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刘备之“哭”

作者: 莜薇 | 来源:发表于2021-07-24 22:00 被阅读0次

    上个暑假开始带着学生读《三国演义》,但因为后来得知《三国演义》不列入这一看中考的范围,因为九年级的时间特别紧,所以只好放弃了。说实话,作为女生,这辈子《三国演义》没有看完一遍,作为语文老师是非常不合格的,这一直是我内心的一个碉堡,总想着抽一个暑假或一个寒假把它攻克。

    这个暑假,前阶段的培训任务也比较重,很多笔记都没有好好消化。培训结束时,刚好得到开了一个“潇水讲透三国演义”的课程,果断地买下了,听了几讲,发现可以用一个字来串起几个三国人物。

    哭——刘备

    对刘备的共知,唯哭而已!

    歇后语中“刘备的江山——哭来的”。

    一直以为刘备的哭是影视化演绎的,根潇水讲,在正史里,刘备的原型确实就经常哭:

    他的智囊法正死了,他哭了好几天;

    军师庞统死在雒城进攻战中,他又哭了几天;

    甚至上趟厕所,发现自己大腿上肉长出来了,也能哭出来,满面泪痕地出去见刘表,哀叹自己老之将至,功业未成。

    而《三国演义》中只是将其放大,刘备在小说里哭了三十多次,这等于是平均不到三回就哭一次。我得列个表格去梳理一下。

    潇水列出几次比较重要的:

    哭赵云,两次分别,执手垂泪,最终哭得了一员战将;

    哭徐庶,两次都是泪如雨下,哭得徐庶进曹营后,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

    哭诸葛亮,三顾茅庐,跪在地上“泪沾袖袍,衣襟尽湿”,终于请了诸葛亮出山。

    对吴国太和孙尚香哭,借得荆州,有借无还。

    临终托孤,对诸葛亮哭,器得诸葛亮磕头保证竭尽“肱骨之力,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我们自然发问了,对于这样一个英雄人物,英雄有泪不轻弹,刘备为何频频哭呢,如果我以学生的视角,可能也会鄙视这样一个靠哭赚来江山人才的刘皇叔吧。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自然要分解问题:

    1.刘备的哭有用吗?

    2.刘备的哭为什么有用?

    3.历史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刘备?有何文化内涵?

    4.如刘备这样靠哭(示弱)来成为优秀领导者的名著人物还有吗?他们有何相同点?

    5.由此对我们自己的人生有何启示?

    第一问:可以带动去梳理小说情节,完成几个项目:哭谁?在什么情境下哭?怎么哭?有什么结果?

    第二问:关注结果,为何能得到这个结果,从中理解关系。如最经典的三顾茅庐,当时群雄逐鹿,比刘备更强的有很多,曹操、袁绍哪一个不比刘备强,为何就只有刘备能请得动诸葛亮?

    潇水针对这个问题有说到:

    诸葛亮为什么这么难见呢?是想要待遇吗?当然不是。诸葛亮要的是被关注,被尊重。

    我记得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也讲到过:人终其一生的追求是被看见。

    第三次去,刘备见诸葛亮仰卧草堂睡觉,就拱手在阶下立了两个时辰等着,气得张飞都要发火。打动诸葛亮的恰恰是这个举动。给优厚待遇,无非是资源给够,但不忍心吵醒睡觉的人,就非得要有同理心了。

    我记得在《觉醒年代》里,蔡元培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主任也是这样一种情境,一个知识分子,无论如何是抵抗不了这种诚心和仁义的同理心的。

    第三问,当然让我们联想到的是儒家的仁的概念。刘备的仁是对人能共情,对事也能共情。小说就是用刘备的哭来展示情共情力的。刘备不能争天下,而是以仁者的高度统领天下,把刘备的示弱表现出来,就是表明仁义比武力更胜,更得民心,这其实正是儒家的思想。当然,关于刘备仁义为民的事例也是比比皆是,也可作一下情节的梳理。

    第四问,靠哭靠示弱来成就领导的人物有很多:《水浒传》里的宋江;《西游记》里的唐僧……

    第五问,一个人的能力强很重要,同时也需要培养自己的共情力、同理心,这样才能有亲和力,有时候解决问题就是需要这样的亲和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探究刘备之“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tmvm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