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三篇议论文,逻辑还不够清晰,思路还不够顺畅,于是滚来码一篇叙事文,也想借此回顾下自己零星的写作心路历程。
每个执着在码字第一线的成年人都是怀揣着年少时未完的梦和说不清的使命感、还有放不下的一丝骄傲,才活到了这一秒。
有和我一样——哄完孩子睡觉,忍着哈欠,打起精神开始码字的妈妈们;加完班,躺在床上还是忍不住打开简书,翻翻别人的字突然就来了灵感,于是提笔码字跨零点的上班族们;走在路上各种想法、题目快把自己包成木乃伊,恨不能有两个脑袋两双手,同时码两篇字的高产作者们……真的已经有太久没有这种灵感迸发,身体充盈的奇妙体验了!这感觉就好像给你一粒尘埃你都能赋予它躯干、肉体、血液和灵魂,把它写得透透的。
我想写作的乐趣就在于此吧:一样东西给一百个人,会得出一百种结果;而一样东西给一个写作的人,他/她一个人就能得出一百种结果!
下面就赘述下我自己的写作心路历程。
写作初体验
说出来真不是唬人,我对写作的早期印象是在幼儿园时期。其实更确切的讲法应该是“写字”初体验。
那时候,幼儿园老师让家长给每一个孩子准备一本硬抄本,用来给家长和老师互相记录交流幼儿园和家里孩子的情况的。我记得特别清楚,我爷爷给我买了一本白底、略泛蓝灰色纹理的薄薄的硬抄本,封面正当中印着一只灰色小猫咪,圆圆的脸倒显得挺精致素雅的。翻开内页是米黄色的纸张,靛蓝色的线条轻轻地把每一页纸划分成约莫二十来行狭窄的写字空间。
我最喜欢看着爷爷在这本硬抄本上写字了,蓝黑色的墨水不知怎么地就会从爷爷手中的钢笔尖流到纸上,汇聚成横的、竖的、斜的还有带小钩子的、流星尾巴的一个个符号。刚开始还看得见水,不一会水分就被纸给喝光了,不过偶尔也会有水分过多纸头喝不掉的情况发生。好奇妙!发现爷爷把笔帽一盖,扭头冲我笑,我也咧嘴从爷爷手中拿过本子,煞有介事地好像读得懂似的翻看起来。
没过多久,我就趁爷爷没注意,拿起他的钢笔模仿起他写字来了。幼小的我可是连依样画葫芦都不怎么会啊,又怕爷爷和老师发现,就翻开本子的最后一页,从这里开始了我的写作启蒙。从一行两行,到最多的半页纸,我好像也在尝试把很多东西写进纸里,像爷爷那样。
后来上了小学,爷爷整理旧物的时候发现了这些外星文,我也识了点字了,看着那些故意模仿大人潦草字体又其实四不像的鬼画符,我和爷爷都笑了。
可惜现在应该是找不到那本硬抄本了,裹夹着属于我和爷爷的记忆也随之封存。所幸的是,我还能记起很多细节。
写作启蒙期
小学开始就会有写周记的作业了,不知道大家当时是如何看待的,至少我听说很多男生心里是万分抗拒的。
而周记对于我来说,是大多会在周五晚上就写完的第一个作业,除非周六周日爸妈说好带我出去玩。原因很简单,我不希望枯燥的数学题先耗费了我宝贵的精力、打搅了我周末美丽的心情,而写周记就是很好的放松环节——回顾一周,重温重大事件,展望下周,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啊!
写作爆发期
没错,就在初中!
那是得益于当时我们的语文老师——董老师。我认为我们班都会记得她,而我特别想感谢她!
