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挤出效应:″挤进″、ˇ挤出ˇ由财政政策决定

《墨菲定律》|挤出效应:″挤进″、ˇ挤出ˇ由财政政策决定

作者: 晓丽优雅 | 来源:发表于2023-09-01 11:58 被阅读0次

世界500强外资食品加工企业,员工站立连续工作超过四小时,每天工作超过了十一个钟头,订单特别紧张的时候,一个月工作超过28天。只是企业给员工提供了加班费和工作餐,从不拖欠工资,因此不管怎么样,在员工心里这仍然算是个好企业。

开厂不如买套房的报道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

据媒体报道:唐老板在东莞的灯饰厂最忙时有100多名工人,灯饰订单多数都是出口产品,忙碌时车间连续几个月加班,“后来生产逐渐下滑,加班很少了,一是订单减少、价格下降没钱赚了;二是员工工资一直在涨,减少员工又导致订单主动减少,还要倒贴钱来发工资,你说不关门干什么?″

而我们的企业之所以还能活到现在,也幸亏是老板有先见之明,2000年左右在奉贤西渡买了5套房子,十几年房子涨了十几倍,有房子做担保,企业总归可以贷到款,借到钱。

这就是资产泡沫对制造业的挤出效应。

挤进、挤出由财政政策决定,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实际反映了政府支出与民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共荣的关系。而挤出效应则表现了政府支出对民间投资和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的排斥。

挤进效应代表积极,需要政府增加对公共服务的支付,从而减少投资者投资成本,产生积极的挤进效应。

投资者减少对公共服务的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挤出效应是政府为了平衡财政预算赤字,采取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贷资金市场筹措资金,从而导致市场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支出因而相应地下降。

如果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大于挤进效应,则说明现行的财政政策必须要加以适当调整;如果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大于挤出效应,则表明当前的财政政策可以继续延续。

为使财政政策能够产生更多的挤进效应和更少的挤出效应,当前我国在调整财政支出政策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政策必须能够适应宏观形势的变化。

当私人投资对利率较为敏感时,或者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当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复苏和高涨阶段时,政府应当适时调整财政支出的规模和方向,适当收缩建设性财政支出的范围。

当私人投资对利率不敏感或经济处于萧条和衰退阶段时,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比较小,而挤进效应则相对比较大。

因此,在我国通货紧缩和经济低迷已经退居为次要矛盾的地位时,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应当是防止经济过热和有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

此时,一般来说,从资金来源于税收的财政支出政策比较好,而来源于公债的财政支出规模必须要适当加以限制。

2、财政支出要同时兼顾“软”、“硬”环境的改善

财政支出既要着眼于改善投资的“硬”环境,即传统的能源、原材料、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又要着眼于改善投资的“软”环境,也就是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环境的改造,大力兴办医疗、卫生等行业,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私人直接投资,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挤进效应的作用。

财政政策促使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将促使人力资本获得合理定向流动的条件和可能,为我国今后的城市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必须优化财政支出的区际分布

既然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随着市场的发达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那么,为了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应当一如既往地致力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的投资环境的改善。

4、全面正确地评价财政政策的效果。

在当今人们越来越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正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

因此,当前,我国也不宜仅仅用挤进效应或挤出效应的大小来衡量财政政策的得失,而应该服从大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结合其他方面的量化指标,如环境指标、公平指标等,来全面综合地审视和评价财政政策的效果,这是我们在今后的具体政策实践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墨菲定律》|挤出效应:″挤进″、ˇ挤出ˇ由财政政策决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tct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