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写于九一八十周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国土沦丧,东北人民无家可归。
《土地的誓言》,土地本身不会发出誓言,是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誓言呢?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这誓言,是作者准备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去换取故乡的解放,充溢着深沉的爱国激情。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相结合。重点讲间接抒情。
故乡在作者眼里是美丽的、丰饶的,通过故土纷繁景物的描写,叠现家乡动人的画面,来表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是间接抒情。比如典型的两段:
一段景物描写是: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这里作者铺陈了许多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以分号为标志,呈现出四组画面。
第一组画面的主体是白桦林,可以说是有视觉有听觉,有动有静,只有长期生活在其中的人才会有如此清晰的画面和感觉。
第二组画面骑马带狗挥鞭图,有白天有黑夜;
第三组画面意象很多,但排列也是有序的。里面有黑土地上的植物和人,也有原野上的动物,东北的矿产等。
第四组画面选取的对象或幽远或怪诞……
那些富有色彩、富有动感的修饰词,展现故乡景物的迷人魅力。
另一段景物描写是: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这里作者选取了两个画面,一个是春天的,一个是秋天的。
春天的画面抓住劳动来写。春天的土壤为什么是香的呢?因为翻土耕种的缘故。“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借柳条写出了生长的欢喜。“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万物生机勃勃,天空是明朗的,劳动是愉悦的。
秋天的画面抓住丰收来写。小蜘蛛在夏秋两季是最多的,所以,银线似的蛛丝连牛角上都挂着。吃厌粮食的麻雀、稻谷的香气、碾着新谷的场院,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丰收喜悦。
可就是这样一个美丽、丰饶的故乡却沦陷了,无法回去,激发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唤起了人们对故土的回忆和热爱!为回到她身边而战斗!这就是誓言!
![](https://img.haomeiwen.com/i26597998/91574a2644e161e4.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