董老师是一位退休返聘的中文系毕业的语文老师。我当年一度觉得她和歌手蔡琴从某些角度看很相像,当然她确实是一个很有自己风格的老师。在校外看到的让她觉得好奇或不解的人事物,她都会在课堂上适时地拿出来与我们分享、探讨。大多时候她是特别感性的,会因为邂逅了一句好诗或一篇美文而感动。那确实不是装出来的真情流露,因为你真的可以从她在描述或朗读的时候看到她的每个感官一直在用力地感受着什么。
现在细想起来,董老师在她执教的两个班的写作训练上可谓花了不少心思。这也着实可以称得上是她教学生涯中一段里程碑式的教学模式。
她推行了两个了不起的写作项目——“每周随笔”和“九百秒写作”
— 随笔 —
这是我们从初一开始就实施的第一个写作项目。这个项目之所以能够贯穿于整个三年的初中阶段,我认为得益于董老师的三次放权:
【第一次】买一本自己喜欢的本子吧
在宣布要开始每周末写一篇随笔的任务时,我们就被告知,要自己去采购漂亮的本子,唯一的要求是——正常规格的硬抄本。买本子这件事儿着实让好多女生激动了一番,下了课就都涌进文具店,满心欢喜地挑选起自己的随笔本。
说实话,我记不起我的第一本随笔本长什么样了,但我总觉得应该挺不起眼的,因为我记得我的第二本随笔本——特别的一种绿色的底色,封面正中有一只蓝色的萌版小章鱼吸着一个粉色的奶嘴——我猜这显眼的绿色定能吸引董老师的目光。
【第二次】挑一个自己想写的题目吧
受够了命题作文的固定套路,周末的随笔能够任性而为实在很爽。
尽管随笔的本意就是让大家抒发情怀、各抒己见的,基本是不受限的,但还是有同学托着腮帮子愣是挤不出一个字来。于是,聪明的董老师时不时会变着法地给大家灵感——有时她会让大家剪报,有想法的同学再后面写几句,没想法的可以用彩笔把剪报这一页装饰地美美的;有时她会让大家写读后感或观影感;有一次,她突发奇想地让一位同学来命题,我永远记得那个男生和班长一起想出来的题目《细看镜中人》;有时她还会指定一样静物,让大家充分发挥想象来描写它,我又记得那次我描写的是橘子,她把我的一句结语用红笔画出来“我希望自己可以像这只橘子一样,内外兼修,表里一致。”她的批注是“不要变成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人哦!”
【第三次】选一篇你喜欢的同学的文章吧
董老师一直都在写作的道路上用公开点赞的方式不断鼓励着每一位同学。一开始,她除了每篇文章都认真写评语外,她每周都会选几篇她眼中的优秀作品,让原作者在课堂上朗读出来供大家欣赏。后来,她把挑选好作品的权利分发给学生,让挑选者朗读他/她选出的文章,并且在读完后当场说明自己喜欢它的理由。
我意识到我的文笔受到大家的认可也是通过一次次地被同学读出来而愈发信心满满了。更难得的是,我能从别人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收获也是满满的。
— 九百秒写作 —
如果你认为每周一篇随笔没什么值得拿出来说的,那我想调查下,有多少人实践过在900秒内写出文章来?又有多少人能坚持每天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在900秒内写出一篇文章来?
我们班当年应该是坚持了整个初二学年吧。
记不清具体日期,只记得某天午饭过后,董老师走进教室,笑眯眯地宣布这项计划将在当天十二点半开始实行。也许因为有时间限制,而且又是每天午休后的必操课,这回本子用的是统一的学校发的软抄本。
当然,对于这么突如其来的、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大家一开始都是拒绝的。第一天九百秒写作在一片怨声载道中拉开序幕,很多人可能是在最后300秒时才动笔挤了点东西出来,但是这并不影响董老师操练我们写作速度和提高我们写作兴趣的决心。
特别可贵的是,董老师每天下午都会花时间批阅每篇文章,第二天中午大家就能拿到写满红字的文章了。在这样的操练下,进步是显著的、也是有目共睹的。我还记得我的一篇描写上海石库门的散文里的最后一句被董老师当着全班的面狠狠欣赏了一番。那句的大意是“我站在石库门黑暗的墙边,心情不由得惆怅;当我站在被阳光照耀的那一面墙边,心里暖洋洋的。”现在读着太矫情,但我永远忘不了董老师的评语:那么短的时间里就能有那么丰富的情感流露,真棒!
写作衰退期
聪明如你,时间轴拉到了高中。
从无奈到顾暇不及到彻底忘记,高中写作实在是一场悲剧!
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是我们自身的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我只知道,从高一第一个语文老师把高一第一篇课文《雨巷》念成《愚巷》那一刻起,我仿佛看到了我的语文世界在迅速瓦解、崩塌……
终于到了高二文理分班前,为了应付多达九门课的结业考试,写作这件事早就被我抛到三万英尺的高空中去了,地心引力也失去了作用。
再加上高中写作永远是议论文模板,一个跑偏就是低分,逻辑不清晰、论证不充分、立意不明确等等好多陷阱在通往高考的路上等着你去跳。
我彻底对写作心灰意冷……
写作回暖期
大学时间多出来很多,但让我重拾灵感的只有一个人在国外的大三那年。
所以我特别认同环境能改变一个人。又刚好结束了一段感情,孤身一人来到陌生国度,身边新朋友不断,对我来说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我把那些所见所想都记录在了校内(后来叫作人人网)。
六年的时间一眨眼就晃过去了,我偶尔翻出校内上的文章,当年敲键盘的心境还是会浮现出来,我特别清楚地感受着六年前的自己,那些小情绪小心思我都明白,也只有我能读懂。
今天,2016/9/1凌晨1:25,六个小时后就要起床去挤地铁的我,码字码了三个小时停不下来的我,心里又重新燃起了一个创作之魂!
感谢简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