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参与永冬泩双月征文第六期【还】·散文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天走了又还,花开的依旧灿烂,只是我们的年纪又长了一岁。虚度年华四十有余,追忆童年也是一件乐事。仿佛年少时的快乐的日子又回来了。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末,这个大千世界中多了一个小小的我。没有遇到饥荒、战争已经是十分幸运的事情了。因为出生在内蒙,不论走到哪里我都自带了一个内蒙的标签。虽然从外形上基本属于彪形大汉的那一类,其他方面就和周围人想想的内蒙人差别很大了。经常有同事和朋友会问:会骑马吗?住蒙古包吗?喝酒一斤起吗?参加那达慕大会吗?说蒙语吗?这个时候,我只好遗憾的告诉他们:”我也只是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的普通汉族小伙而已,这些技能都没有“。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会受出生的时间、地点和家庭的影响,这也是人生起点的”天地人“三要素吧,这个影响将会贯穿整个人生。我们会从这三要素中收获营养,增长力量,也会形成我们的”茧房“,成为我们需要破的局。
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也都带着时代的印记。那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每个家庭的生活都在发生着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人们的工作热情都因为新的政策而得到了充分调动,生活的感觉是蒸蒸日上的。虽然那时候购买各种商品还需要票证,粮票、布票、肉票都说明了那时物资还不充裕,通过票证也保障了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高考的重启给广大青年一个新的进步的通道。这也成为日后很多小镇做题家改变人生路径的重要途径。后来产生了一句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让莘莘学子也有了奋斗的强大动力。 这些事情都是从现在的视角来看的结果,对当时的我们这一代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事情的意义。只要大方向是对的,剩下的就看坚持的时间了。但行前程, 无问西东。
作为普通三线城市的孩子,我出生的时候,基本生活对于普通人家而言是有保障的,虽然距离美好生活的期望还有距离。父母的工作是相对稳定的,生活上也是按部就班的。周围人的生活也都是相似的,没有太大的差异。分房要在单位排队,也没有那么多补习班。2茶余饭后的生活选择,也是有限的。我的童年的印象很大一部分留在了天津,天津作为直辖市,物质生活和保障也更好一些。作为家中的长孙,小时候爷爷经常带着我去康乐吃东西,遇到婚丧嫁娶的大事情,爷爷也经常带着我去参加。两个姑姑和老叔也都很照顾我,童年的的时光就在天津的大院子中度过了。吃自来水水需要到胡同门口去打,取暖用蜂窝煤,卫生间也是在胡同里公用的。生活场景很像《没事偷着乐》,所以看了那个电影觉得真的很有回忆的味道。小时候在天津也上了幼儿园,还有张留念的照片。当时最好吃的东西就是烹大虾,姑父很擅长作的;还有菜码丰富的喜面和各种丰富馅料的饺子,还有过年能吃到的桂顺斋的点心,都是美好的童年回忆。
童年中天津的生活更丰富,更精致一些。因为出生在内蒙,所以上学前就要回去准备上学了。内蒙的幼儿园也很有意思,中午都要用小饭盒带饭,还第一次听到了有人在唱罗大佑的《童年》而感到歌词很棒。比较而言,内蒙的生活更能看到天地宽广。父母住的房子要比天津的大一些,小孩活动的空间也更大。后来小学三年级搬到了郊区,距离田园生活更近了,那里能看到了黄瓜、西红柿和玉米、也看到了果园和放羊的。内蒙春天沙尘是司空见惯的,冬天的风更凛冽。夏天的西瓜和花兰柿也是美好记忆的来源。内蒙的平房都会在独立的院子里面挖个菜窖,方便存储水果和蔬菜,冬暖夏凉,省电环保。所以夏天买西瓜是以麻袋为单位的,巴盟的西瓜最好,甜且沙。冬天的肉食、冬储白菜、萝卜和苹果都要放到菜窖里面,这就是冬天主要的菜和水果的来源。
小学的生活还是很丰富的,除了学习外,我们也经常作游戏,冬季还会有围绕着道路的定向越野跑,课间我们玩的最多的就是丢沙包、锻炼了我们的反应和跑动能力。虽然没有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那些童年的游戏依然能给我们无数次带来欢乐。放风筝、拍烟盒、弹玻璃球,滚铁环,滑冰车都是那么的真切,那么的有趣。 小学还有一次在夏天在学校内组织了篝火晚会,晚上就带着毛巾被睡在教室里面。最高兴的就是组织春游和秋游,水库、公园、黄河大桥都是非常好的。带着烧饼,鸡蛋,开水,美美的可以玩一天了。运动会也很热闹,虽然没有什么优势项目,看看同学的表现也是好的。由于三年级后搬家距离学校有点远了,没有校车,也没有公交,就靠两条腿刷了两年多上学之路。所以早餐就只能路上的时候买了,一般就是一些甜的和咸的饼。豆浆油条、馄饨和豆腐脑是早餐的顶配了。在小学阶段培养了对数学的兴趣,语文也还可以。虽然在学校中还不算特别突出,总算也积累了一些好的学习的习惯。
