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艺术盲,在“艺术”面前,自己一直都是除了敬畏就是恭维。对自己这种态度,我是存疑的。因为我总觉得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它可能存在之初的目的,以及呈现的过程其实没有那么高深。但是由于自己的无知,造成内心对艺术这种事物看做“望之弥高”的伟大存在。
为了让自己脱离对艺术的“无知”状态,入手一本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没想到,读了导论,就被老先生深入浅出的诠释拨正了欣赏艺术的立场和态度。
老先生开篇就否定了“艺术”这回事儿,而是从艺术家说事,艺术不过是从前在洞窟的石壁上画野牛的人,现在的工作内容变成了购买颜料,设计广告招贴画。这些人的工作内容就是我们看到的艺术。
任何艺术的诞生之初都是功利性的,我们现在认为艺术是审美的, 那也是因为从事创作的艺术家们能从自然中发现我们普通人不曾发现的美,根据自己的情志意趣,借助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而艺术家的这种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恰好契合了各人心中的审美要求,人们就会觉得作品是美的,艺术由此产生。
因为艺术作品是由不同的艺术家创作出来,所以就会呈现多种多样的不同形态。高雅和谐的古典美,夸张变形的现代美没有高下之分,再加上每个阶段每个艺术家的个性特点不同,又会呈现因人而异,姹紫嫣红的景象。
这就告诉我们,欣赏艺术,尤其是伟大的艺术作品,一定要摈弃自己的陋习和偏见,需要站在艺术家的立场进行思考。贡布里希告诫我们:
如果我们看到一幅画画得不够正确,不要忘记有两个问题应该反躬自问:一个问题是,艺术家是否无端地更改了他所看见的事物外形。另一个问题是,除非已经证明我们的看法正确而画家不对,否则就不能指责一幅画画的不正确。
除了对普通人看待艺术的立场纠偏外,老先生还让普通人在欣赏艺术的心态进行转变。他告诉我们:尽管每个人可能不会成为艺术家,但是每个人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进行艺术创作,例如插一束花,搭配一身衣服,做个蛋糕衡量一下奶油和布丁的比例调配。这种行为或者习惯,在有些人眼里认为是“穷讲究”,并不被认同。
但艺术家不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是坏习惯因而常常遭到压制或掩盖的事情,在艺术世界里却恢复了应有的地位。”如此说来,艺术家与我们的差别无非是将我们日常生活里追求的仪式感,穷讲究的事情发挥到了极致而已。
当然,鉴赏艺术不只是摒弃偏见,放平心态这么容易。面对没有规则的艺术,我们唯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才能在理解没有止境的艺术世界里发现探索发现出新内容,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
我想,等自己读完《艺术的故事》,一定收获满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