长出茂密的野草一样。
富人和穷人都要接受教育。富有的人没有智慧,岂不像吃饱了糠麸的猪或者驴子一样无知之极。贫穷的人不懂得知识,没有智慧,就如一头负重的驴子,只知道在那里用自己的观点来征服世界,结果却弄出了许多的笑话。
美貌无知的人没有智慧,就如一只具有美丽羽毛的孔雀,或是一把藏着钝刀的金鞘,只是看着好看,其实没有实际的用处。
有权力的人更要接受教育,因为他们必须具有智慧,正如向导要有眼睛,喇叭要会出声,刀要有刃一样。地位低的人也要接受教育,方能改变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