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假期如约而至!家长要和孩子共处约40天左右,在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时间里,如何有效的陪伴孩子?是每一位家长值得深思的问题!陪伴不光假期需要,平时更需要!陪伴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今天在商场碰见了同学晶,她眉头紧锁,面容憔悴,咋一看跟平常的她判若两人;她平常工作能力强,经常见她时总给人一副“女强人”的形象,今天的她有点反常。
几句寒暄之后,她悄悄告诉我,孩子天天打游戏,管了嫌烦,管多了跟她急,有一次因为太生气把孩子的电话摔了,孩子因此拒绝上学、拒绝写作业;这可愁死了家里的所有成员,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齐上阵,最后不得不做出妥协,和孩子协商一致买个新手机可以按时上学、做作业。本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他,有了手机的相伴,游戏的诱惑,学习成绩怎么能提的上去?
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是谁之过?平时晶是怎样陪伴孩子的?家长应该怎样陪伴才是有意义的?是最有效的?
究其原因:原来晶和老公每天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虽然有长辈在照看,但仅仅是在照看、娇惯孩子,没有从根不上解决孩子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孩子特别喜欢放假,他可以在无人约束的情况下打很长时间的游戏,还可以无所顾忌的海吃海喝,因为有爷爷奶奶做后盾。这样时间一长,孩子的视力下降了不说,连学习成绩也下降了许多,最关键的是孩子对游戏上了“瘾”。
这样长期的散养,致使孩子无法养成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没有大人的引导和监督,孩子很容易用不正确方式看书、看电视、打游戏等,还容易染上游戏“瘾”。
只有安全、合理、科学的陪伴孩子,才能使孩子出现的一系列不良习惯,得到逐一的纠正。
瞳瞳的爸爸是教师,假期可以和孩子一起度过,瞳瞳就希望爸爸天天陪着他。他一放假就迫不及待的和爸爸共同制订了假期的学习、作息、运动、娱乐的计划,把月计划再细分成日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行事。
刚放假没几天,他的作业已完成了多半,他的爸爸天天陪着他和他的同伴一起跑步一起学习,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快乐!他的计划是这样的:早上6:30起床背英语单词、7:30到邻近的操场跑步、8:00吃早餐、8:30做各科作业、10:00写毛笔字,中间休息一会儿,继续写作业到11:30休息;下午3:30做作业看书,5:00到室外打篮球、乒乓球,6:30回家吃晚餐,7:30开始看英语版的动画片《小猪佩奇》,晚22:30分按时上床睡觉。在这一天中,爸爸除了陪孩子晨跑,做作业时为孩子答疑解惑,还成了孩子的陪练(如果孩子没有同伴一起去室外玩耍时)。
这样长期的按计划行事,孩子就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养成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锻炼了孩子的身体,提高了孩子自身的免疫力,让孩子找到了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最重要是让孩子形成了“自律”,自律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好运。
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每个家长不可能像瞳瞳爸爸那样天天陪着孩子,但是在假期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计划,每天晚上帮助孩子简单回顾当天的计划是否执行,并找出原因和改进的办法。这样日积月累,孩子收获的会是一种别样的“自律”,这种自律将会伴随孩子一生!您每天花30分钟换来的是孩子一生的幸福!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
作为家长的您属于上面的哪一类呢?或许两者都不是、或许处于中间状态,您反思过自己陪伴孩子方式了吗?是否有意义呢?那怎样的陪伴是最有意义的?最有效的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与创造良好生活的环境和和谐的氛围。
俗话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是一种让人心安的保障和依赖。
为了让孩子能心安、能经常感到温馨、温暖, 我们要创造某种活动,让他在和睦融洽的气氛中度过每一天。
在很多的时候孩子自己玩时往往会很专心,好像根本就没注意到妈妈或爸爸在旁边做事情,其实这就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孩子表面上好像没有注意到妈妈在做什么,但他却能准确的感知这种陪伴。正如荷兰教育家伯纳德•李维胡德在《孩子成长历程一一三个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一书中所说:“孩子对他周围环境的感知越是无意识,这种感知渗透进灵魂的就越多。”
华德福教育认为,成人只是给孩子提供生活的环境,而不是孩子生活的主导,这样的陪伴中,成人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倩,状态非常放松、喜悦,孩子吸收了这种状态也会非常放松喜悦,同时,成人专心做自己的事倩,本身就是一种示范, 光是这两点,就已经为孩子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
可想而知,一个天天生活在吵闹谩骂声中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够心安呢?小小的他会产生焦虑、会担心爸爸或妈妈,他感受到的是不和谐氛围,不美好的环境。
如若让孩子能够参与到家务活动中,比如洗他自己的内衣袜子,比如和家长一起做手工、画画。只要父母状态好,所有的家务都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 与孩子有关的家务更是一种万两黄金也换不来的超级陪伴。
二、家长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让孩子更加丰富的感知和体验活动带给他的乐趣和价值!
