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的疲惫,掩盖不住心中的喜悦。尤其是台上渐渐绽放笑容的孩子们,在语文的世界里,一曲阳春白雪,一幅水墨丹青,是多么美妙的境界。
2023年4月15日—16日,参加了对分教育在保师附校“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学习任务群现场观摩”培训会,一同参加的,还有我的团队成员们,屈瑞先、范莹、王敏、赵会娟、刘晔、孙萌萌、赵爱贵老师。两天的时间,我们再一次领悟“大概念”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感受专家们对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坚守。
一、语文课,留一点素朴
程翔老师的课,安排在最后一场。第一节给孩子们讲《谁是最可爱的人》,课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程老师说:“没关系,咱们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课堂的一个环节,让大家印象深刻——一个孩子去板书“防空洞里谈话”,把“谈”的笔画写错了,程老师笑着说:“这个不对,笔画不对,你重新写写。”学生还是不会写,程老师问问台下,“谁会写?”一个男孩子举手,不仅写出了“炎”部的顺序,而且解释了上半边的“火”末尾是“点画”,下半边是“捺画”。台下的孩子们热烈鼓掌,一时间,那个书写标准,讲解到位的孩子,自信而骄傲的挺起小胸脯。
我想,语文的教学应该教什么?不过是一撇一捺教好中国字;我们的孩子们学什么?不过是一点一滴,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朗读习惯。我又想,那个写得好,讲得好的男孩子,课下一定练习过书法,也许练了很多年,也许曾经觉得枯燥无聊过,但当被程老师请上台,给全班的学生展示,给全市的老师展示的时候,内心的幸福感会无与伦比的,以后肯定会更加勤奋练习,这样的教育契机是多么难得和宝贵。
二、语文课,留一点真纯
第一次现场听程翔老师的课是在2014年,距今好几年了。那时印象里,程老师就是个精神矍铄的“老”师了。今天,看程老师言谈举止,60岁的老者,一身儒雅,风度翩翩,看不到半点岁月的浸染。
程老师的课也是如此,纯真的像个孩子。在读到“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仁义,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的时候,几个字的重音没读出来,程老师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读,一个字又一个字的练,一直读到孩子们心中升腾起无比强烈的爱过情感。
讲座的时候,程老师读了一篇下水作文《灯》,读着读着他的声音哽咽了,听着听着,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文章没有多么高深,就是普通的小事,就是离我们最近的亲情,因为写得用心,读得真切,所以听得动情。
好的语文课,不应该如此吗?老师和学生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悲愤,一起骄傲。就像肖培东老师说的:教着教着,把自己教成一个孩子。去站到孩子的立场上体验文本,站在孩子的年龄上体会人生,这样的课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三、语文课,留一点艺术
程老师的整节课,光而不耀,静水深流,不喧闹,但很热烈。包容性和鼓励性始终流淌于课堂之上。
开课的第一个情境,主持人把课文标题说错了,读成《谁是最可爱的》,程老师接过话筒,笑笑说:“大家都知道,题目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话语间是慈祥的笑,没有半点的责。上课期间,学生也有读不好的地方,也有回答不上来的时候,第二节课学习“游感”,学生懂了议论表达方式,懂了围绕“游踪”来写,程老师希望学生由“游感”拓展到“人生”,从而悟得人生哲理。孩子们开始不理解的,程老师引导,话语激动处,整个课堂,整合会场的人们,心都提了起来。随着一个学生回答出来,大家热烈的鼓掌。比较而言,那种把语文课堂上成数学的样子,先提炼公式,再套用进去,仿佛会套用了,语文就学好了似的。
看着眼前的头发花白但精神倍加的程老师,心中暗自思考,这是不是岁月濡染,年龄增长,人必然会生出的气质,还是与语文为伴,笔耕墨耘,时间久了生长出的精神样貌。总之,一节课下来,孩子们脸上绽出了笑容,临下课时,纷纷与程老师挥手再见。
好的语文课,孩子们是有感觉的。在宽松的环境中,有所得,有所悟,价值感和成就感,才是支撑一堂课的风骨,才是教师努力追求的幸福之路。
好的课堂,终究是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面对铺天盖地的“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落地,我更喜欢这样的课,稳稳当当,扎扎实实,教给孩子们一些东西。
茶歇间隙,很多老师去和程老师拍照,几次凑过去,但又不忍心。一旁的屈老师说:“别拍了,让程老师坐着休息一会儿吧!”心中蓦然一股感动,我们都是爱教育的人,只有教育人之间懂得彼此的付出、努力和艰辛,也只有教育人自己才懂得这个职业的高贵和奔赴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