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的事用哲学来思考

作者: 太不靠谱呢 | 来源:发表于2018-10-20 17:05 被阅读4次

    《将来的事》是导演米娅·汉森-洛夫的作品,她是一位80后,同时也是位演员和编剧。她老公是张曼玉前夫奥利维耶·阿萨亚斯。2016年她凭此片获得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

    2小时20多分钟的电影,白开水一样的剧情,被于佩尔阿姨演绎得丰盈如尼斯湖水。听着有一搭没一搭的人物日常琐碎对话,不知不觉间,电影就结束了,到最后甚至有种意犹未尽的失落……

    于佩尔是这个时代独一无二的“戏精”!演这部戏时她已经近60岁了,可演起戏来一如《编织女工》里的比阿特丽斯般灵动自如。她那四场哭戏真是全剧细腻情感的灵魂所在。第一次在公园跟法比安说起自己跟结婚25年的丈夫要离婚的事,当她感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布列塔尼的房子,离开她亲手打理的花园里的一草一木,放弃一段25年婚姻时她哽咽抹泪了;第二次,他跟丈夫在布列塔尼的别墅度假,打电话给养老院询问母亲情况后得知她已绝食3天,娜塔莉让丈夫开车送她去火车站回巴黎,车子沿着海岸线前进,音乐响起,她望着窗外熟悉的海滩眼泪悄悄流了下来;第三次,与女儿一起去见教区的牧师希望他能为过世母亲主持一个仪式,娜塔莉边述说母亲的过往,眼泪慢慢淌满了脸颊;第四次是母亲入土后她一个人坐公交车上悲泣。四场哭戏,于阿姨都是不动声色,but the pain is real。真情实意撩拨到你的泪腺了吗?

    至亲至爱的离去就如人生路上突然踩上的沉降坑,多少人被摔得人仰马翻,起不了身? 而娜塔莉没有方寸大乱,更没有歇斯底里,面对变化,面对打击,她没有倒下,她用思考,用哲学,用爱武装自己,继续坚定往前走。她说她的精神生活很丰富。她是哲学老师,不是在教授哲学,就是在阅读哲学书,沉浸在思想智慧的海洋中。她践行着思想和生活的一致性。阿兰·德波顿在《哲学的慰藉》中说: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软的方式着陆。

    娜塔莉的母亲在丈夫离开她后一直生活在被抛弃的阴影中,老年生活虽还能自理,但无论白天黑夜对娜塔莉卖惨哭求,各种干扰、折磨、威胁,内心其实也是害怕被娜塔莉抛弃,最后也是在这种阴影中死去的。罗曼·罗兰说:放弃独立思考,是一切不幸的核心。这一点娜塔莉看得很明白,想得很清楚。所以在母亲葬礼的仪式上她念了一段帕斯卡《思想录》中的一段作为悼词:

    这是我所看到的让我混乱的

    我看着这一切 但只能看见黑暗

    天性未给于我任何东西仅仅只有怀疑和不安

    如果我没有看到任何神迹 我将在消极中灭亡

    如果我到处看到神明的旨意 我会在信仰中安息

    然而 看到太多难以否定 看到太少又难以肯定

    我陷入了抱怨的境地

    而每当我千百次地期望 有上帝为之拥护

    神灵会毫不模糊的点明

    如果这神迹是错的 便会被清除干净

    抑或她说了全部或者什么也没说

    只为我能紧紧跟随我应该追求的事物

    我不应该在现状下 忽略自我忽略我该做的事

    对我的条件和使命一无所知

    我的心全力探寻这真正的善为之追随

    对于我 没有什么比永恒更昂贵

    经历了人生接二连三的变故后,娜塔莉更坚定了自己的使命。她说她没有革命的雄心,但在教学上一直致力于尽可能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她跟学生无论课上课外都保持着积极的互动和交流。在家也会在饭桌上聊哲学,甚至已经给自己的外孙准备好了学习哲学的入门书。她坚信思想的智慧可以永恒,能够打败时间的摧残。听她在课堂上分享着下面卢梭《新爱洛伊丝》的片段时,如痴如醉,我真想站起来问于老师,您下次哲学课什么时候开课?

    “当我们有欲望时,我们可以是不快乐的,我们期待它在未来成真。如果幸福难以降临,希望就会延伸开来,只要保持激情,幻想的魔力就可以维持。这样的状态是自给自足的,它所带来的焦虑其实是某种程度上的满足。这种满足可以填补现实,甚至可能让其更美好。不幸的是那些无欲无求的人,他因此失去了他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无法满足于已拥有的,希望总是会带来更多快乐。我们只有在幸福之前才感觉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将来的事用哲学来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ym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