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叔卿者,中山人也,服云母得仙。汉仪凤二年,八月壬辰,孝武皇帝闲居殿上,忽有一人乘云车,驾白鹿,从天而下,来集殿前。其人年可三十许,色如童子,羽衣星冠。帝乃惊问曰:“为谁?”答曰:“吾中山卫叔卿也。”帝曰:“子若是中山人,乃朕臣也,可前共语!”叔卿本意谒帝,谓帝好道,见之必加优礼。而帝今云是朕臣也,于是大失望,默然不应,忽焉不知所在。
帝甚悔恨,即遣使者梁伯至中山,推求叔卿。不得见,但见其子名度世,即将还见。帝问云:“汝父今在何所?”对曰:“臣父少好仙道,尝服药导引,不交世事,委家而去,已四十余年,云:当入太华山也。”帝即遣使者与度世共之华山,求寻其父。到山下欲上,辄火,不能上也。积数十日,度世谓使者曰:“岂不欲令吾与他人俱往乎?”乃斋戒独上。未到其岭,于绝岩之下望见其父与数人博戏于石上。紫云郁郁于其上,白玉为床。又有数仙童执幢节立其后。度世望而载拜。叔卿曰:“汝来何为?”度世曰:“帝甚恨前日仓卒,不得与父言语。今故遣使者梁伯与度世共来,愿更得见父也。”叔卿曰:“前为太上所遣,欲戒帝以大灾之期及救危厄之法,国祚可延。而强梁自贵,不识真道,而反欲臣我,不足告语,是以去耳!今当与中黄、太乙共定天元,吾终不复往耳。”度世曰:“不审向与父并坐是谁也?”叔卿曰:“洪崖先生、许由、巢父、火低公、飞黄子、王子晋、薛容耳。今世向大乱,天下无聊。后数百年间,土灭金亡。汝归,当取吾斋室西北隅大柱下玉函,函中有神素书。取而按方合服之,一年可能乘云而行。道成,来就吾于此,勿得为汉臣也,亦不复为语帝也。”度世于是拜辞而去。
下山见梁伯,不告所以。梁伯意度世必有所得,乃叩头于度世,求乞道术。先是度世与之共行,见伯情行温实,乃以语之。梁伯但不见柱下之神方耳。后掘得玉函,封以飞仙之香,取而饵服,乃五色云母。遂合药服之,与梁伯俱仙去。留其方与子,而世人多有得之者。
卫叔卿是中山(汉景帝时改中山郡为中山国)人,通过服食云母成了神仙。在汉武帝仪凤(仪凤是唐高宗年号,《神仙传》作“元封”,元封年号为公元前110-前105)二年,八月壬辰日,汉武帝闲坐在大殿上,忽然有个人坐着白鹿拉的云车,从天而降,来到大殿前面。这人年纪大约三十来岁,肤色如儿童一般鲜嫩,穿羽衣戴星冠(这都是道士的穿戴)。武帝惊讶地问道:“你是什么人?”来人答曰:“我是中山国的卫叔卿。”武帝说:“你如果是中山国人,那也是朕的臣民,可以上前来和我聊聊。”叔卿本来想着前来拜谒武帝,是因为听说武帝好求仙道,一定能用礼优待他。如今武帝却说他是朕的臣民,于是极为失望,沉默着一言不发,忽然就消失不知所在。
武帝极为悔恨,就派使者梁伯到中山国,去寻方卫叔卿。没有见到他,只见到了他的儿子,名叫卫度世,就带着度世回报武帝。武帝问:“你父亲现在哪里?”度世说:“臣父年青时就好仙道,曾经服药炼气,不接触俗事,弃家出走,已经四十多年了。曾说过,我会去华山。”
武帝就派使者和卫度世一起去华山,寻找度世之父。到了华山下面,想上山时,山上就会起火,无法上去。就这样过了几十天,度世对使者说:“该不会是父亲不想让别人跟我一起去吧?”于是斋戒后,度世独自一人上了山。还没到岭上,就在绝壁之下看见他父亲和几个人在山岩上博戏(棋类游戏,例如围棋)。岩上紫云缭绕,几人坐在白玉做的席上。还有几个仙童执着幢幡在岩上侍立。
度世对着父亲就拜了两次。皮卿问:“你来干什么?”度世说:“皇上因上次见面过于仓猝,没机会与父亲交谈,十分悔恨。所以现在派遣使者梁伯和我一起来,想再见父亲一次。”叔卿说:“我上次受太上老君差遣,想提醒皇帝大难的日期以及免除灾厄的办法,以求可以延续国祚。皇帝却态度生硬,自认高贵,不知道真正的大道,竟以臣民看待我,觉得不值得告诉他这些,所以走了!如今我与中黄公、太乙真人一起商定天道国运,我决不会再去见他了。”
度世问:“不知刚才与父亲共坐的几人都是谁啊?”叔卿说:“是洪崖先生、许由、巢父、火低公、飞黄子、王子晋、薛容几人。如今世道就要大乱,人民无以聊生,再过几百年后(汉武帝还能为几百年后汉朝灭亡负责?看来神仙也毫无逻辑可言),汉朝就会灭亡(秦汉时有五德兴衰之说,有人认为汉为土德,繁体字劉含金字,故土灭金亡即指汉朝灭亡)。你回去后,就去找我留在斋室西北角大柱子下的玉盒,盒中有本神素书。你取出书后,按照书上方子合药吞服,一年左右就能乘云飞行。修成道术后,就来这里找我,不要给汉室当臣民,也不要再去回复汉帝。”度世于是拜谢后告辞而去。
下山见到梁伯后,度世也没告诉他到底见到了什么。梁伯猜测他肯定有收获,就向度世叩头哀求道术。度世先前与梁伯同行时,就发现梁伯性情温和诚实,于是就告诉了他实情。梁伯只是看不见柱子下面的神仙药方而已。后来挖出玉盒,盒子用飞仙之香(指五色云母)密封,取出神书,按方服药,用五色云母再加上其它药合成仙药服用,度世和梁伯都成了神仙。
度世将药方留给了儿子,后世之人有很多都得到了这方子。
《卫叔卿》原出自葛洪的《神仙传》,载于《太平广记》卷四,“神仙”类。但在编入《太平广记》时,显然传抄有误,将唐高宗的仪凤年号搬到了汉武帝身上。另外,汉武帝因没礼遇卫叔卿,叔卿就将几百年后汉灭亡之责也安到了武帝身上,实乃方士危言耸听之言,藉此篇亦可见古代神棍之流如何大言欺人之伎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