孩子有时需要你参与他的游戏,有时会需要你给他讲故事、陪他读书,有时会需要你陪他下棋或干其他事情,要记住你只是一个陪伴者, 一个跟随者,可以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让孩子无意而自然的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知道一些生活或做事的规则和准则,并让他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最真实的生活,我们真正要培养的是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感受生活的能力,而不是放任自流。
乐乐是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他总喜欢妈妈给他讲故事,不管是白天或者晚上睡觉前,他对故事乐此不疲。妈妈经常就给他讲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弟子规中的小故事、绘本等,妈妈总喜欢指着字宝宝给他讲述,还平时陪他玩跳棋、象棋等等。
这样日积月累,他收获了许多好习惯、培养了多种兴趣,收获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乐乐日常生活中对话基本上运用的都是故事中的语言,还用的特别准确。
2.他的日常行为习惯都按照故事中好孩子的行为约束自己,效果非常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3.他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认识了好多字,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走到马路上一看到字就问、就想知道,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已认识三四百字,识字量大!最重要的孩子是在无意中认识的,家长有意指、孩子无意学,没有识字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而轻松的认了字,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值得推广的。
4.他学会了下跳棋、象棋、打扑克、画画等多种兴趣爱好,还经常给同龄的孩子当小老师,孩子自信满满。
三、全身心的陪伴孩子,让孩子在各个方面得到进步或有所启发!
全身心的陪伴孩子,就是家长要全身心的融入孩子的世界,接纳他,建立起与他沟通的桥梁,与他一起分享他的快乐、他的悲伤、他的苦恼困惑,替他排忧解难!而不是身在心不在。
比如妈妈领上孩子出去玩耍,自己只顾玩手机,不管孩子的安危,导致孩子受伤或出现危险,事后懊悔不已;更有甚者当着孩子的面打游戏、赌博、喝酒等,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负面影响,做着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事,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这种与父母的工作陪伴是不一样的,工作陪伴是一种正面的引导和示范,是积极向上的,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同样,这样全身心的陪伴孩子玩耍应该和前面所说的这种通过工作陪伴孩子应该相结合,每天都有这样的陪伴,也有那样的陪伴,两者缺一不可。
四、家长要做到孩子真正需要的陪伴。
当父母陪孩子玩耍时,孩子能学会如何与人合作玩耍,也能从成人身上学到很多优秀的品质,那么家长对孩子要“和善而坚定”!引导孩子实现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
迈克尔的妈妈带他到公园去玩。迈克尔刚满三岁,迫不及待地就想玩攀爬架。刚开始他轻松地爬了下面几级,然后向下一看,顿时感觉胃在翻腾。这时他呜咽着让妈妈把他抱下来,但是,妈妈只是微笑着把一只手搭在他背上来鼓励他。她以安慰的语气说着话,帮助他寻找自己下来的办法。当他下到地面上时,妈妈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并祝贺他“靠自己”下来了。迈克尔的脸上绽放了一个骄傲的微笑。妈妈和迈克尔经常来公园,过了两周,迈克尔就能轻松地在攀爬架上爬上爬下了。而另个一孩子玛格丽特也发生了这样的遭遇,她的妈妈回应却完全不同。她的妈妈立刻跑过来把她抱在怀里,并用坚定的语气告诉她爬这么高有多危险。玛格丽特同样经过了两个月,但她还是不敢爬。
迈克尔的妈妈就是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正面引导、鼓励迈克尔正确面对挑战,他的经历以一种他妈妈的话语永远做不到的方式告诉了他“我能行”。而玛格丽特妈妈说服她相信了完全避免攀爬,在以后的生活中,玛格丽特可能仍然会发现自己难以承担风险。
以上便是正面管教与我们平常教育的不同之处,迈克尔和玛格丽特的妈妈处理方式的不同,致使两个孩子的收获也完全不同,所以我们要用正面管教的理念,真心从孩子的内心需求出发,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陪伴。
怎样实现和善而坚定?建议您阅读《正面管教》一书,书里详细介绍了达到和善而坚定的方式和措施。
当他独自玩耍时,他在发展自己的自我;当父母陪伴他玩耍时,他的自我又是放下的。这两种陪伴相结合,孩子旣有发展自我的空间,也有放下自我的时候,这才是健康的。从孩子的健康角度出发,这样养育的孩子才能拥有真正的自我。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不是物质满足、不是说教和监督,更不是放任自流;安全、合理、科学的陪伴对孩子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也是孩子最乐意接受的“有效陪伴”。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