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学会说“我们”,你就能团结任何人
✔沟通与开放性
先说说啥叫沟通?
沟通就是两个人在交换信息。如果一个人全程只输出自己的信息,而没有接收他人输入的新信息,那么,他就好像一个没联网的封闭系统,沟通是没法在这样的系统中发生的。
而开放系统是啥样的?
别人的建议、智慧和感受都可以进入我这个系统中,成为系统的一部分。
在沟通中保持开放性,不仅展示“我愿意听大家意见”的姿态,而是把对方的意见吸收进来。
比如,得到使用了一家公司的产品,对方的产品经理很快联系到罗胖,希望罗老师从用户角度提点意见。于是,罗胖就提了使用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产品经理回答:
“哦?这个功能我们已经上线了,你没发现吗?”
“这个问题不应该呀,会不会是你们的操作错误呢?”
愉快的聊天就此结束。产品经理直接可以拉黑,为什么呢?因为他就是典型的“假开放”,不解决实际问题。
✔开放性=扩大共识+消除盲区(乔哈里窗)
乔哈里窗把人们的信息划分为4种类型:
第一种,我知道你也知道的信息,这是沟通中的共识区,双方享有的信息完全对称。
第二种,我不知道,但是你知道的信息叫做我的盲区。
第三种,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信息叫做你的盲区。
第四种,我们都不知道的信息,这是特别可怕的一类,因为他是均通双方共同的盲区。
当通过乔哈里窗来划分沟通双方掌握的信息时,你就会意识到为什么开放性需要建立在扩大共识和消除盲区的基础上。如果盲区都特别多,说明在沟通事项上没有达成共识,容易产生冲突。
比如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信息,会让我变得傲慢;但那些你知道我不知道的信息,容易让我产生安全感并产生抵触情绪。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想充分的使用乔哈里窗,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1步,穷尽自己的已知在和别人沟通前先在笔记本上列一列,通过此举穷尽你知道的事项。
第二步,盘点自己的位置,有哪些事是你应该知道或者希望知道的,这事你跟对方沟通之前需要做功课了解的。
第三步,尽可能地探寻对方的已知,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对方多说出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那些都知道的事,和对方知道你不知道的事,还有你们都不知道的事。
第四步,探寻你们双方共同的位置,一起寻找答案,进一步的扩大共识。
✔建立共同体,经常说“我们”。
使用乔哈里窗的第三个步骤,即向对方探寻信息的时候,有一个技巧叫,少说“你”多说“我们”。
很多问题是双方都需要共同面对的,无论责任是谁,在沟通中要多用“我们”,把我们自己变成责任的主体。
这不是简单的向对方示好,也不是什么客气话,而是为了减少对方的压力。这样在沟通的过程中结成共同体的障碍会变小,对方就会愿意与我们分享更多的信息。
✔开启对方的开放性——经常问问对方的意见。
比如我们公司要做跨部门协作流程的改革,作为老板呢,要在会议上提出改革流程的各项要求。因为改革的目标太大了,同事们就很容易陷入不知从何说起的境地。
所以我的方法是在过程中反复的向他们提问:
“流程改革的初步框架就是这样,你们看看哪里还要补充?”
“在具体执行上我不懂,小王你是业务部的,你觉得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可能有哪些障碍?”
“第一个环节没有问题了,那咱们来看看第二个环节吧,这中间的衔接环节我没想好,你们觉得怎么调整一下呢?”
你看就通过这样提问的方式一步步征求参会人员的意见,那么当会议结束时,大家就不再需要统一思想了,因为过程中的每一步在提问中都达成了共识。
从打开自己到打开沟通对象的开放系统,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上个台阶:万能接话。
陈凯老师是一个特别厉害的证券交易员,他的思维特别敏捷。他经常说,“是个思路”,这是一个万能话术,能接住对方的任何一句话。
另一个类似的万能话术是“有启发”。无论我受到什么样的启发,比如一个经验一个教训都可以说“有启发”,当你给出这样的反馈时,对方也会觉得你在沟通中保持了开放性。
✔本节的重点回顾。
1、沟通的意义在于不断的交流信息,努力的消除彼此的盲区,扩展双方的共识区。
2、我们要探寻对方的信息。这个过程要多说,我们把对方的问题转化成双方需要,共同面对共同解决的问题。
3、学会开启对方的开放性。你说一段话都要问一下对方的意见。提问时可以策略性的点名或者是露个破绽,抛出一个具体的问题帮助对方打开开放性。
要做“真开放”,不做“假开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