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自己的决策标准吗?
我曾经一直以为自己有清晰的决策标准,通过雪瓶老师的反问,我才发现原来我的标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还记得我曾经决定“每周跟家人联系最少三次,每次超过15分钟”,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和家人保持相对比较频繁的联系,了解家人的状态就好。
然而上个月,在两个不同省份的我和我妈妈,因为特殊情况,都一个人在家居家了。我在和妈妈的通话过程中,发现她的状态非常差,特别容易暴躁。
于是我决定:每天和她进行视频通话。
我做这个决定其实是有目标的,一是希望通过通话帮助妈妈改善她的状态,二是希望让妈妈感觉到有人陪伴她,她不是一个人,第三,是希望让她感觉到我需要她,能够增进我和她的感情。
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通话,我很明显感觉到妈妈的状态改善了很多,通话过程中,她的笑容增加了, 我也感觉我们之间的感情更好了。
此时,我又做了另外一个决定:把每天通话这件事情延续下去。
一方面,是因为我发现之前的决定中,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了。
一周三次,每次15分钟,加起来也就只有45分钟,连一小时都不到。家人也是需要时间陪伴的。
另一方面,是通过每天视频,可以更加好地了解家人的状态,可以更及时地关心家人。
这就是我所做的关于与家人通话的决策变化的整个过程。
其实,从这三次决定来看,我的决策方式提升了,从原来的凭本能去做决策,到现在会根据目标做决策。
然而,雪瓶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让我加深了对这件事情的思考。
她说:“以目标为导向,你每一次都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吗?”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其实并不是。
有些事情,我还是按紧急情况来做事的,比如有些培训是领导安排的,说是一定要参加的,我就服从安排,直接去学习就好,我并没有做决策。
再比如说,进行书籍的阅读,我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电子书和纸质书,找出自己当时最想读的那一本, 读完再去思考下一本,这其实也没有用到决策模式。
所以,我其实还可以进行更多的更新迭代,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正在阅读的你,是否也像之前的我一样没有决策的方法?又或者有决策标准,但并不是我在使用的方法——按目标进行决策?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需要注意:
第一,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决策标准。
一方面是因为决策标准可以帮助我们去更快速地做决策;另一方面决策标准可以让我们减少后悔。
第二,不要让心情来帮我们做决策。
心情其实本身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心情不稳定,那么我们所做的决策也就不会稳定。
当我们做的决定不稳定的时候,我们很难成为一个稳定的人。
而一个不稳定的人很难让别人产生信任。
第三,如果我们有属于自己的决策标准,请把这个标准经常用于自己的决策中, 同时还要进行升级迭代。
不断升级迭代我们的标准,是为了让自己的决策标准不固化。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向自己提问,来对标准进行升级迭代。
比如,如果你是以“是否能够双赢”作为决策标准,可以问问自己:是否每一次都可以做到双赢呢?
如果你是按照“贡献”来作为评价标准,可以问问自己:怎么去衡量贡献的大小呢?
当我们能够拥有自己的决策标准,并持续运用到做决策中去,我们做决策的速度就能够获得很大幅度提升,还能帮助我们减少后悔。
同时,通过对标准的迭代,还可以帮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内容来自雪瓶老师的分享,以及个人的经历和学习整理,仅表达个人观点(๑ت๑)
我是随缘,我相信: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100%的坚持比98%的坚持更容易实现。
网友评论