在我小的时候,父母一边工作,一边照顾我和弟弟,生活遇到的诸多不易,也都随着岁月一点一点流逝了。爷爷奶奶在天津,姥姥姥爷走的早,也没有其他助力。不过,我们还是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父母常说的一句话:“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他就强”。 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搬家,那是没有搬家公司,大件的东西请亲戚帮忙开车拉过去,小件的东西,我们就需要一次一次的用平板车运过去,每次搬东西,看到父亲在前面拉车的背影,都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亲,为了家人更好的生活,把所有担子都扛在肩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我们也很早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想办法。
那时周末虽然只有一天,也是运动的好时候。父亲热爱运动也是我的运动启蒙老师。不论是篮球,乒乓球,自行车还是中国象棋,都帮助我开了个好头,虽然在运动项目上没什么大的发展,锻炼身体总是一个终身受益的事情。学习方面,父亲的数学方面的能力也帮我尽快在小学数学方面取得了优势,而这一优势也形成了我的特点与兴趣,一致延续到后面的数学和其他理科学习中。因为优势,能够更自信的面对新的知识与挑战,也就会有更多的再老师面前表现的机会,形成了正循环。也印证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后来中学阶段也拿了一些数学竞赛的奖,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也算是挑战和刷新了自己的数学能力的上限。后来上大学,数学也一直是优势科目,让我考研也更有信心了。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从来都没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在负重前行。 是父母的辛勤工作和无尽的爱让我拥有了一个美好的童年。我们也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成长。做人做事方面,虽然父母没有太多的讲大道理,做一个明是非,有原则的人已经是日常的言传身教的一部分。不论是学校内外,我都能和老师同学们好好相处,懂得保护自己,也能善待弱小。后来,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从父母送我到车站,一个人踏上列车的时候,我知道我要开始学会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了。我感恩父母给我的一切,通过生命的传承,我从父母的手里接过了责任与担当。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父母的教诲也让我更有勇气和力量。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进入中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少时不经事,很不理解父亲;到了中年,慢慢理解父亲当年的不容易了。“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因为我也有了儿子,也能体会父母的辛苦。中年人需要适应新的阶段,面对新的问题了,扛起自己的责任。从童年的经历中,我也有不少收获,帮助我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帮助儿子健康成长。看着儿子开心快乐的生活,仿佛我的童年又回来了。
我们每个人都要感恩父辈为我们提供的支持和基础。没有根基,不论多好的树都没办法成材。每个父亲也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越自己,达到新高度。每一代人都希望自己能超越父亲,突破束缚,飞出上一代搭建的巢,证明自己。每一代人有了孩子以后,又希望把所有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包括知识和经验。也为下一代筑了一个温暖舒适的巢,希望下一代能安全健康成长。我们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成长起来的。
感恩父母的付出与传承,我们终究要找到自己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